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今年年初,一本名为《虎妈战歌》(中文版书名《我在美国当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的书在美国红得发紫,一度名列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第五位。《旧金山纪事报》形容说,虎妈的故事在网上疯传的速度超过了明星的八卦视频。《华尔街日报》网站有4000多篇评论,脸谱社交网站也出现了大约10万篇评论。《华尔街日报》刊发书评《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时代》周刊则干脆把虎妈的故事搬上封面。一时间,在媒体的煽动下,一场关于中美家庭教育模式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该书作者蔡美儿,49岁(农历虎年出生),华裔,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虎妈战歌》是她教育两个女儿成才的真实记录。她在书中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她要求两个女儿每科成绩都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还经常骂女儿是垃圾。在严苛的教育下,蔡美儿教出了两个“很拿得出手”的女儿:一个14岁把钢琴弹到世界音乐圣殿,日前被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同时录取;一个12岁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还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记录。
“中国式教育”在美国大获成功,让中国家长喜出望外,称之为“东方的胜利”和“传统的新生”。但是有识之士却说,必须客观冷静地看待虎妈的教子经,否则后患无穷。
澄清:虎妈不代表中国家长
虎妈蔡美儿在书中写道:“我从来就不允许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涉足的事情:在外面过夜;参加玩伴聚会;在学校里卖弄琴艺;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这便是著名的“虎妈十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中国古训。
但是,当虎妈的言论传到中国,却遭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著名海归洪晃直斥虎妈的行为简直就像“地狱老母”。洪晃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
有家长表示:“我认为父母重在培养子女的判断力、独立能力、价值观,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子女以后的生活。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都应该有自己的自由,他未来的生活是美好还是不美好,子女应该自己去承担,家长不应以领导者自居,决定子女的喜怒哀乐,包括生活方式。”
更有网友斥责虎妈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功利性的爱,功利性的教育,功利性的人生,真的快乐吗?其实人的一生很短暂,这样费劲地过,觉得真是一种自我涂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认为,家庭教育的功能不应被窄化。她说:“虎妈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好还是不好,我不好妄加评论,因为她与两个女儿的亲子关系如何,女儿的人格和价值观如何,我不清楚。我认为,家庭教育更多的应是通过成员间彼此的互动,家庭氛围的营造和熏陶,家庭成员的言行榜样,当然也包括成人的教导、要求、鼓励、支持等来实现。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传递生活知识、经验,更是孩子获得愉悦和安全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态度、性格和正确价值观,以及健康身体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如果把家庭教育的功能窄化,甚至更多地、过于严厉地教孩子过早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则是陷入了误区。家庭最重要的目标和功能,是为了培养身体健康发展、情感愉悦、人格完善、生活经验丰富、性格自信大方的孩子,而在这一过程中,亲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政协常委、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评论道:“孩子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尊重和善待。我以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人的教育。即尊重人的人格、个性、喜爱和选择。尊重人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好的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有自信心、有幸福感,让孩子能体验到生命中仅有一次的幸福童年。那些缺乏幸福体验的孩子,即使未来学业成功,事业发达,也难以获得美满的人生。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缺少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好的教育也必须承认差异,承认孩子有不同的特质和潜能,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发展他们的潜能。如果我们用高期待对待所有的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好的教育一定是关注孩子心理体验的教育,呵护他们的兴趣、自尊和求知欲。好的教育一定是关注孩子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孩子智慧的启迪。我认为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是有潜力的,成人要充分相信他们,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和发展的空间。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也意味着他们是不成熟的,可能会犯成人眼中的错误。成人应该学会包容、宽容和善待。虎妈将太多的自我意志强加给孩子,代替孩子谋划成功路线图。很难想象,这样的教育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幸福人生。”
与虎妈截然相反的是,上海一位名叫常智韬的父亲,不失时机地现身说法,称自己对女儿进行民主式教育。他的女儿常帅坚持跳舞12年,经常因演出而缺课,却能在上海七宝中学年年获得奖学金,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常先生说,家庭教育可以很温柔,像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像猫一样。于是有人送他绰号“猫爸”。
