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明确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指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使以往单一、封闭的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的学习方式。多姿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空间,对学生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合作,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并对语文学科的自身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意义。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突破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旧有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性走向生成性、由静态守成走向动态发展,让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一、倡导广泛阅读,拓展课程资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体现了对广泛阅读的重视。教师应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要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书非借而不能读”,除了每两周一次的阅览课,还鼓励学生交换书籍阅读,交换书籍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的板报上专门辟有“读书角”版面,刊载学生的读书心得;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写作素材,裁剪粘贴或抄录下来。在学生阅读、摘抄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学生善于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流传甚广,让学生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并加以记忆,在言谈、写作中能加以运用,这既符合新教材加大文言文学习比重的要求,又使学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在课堂进行阅读指导、分析或鉴赏,往往要深入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需引入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就事论事、单调乏味,很难将语文课堂激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随机收集一些精要或经典性的教学资源,诸如经典案例、文学故事、历史史实、名段名篇、名人名言等等,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语文教学彰显左右逢源、活力四射以及高品位的文化底蕴的特质。
二、面向社会生活,挖掘课程资源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生活中、社会中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所缺少的是发现“资源”的眼睛。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课程资源属于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以及现有发展的基础和差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根据各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有利条件,选择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效的资源和素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和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使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当地的图书馆,学生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教师还可以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教学新知识或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或体验,才能便于接受新知识或进入作者的感情深处。然后由学生自觉构建新的意义系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最后一课》等文章,都以儿童的视觉来回顾童年世界的生活片断。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教师的提示、解读以及提问等师生互动环节,激活他们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儿童的视界和心灵去领悟文章的微妙之处,这无疑是成功教学的举措,其关键在于发掘出每个学生心中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在学习中得以有效利用,从生活出发走向文本,从文本中回归生活,这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无可替代的。倡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并将其写入文章中。这种做法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往往感到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我们在推行这种做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习作,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做法的实效。
三、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发挥网络课程资源优势
网络课程资源指的是基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共享方式出现的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络等网上教育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因特网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建立的局域网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机遇,为学生创设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信息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无孔不入地涌入我们的生活。然而,博大的网络资源,往往又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教师要转变理念和视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为语文教学所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尤其适用于主题教学模式。例如:规劝学生要注重自身修养时,我爱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劝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让时,我爱用“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鼓舞学生时,我爱用“地阔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教育学生要有远大抱负时,我爱用“少年心事当拿云”或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讲胸襟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钢”或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弘扬爱国精神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等等这些诗句在适当的场合我都会加以利用。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课本上看不到的,堪称千古绝句,学生掌握了以后将会终身受益。网络课程资源浩如烟海,这些都足我从网上《中国最有气势的诗句》和《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中搜集到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明确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指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使以往单一、封闭的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的学习方式。多姿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空间,对学生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合作,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并对语文学科的自身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意义。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突破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旧有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性走向生成性、由静态守成走向动态发展,让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一、倡导广泛阅读,拓展课程资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体现了对广泛阅读的重视。教师应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要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书非借而不能读”,除了每两周一次的阅览课,还鼓励学生交换书籍阅读,交换书籍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的板报上专门辟有“读书角”版面,刊载学生的读书心得;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写作素材,裁剪粘贴或抄录下来。在学生阅读、摘抄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学生善于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流传甚广,让学生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并加以记忆,在言谈、写作中能加以运用,这既符合新教材加大文言文学习比重的要求,又使学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在课堂进行阅读指导、分析或鉴赏,往往要深入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需引入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就事论事、单调乏味,很难将语文课堂激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随机收集一些精要或经典性的教学资源,诸如经典案例、文学故事、历史史实、名段名篇、名人名言等等,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语文教学彰显左右逢源、活力四射以及高品位的文化底蕴的特质。
二、面向社会生活,挖掘课程资源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生活中、社会中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所缺少的是发现“资源”的眼睛。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课程资源属于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以及现有发展的基础和差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根据各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有利条件,选择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效的资源和素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和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使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当地的图书馆,学生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教师还可以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教学新知识或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或体验,才能便于接受新知识或进入作者的感情深处。然后由学生自觉构建新的意义系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最后一课》等文章,都以儿童的视觉来回顾童年世界的生活片断。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教师的提示、解读以及提问等师生互动环节,激活他们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儿童的视界和心灵去领悟文章的微妙之处,这无疑是成功教学的举措,其关键在于发掘出每个学生心中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在学习中得以有效利用,从生活出发走向文本,从文本中回归生活,这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无可替代的。倡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并将其写入文章中。这种做法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往往感到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我们在推行这种做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习作,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做法的实效。
三、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发挥网络课程资源优势
网络课程资源指的是基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共享方式出现的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络等网上教育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因特网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建立的局域网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机遇,为学生创设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信息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无孔不入地涌入我们的生活。然而,博大的网络资源,往往又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教师要转变理念和视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为语文教学所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尤其适用于主题教学模式。例如:规劝学生要注重自身修养时,我爱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劝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让时,我爱用“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鼓舞学生时,我爱用“地阔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教育学生要有远大抱负时,我爱用“少年心事当拿云”或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讲胸襟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钢”或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弘扬爱国精神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等等这些诗句在适当的场合我都会加以利用。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课本上看不到的,堪称千古绝句,学生掌握了以后将会终身受益。网络课程资源浩如烟海,这些都足我从网上《中国最有气势的诗句》和《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中搜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