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分子原子教学设计为例,在课前微课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开展微观探究,引导学生变换认识化学世界的角度,从较为熟悉的宏观认识出发到微观世界的探究,对相关知识进行内化,从而进一步构建微粒观。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微观探究;微粒观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017-01
一、设计思路
微粒观是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构建的基本观念之一。化学学习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可观察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形成微粒观对这三个领域的学习都有重要意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事实和现象,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利于学生深化对微观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从微观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过程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了解物质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微课学习,初步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信息技术展示交流分子模型,体验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建模”;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学会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构建微粒观;在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从微观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四、课前准备
球棍模型,自制磁性模型等。
五、主要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课前学习环节
学习微课、完成练习,教师依据数据形成教学决策。
(二)课堂环节
课堂环节1:视频引入,建立模型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乐高的积木世界,进而延伸到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分子、原子。
【问题导入】积木可搭建城堡,那搭建“积木”的物质是什么?
大屏幕上展示氧分子、水分子的分子模型。
【微观探究】小组成员用球棍模型表示出不同种分子的模型。分析过氧化氢分子、水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它们是相同的分子吗?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原子?由这些分子所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表达与交流】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不同是分子构成不同。
课堂环节2:动手探究化学变化的实质
【动画演示】水蒸发为水蒸气的物理变化过程,氧化汞分解为汞和氧气的化学变化过程。
【宏观辨析】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哪些?
(1)水蒸气液化;(2)汞变成汞蒸气;(3)氧化汞分解
【过渡】从微观角度看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微观探究】小组合作:用球棍模型表示出变化过程。
步骤:小组成员商议选取一个具体的变化或反应;用模型表示出变化前的物质;用模型移动或拆分重组表示变化过程;画出变化前后物质示意图。
【交流展示】学生用球棍模型模拟所选取的物理变化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拍照并投影至大屏幕;学生在黑板上用自制磁性模型模拟所选取的化学反应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录像,上传。
【表达与交流】从微观角度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堂环节3:动手探究“换个角度看物质”
【提出问题】物质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呢?
【宏观辨析】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哪些?
(1)纳米铜(2)二氧化锰(3)氢气(4)空气
【过渡】下面我们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看看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微观探究】小组合作:用球棍模型表示出某种由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画出示意图。
【交流展示】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用模型表示的混合物进行拍照上传至大屏幕。
【表达与交流】从微观角度怎样区分混合物、纯净物?
【归纳总结】混合物、纯净物的微观区别。
课堂环节4:归纳梳理
教师在PPT上利用思维导图将微课和课堂上学习的分子和原子进行小结。
分析:这一环节是在电子白板上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性功能,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思维导图的运用超越了传统板书的功能,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结构。
課堂环节5:巩固练习
六、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物质的微观模型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提供了一条技术通道,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微观探究;微粒观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3-0017-01
一、设计思路
微粒观是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构建的基本观念之一。化学学习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可观察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形成微粒观对这三个领域的学习都有重要意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事实和现象,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利于学生深化对微观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从微观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过程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了解物质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微课学习,初步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信息技术展示交流分子模型,体验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建模”;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学会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构建微粒观;在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从微观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四、课前准备
球棍模型,自制磁性模型等。
五、主要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课前学习环节
学习微课、完成练习,教师依据数据形成教学决策。
(二)课堂环节
课堂环节1:视频引入,建立模型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乐高的积木世界,进而延伸到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分子、原子。
【问题导入】积木可搭建城堡,那搭建“积木”的物质是什么?
大屏幕上展示氧分子、水分子的分子模型。
【微观探究】小组成员用球棍模型表示出不同种分子的模型。分析过氧化氢分子、水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它们是相同的分子吗?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原子?由这些分子所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表达与交流】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不同是分子构成不同。
课堂环节2:动手探究化学变化的实质
【动画演示】水蒸发为水蒸气的物理变化过程,氧化汞分解为汞和氧气的化学变化过程。
【宏观辨析】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哪些?
(1)水蒸气液化;(2)汞变成汞蒸气;(3)氧化汞分解
【过渡】从微观角度看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微观探究】小组合作:用球棍模型表示出变化过程。
步骤:小组成员商议选取一个具体的变化或反应;用模型表示出变化前的物质;用模型移动或拆分重组表示变化过程;画出变化前后物质示意图。
【交流展示】学生用球棍模型模拟所选取的物理变化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拍照并投影至大屏幕;学生在黑板上用自制磁性模型模拟所选取的化学反应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录像,上传。
【表达与交流】从微观角度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堂环节3:动手探究“换个角度看物质”
【提出问题】物质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呢?
【宏观辨析】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哪些?
(1)纳米铜(2)二氧化锰(3)氢气(4)空气
【过渡】下面我们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看看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微观探究】小组合作:用球棍模型表示出某种由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画出示意图。
【交流展示】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用模型表示的混合物进行拍照上传至大屏幕。
【表达与交流】从微观角度怎样区分混合物、纯净物?
【归纳总结】混合物、纯净物的微观区别。
课堂环节4:归纳梳理
教师在PPT上利用思维导图将微课和课堂上学习的分子和原子进行小结。
分析:这一环节是在电子白板上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性功能,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思维导图的运用超越了传统板书的功能,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结构。
課堂环节5:巩固练习
六、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物质的微观模型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提供了一条技术通道,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