本刊认为,一位母亲以老虎的面目出现,本身就是教育的失败。当母亲以老虎的面目出现时,又如何能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如何给孩子上好人性、人格这一课?虎妈扯起“中国式教育”的大旗,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误解。尽管中国的应试教育格局尚未被打破,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才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民主的、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已成为主流意识,当然不会再回到粗暴、专制的老路上去。
背景:地缘政治与忧患意识
尽管《虎妈战歌》只是一位华裔妈妈的家庭教育回忆录,所谓成功经验也只是一家之言,但放在中美两国国力发展对比的大背景下,许多美国人却赋予它更多含义。
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虎妈走红跟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奥地利妈妈、匈牙利妈妈是火不起来的,目前只有中国妈妈才能火起来。中国的强劲发展使美国这个多年来的世界老大感到如芒刺在背,特别是中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担心的追赶者,而此时虎妈使用的“中国育儿法”正好击中美国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袭时担心输给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同时没有准备好让美国孩子在全球经济中增强生存能力。
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年经济增长率仅为2.6%左右,失业率却高达9%,而中国却有10%左右的经济增长,每年还有2000亿美元左右的对美贸易顺差。经济是这样,教 育也如此。2010年年底,中国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学生评估项目,取得了34个参试国家中最好的成绩,让美国人大惊失色。当时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黯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一直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多年来不断地大喊“狼来了”,而且每次出现什么危机,面临什么挑战,都会首先反思和改进教育。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曾对美国教育界产生强烈的震撼,政治因素激发了那一阶段的教育改革。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美国人又喊出“狼来了”的口号,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随即出炉,强调教育要回到基础。这次,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使处于困境中的美国十分被动。2011年1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封面故事对中国崛起的总结语是:美国衰退了,这一次是真的!
权威人士指出,奥巴马政府在提交的2012年美国政府预算中,为了减少赤字大力压缩政府各项开支,但为了保持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建设和教育的开支却不减反增。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华裔身份的虎妈在美国取得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早已绷紧的神经,不火才怪。
争议:美国家长并非都买账
在《虎妈战歌》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行字:“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吊足了美国人的胃口。但阅读之后并非所有的读者都认可,事实上,反对乃至抨击的言论甚至占了上风。一位名叫瓦尔德曼的美国妈妈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上发表的署名文章颇具代表性。现摘录如下:
自从报纸刊登蔡美儿新作《虎妈战歌》那段又有趣又气人的节选之后,我那两个年长的孩子——一个16岁、一个13岁——就花大量的时间来攻击那篇文章,还准备向蔡女士本人发起轰炸式的强烈声讨,如果他们能碰见她的话。
看到他们的表现,我着实吃了一惊。我敢打包票,在此之前,我这两个孩子从来都懒得去读什么《华尔街日报》,一个字也不愿意读。
要是自己也准备向蔡女士发起轰炸式强烈声讨的话,我多半会像其他人已经做过的那样,指出这样一个事实:15-24岁的亚裔美国女孩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自杀率。我多半还会质疑她那种贪天之功的自大态度,因为孩子的成功固然有可能是来自那种吼叫加咒骂的育儿技术。同样也可能是来自孩子天生的音乐禀赋。不过,我的感觉是,她自己也明白这些道理。
蔡女士讲述了一个关于高压政策的故事。通过这种政策,她让自己的女儿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我想讲的故事跟她的不一样。我女儿萝茜有诵读困难的毛病,还好不太严重。医生诊断出她有这个毛病的时候,她正在上二年级,成绩远远地落在了同班同学的后面。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强迫她在浴缸里用泡沫塑料字母拼单词,强迫她做习题,背音标,进行各种诵读练习。我的威逼手段只产生了一个效果,那就是让她非常痛苦。结果呢,她一反天性,连学校都不爱去了。到后来,我们听说了一个特殊的精读培训班,那个班要求学生每天在一间小屋里待上4个小时,在一位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字母和单词的发音。这种班听着挺烦人的,萝茜却坚持要去,因为她喜欢书籍和故事,想要掌握阅读的技能。
艰辛的一个月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萝茜学会了阅读。这不是因为我们强迫她进行翻来覆去的练习,也不是因为我们拖着又哭又叫的她往前走、不给她饭吃,或者是不让她用洗手间。而是因为她自己强迫了自己。她独自攀上了那座高山,动力不是来自让父母丢脸的恐惧或者羞耻,而是来自她对阅读的那份热爱。她没有靠我们帮忙,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这件事情。
毫不夸张地说,她的行动让我又是震惊又是自豪,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她意识到自已是一个坚定顽强的人,一个战胜了自己的诵读困难、有理由感到无比自豪的人。
我有一种感觉,要是有哪个女儿碰上了跟萝茜差不多的学习障碍的话,蔡女士一定会发挥自己那种令人赞叹的执著本领,为自己的孩子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她多半会和萝茜一样坚定顽强,但却会选择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咆哮如虎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一些孩子变成在卡内基大厅首演的钢琴师,同时也会让另一些孩子彻底崩溃。溺爱可以成为一些孩子堕落的借口。但也会给另一些孩子带来成功的机会。
