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逐渐被认可、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走向形式主义。最明显的就是时下公开课上虚假的小组学习现象。时下好多公开课,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是“小组内讨论讨论”。学生似乎真的解放了手脚,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教师要么升为“导演”,要么沦为“看客”。这种情况下的小组学习,学生是被动的、应景式的,实际已经背离了小组学习的要义。
什么导致了这种形式主义、虚假小组学习的现象呢?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老师,二是学生。
从教师方面来说,有以下两点:
1.教师预设不足,主要表现在合作内容不当。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脱离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遇到问题,不管是不是时机,不管是易还是难,不管是不是教学重难点,一声令下,全体行动,非要合作不可,一定讨论才行。在语文课堂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太简单、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用来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用来伪装新课程的道具。
2.教师调控不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给学生留下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开始之后, 有的合作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并没有得出结论就被“叫停”,合作被迫成了形式。
从学生方面来说,有以下两点:
1.搭组不合理。许多老师在合作前不大注意分组人员的确定,往往图简便,按座位次序前后排组合。有的小组成员成绩都较差,个性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组的同学合作,小组合作的效益几乎为零;有的小组里“优生”拥有绝对的权威,包揽“演讲”与“答题”的大权;有的小组养成了懒汉思想,依赖心理较重,合作时不思考,不倾听,不交流。
2.规则不明确。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分工不明确,规则不确定,谁组织,谁记录,谁发言,规定不明确,就难免出现一锅乱粥的局面。
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1.“小组学习”组织过程中,老师要激发动机、兴趣,也就是常说的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唤醒者”。 首先,通过教师的教学唤醒、激活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学得愉快,学得投入,学得高效。其次,教师应该精心预设合作内容,一旦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对合作的内容精心准备,对文本、学情有清楚的了解。再次,要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除了班级文化的构建外,还需要老师观念的根本变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完成教师预先的设计”为本。有好多老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背出来的课,不讲出来太遗憾,放给学生不放心,这其实是一个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问题。
2.合作,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班级授课制中实施小组学习,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程度、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组建小组。还需要班级合作文化的构建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只有合作成为一种“制度”和“自觉”,才能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由被动应景走向自主、合作、探究。让小组学习成为课堂的常态,每个小组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学习任务下达后组员和组长该干什么,各尽其责。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教学就会逐渐地走向“自由王国”。这样,小组学习活动由“人治”走向“法治”。只有习惯养成,合作才会是真的合作,而不再是“花架子”。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核心,在这一理念下会衍生出好多的教学行为。不论何种教学变革,其终极目的应是创新、高效与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学应是有效、高效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之路。
什么导致了这种形式主义、虚假小组学习的现象呢?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老师,二是学生。
从教师方面来说,有以下两点:
1.教师预设不足,主要表现在合作内容不当。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脱离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遇到问题,不管是不是时机,不管是易还是难,不管是不是教学重难点,一声令下,全体行动,非要合作不可,一定讨论才行。在语文课堂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太简单、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用来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用来伪装新课程的道具。
2.教师调控不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给学生留下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开始之后, 有的合作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并没有得出结论就被“叫停”,合作被迫成了形式。
从学生方面来说,有以下两点:
1.搭组不合理。许多老师在合作前不大注意分组人员的确定,往往图简便,按座位次序前后排组合。有的小组成员成绩都较差,个性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组的同学合作,小组合作的效益几乎为零;有的小组里“优生”拥有绝对的权威,包揽“演讲”与“答题”的大权;有的小组养成了懒汉思想,依赖心理较重,合作时不思考,不倾听,不交流。
2.规则不明确。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分工不明确,规则不确定,谁组织,谁记录,谁发言,规定不明确,就难免出现一锅乱粥的局面。
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1.“小组学习”组织过程中,老师要激发动机、兴趣,也就是常说的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唤醒者”。 首先,通过教师的教学唤醒、激活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学得愉快,学得投入,学得高效。其次,教师应该精心预设合作内容,一旦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对合作的内容精心准备,对文本、学情有清楚的了解。再次,要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除了班级文化的构建外,还需要老师观念的根本变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完成教师预先的设计”为本。有好多老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背出来的课,不讲出来太遗憾,放给学生不放心,这其实是一个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问题。
2.合作,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班级授课制中实施小组学习,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程度、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组建小组。还需要班级合作文化的构建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只有合作成为一种“制度”和“自觉”,才能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由被动应景走向自主、合作、探究。让小组学习成为课堂的常态,每个小组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学习任务下达后组员和组长该干什么,各尽其责。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教学就会逐渐地走向“自由王国”。这样,小组学习活动由“人治”走向“法治”。只有习惯养成,合作才会是真的合作,而不再是“花架子”。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核心,在这一理念下会衍生出好多的教学行为。不论何种教学变革,其终极目的应是创新、高效与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学应是有效、高效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