分析:虎妈的成功只是个案
中国家庭教育巡讲团高级讲师韩丽女士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家庭。虎妈独特的教育方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她的家庭的特殊性:第一,虎妈继承先辈的衣钵,对于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技术上掌握得非常娴熟。第二,富裕的家庭环境使得孩子能够承受这样的教育方法。第三,虎妈的丈夫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角色,当孩子在妈妈那里受到打击时,在父亲那里可以寻求到支持和安慰,这使得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得到了平衡。所以,虎妈的教育模式只适用于她的家庭。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这种模式,应该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中国人都知道,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实现,也最应该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指出,望子成龙是很多中国家长功利化的教育心态,与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教育体制的僵化都有关系。而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自我的创造力。所幸,人们开始理性反思目前的主流教育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的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就体现出这种理性反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表示,家长应尊重子女的选择,共同减轻课业负担,要给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机会。
本刊认为,虎妈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极端的案例,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必须以客观、冷静的眼光看待,做出准确的思考与判断。其实,在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上,东西方在一些问题上可以相互借鉴。比如,虎妈在文章中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得无比脆弱。中国妈妈可以对女儿说:“胖妹,减减肥吧!”美国妈妈只能躲躲藏藏地谈这个话题,从来不提“胖”字,而他们的孩子到头来还是因为饮食失调和自卑而接受治疗。其实,美国孩子不像他们父母想象的那么脆弱,中国孩子也没有虎妈想象的那么坚强,关键是要掌握好“度”。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都应该向对方那边靠一靠,中国妈妈口里没有了“你是垃圾”,美国妈妈也别动不动就夸孩子“你太棒了”,或许家庭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总之,宽和严的协调,体现了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魅力,但尊重孩子,尊重成长规律永远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前提。
[编辑:陈彤]
今年年初,一本名为《虎妈战歌》(中文版书名《我在美国当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的书在美国红得发紫,一度名列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第五位。《旧金山纪事报》形容说,虎妈的故事在网上疯传的速度超过了明星的八卦视频。《华尔街日报》网站有4000多篇评论,脸谱社交网站也出现了大约10万篇评论。《华尔街日报》刊发书评《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时代》周刊则干脆把虎妈的故事搬上封面。一时间,在媒体的煽动下,一场关于中美家庭教育模式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该书作者蔡美儿,49岁(农历虎年出生),华裔,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虎妈战歌》是她教育两个女儿成才的真实记录。她在书中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她要求两个女儿每科成绩都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还经常骂女儿是垃圾。在严苛的教育下,蔡美儿教出了两个“很拿得出手”的女儿:一个14岁把钢琴弹到世界音乐圣殿,日前被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同时录取;一个12岁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还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记录。
“中国式教育”在美国大获成功,让中国家长喜出望外,称之为“东方的胜利”和“传统的新生”。但是有识之士却说,必须客观冷静地看待虎妈的教子经,否则后患无穷。
澄清:虎妈不代表中国家长
虎妈蔡美儿在书中写道:“我从来就不允许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涉足的事情:在外面过夜;参加玩伴聚会;在学校里卖弄琴艺;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这便是著名的“虎妈十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中国古训。
但是,当虎妈的言论传到中国,却遭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著名海归洪晃直斥虎妈的行为简直就像“地狱老母”。洪晃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
有家长表示:“我认为父母重在培养子女的判断力、独立能力、价值观,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子女以后的生活。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都应该有自己的自由,他未来的生活是美好还是不美好,子女应该自己去承担,家长不应以领导者自居,决定子女的喜怒哀乐,包括生活方式。”
更有网友斥责虎妈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功利性的爱,功利性的教育,功利性的人生,真的快乐吗?其实人的一生很短暂,这样费劲地过,觉得真是一种自我涂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认为,家庭教育的功能不应被窄化。她说:“虎妈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好还是不好,我不好妄加评论,因为她与两个女儿的亲子关系如何,女儿的人格和价值观如何,我不清楚。我认为,家庭教育更多的应是通过成员间彼此的互动,家庭氛围的营造和熏陶,家庭成员的言行榜样,当然也包括成人的教导、要求、鼓励、支持等来实现。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传递生活知识、经验,更是孩子获得愉悦和安全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态度、性格和正确价值观,以及健康身体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如果把家庭教育的功能窄化,甚至更多地、过于严厉地教孩子过早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则是陷入了误区。家庭最重要的目标和功能,是为了培养身体健康发展、情感愉悦、人格完善、生活经验丰富、性格自信大方的孩子,而在这一过程中,亲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政协常委、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评论道:“孩子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尊重和善待。我以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人的教育。即尊重人的人格、个性、喜爱和选择。尊重人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好的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有自信心、有幸福感,让孩子能体验到生命中仅有一次的幸福童年。那些缺乏幸福体验的孩子,即使未来学业成功,事业发达,也难以获得美满的人生。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缺少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好的教育也必须承认差异,承认孩子有不同的特质和潜能,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发展他们的潜能。如果我们用高期待对待所有的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好的教育一定是关注孩子心理体验的教育,呵护他们的兴趣、自尊和求知欲。好的教育一定是关注孩子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孩子智慧的启迪。我认为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是有潜力的,成人要充分相信他们,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和发展的空间。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也意味着他们是不成熟的,可能会犯成人眼中的错误。成人应该学会包容、宽容和善待。虎妈将太多的自我意志强加给孩子,代替孩子谋划成功路线图。很难想象,这样的教育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幸福人生。”
与虎妈截然相反的是,上海一位名叫常智韬的父亲,不失时机地现身说法,称自己对女儿进行民主式教育。他的女儿常帅坚持跳舞12年,经常因演出而缺课,却能在上海七宝中学年年获得奖学金,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常先生说,家庭教育可以很温柔,像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像猫一样。于是有人送他绰号“猫爸”。
本刊认为,一位母亲以老虎的面目出现,本身就是教育的失败。当母亲以老虎的面目出现时,又如何能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如何给孩子上好人性、人格这一课?虎妈扯起“中国式教育”的大旗,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误解。尽管中国的应试教育格局尚未被打破,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才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民主的、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已成为主流意识,当然不会再回到粗暴、专制的老路上去。
背景:地缘政治与忧患意识
尽管《虎妈战歌》只是一位华裔妈妈的家庭教育回忆录,所谓成功经验也只是一家之言,但放在中美两国国力发展对比的大背景下,许多美国人却赋予它更多含义。
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虎妈走红跟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奥地利妈妈、匈牙利妈妈是火不起来的,目前只有中国妈妈才能火起来。中国的强劲发展使美国这个多年来的世界老大感到如芒刺在背,特别是中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担心的追赶者,而此时虎妈使用的“中国育儿法”正好击中美国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袭时担心输给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同时没有准备好让美国孩子在全球经济中增强生存能力。
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景气,年经济增长率仅为2.6%左右,失业率却高达9%,而中国却有10%左右的经济增长,每年还有2000亿美元左右的对美贸易顺差。经济是这样,教 育也如此。2010年年底,中国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学生评估项目,取得了34个参试国家中最好的成绩,让美国人大惊失色。当时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黯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一直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多年来不断地大喊“狼来了”,而且每次出现什么危机,面临什么挑战,都会首先反思和改进教育。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曾对美国教育界产生强烈的震撼,政治因素激发了那一阶段的教育改革。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美国人又喊出“狼来了”的口号,题为《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随即出炉,强调教育要回到基础。这次,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使处于困境中的美国十分被动。2011年1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封面故事对中国崛起的总结语是:美国衰退了,这一次是真的!
权威人士指出,奥巴马政府在提交的2012年美国政府预算中,为了减少赤字大力压缩政府各项开支,但为了保持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建设和教育的开支却不减反增。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华裔身份的虎妈在美国取得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早已绷紧的神经,不火才怪。
争议:美国家长并非都买账
在《虎妈战歌》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行字:“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吊足了美国人的胃口。但阅读之后并非所有的读者都认可,事实上,反对乃至抨击的言论甚至占了上风。一位名叫瓦尔德曼的美国妈妈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上发表的署名文章颇具代表性。现摘录如下:
自从报纸刊登蔡美儿新作《虎妈战歌》那段又有趣又气人的节选之后,我那两个年长的孩子——一个16岁、一个13岁——就花大量的时间来攻击那篇文章,还准备向蔡女士本人发起轰炸式的强烈声讨,如果他们能碰见她的话。
看到他们的表现,我着实吃了一惊。我敢打包票,在此之前,我这两个孩子从来都懒得去读什么《华尔街日报》,一个字也不愿意读。
要是自己也准备向蔡女士发起轰炸式强烈声讨的话,我多半会像其他人已经做过的那样,指出这样一个事实:15-24岁的亚裔美国女孩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自杀率。我多半还会质疑她那种贪天之功的自大态度,因为孩子的成功固然有可能是来自那种吼叫加咒骂的育儿技术。同样也可能是来自孩子天生的音乐禀赋。不过,我的感觉是,她自己也明白这些道理。
蔡女士讲述了一个关于高压政策的故事。通过这种政策,她让自己的女儿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我想讲的故事跟她的不一样。我女儿萝茜有诵读困难的毛病,还好不太严重。医生诊断出她有这个毛病的时候,她正在上二年级,成绩远远地落在了同班同学的后面。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强迫她在浴缸里用泡沫塑料字母拼单词,强迫她做习题,背音标,进行各种诵读练习。我的威逼手段只产生了一个效果,那就是让她非常痛苦。结果呢,她一反天性,连学校都不爱去了。到后来,我们听说了一个特殊的精读培训班,那个班要求学生每天在一间小屋里待上4个小时,在一位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字母和单词的发音。这种班听着挺烦人的,萝茜却坚持要去,因为她喜欢书籍和故事,想要掌握阅读的技能。
艰辛的一个月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萝茜学会了阅读。这不是因为我们强迫她进行翻来覆去的练习,也不是因为我们拖着又哭又叫的她往前走、不给她饭吃,或者是不让她用洗手间。而是因为她自己强迫了自己。她独自攀上了那座高山,动力不是来自让父母丢脸的恐惧或者羞耻,而是来自她对阅读的那份热爱。她没有靠我们帮忙,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这件事情。
毫不夸张地说,她的行动让我又是震惊又是自豪,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她意识到自已是一个坚定顽强的人,一个战胜了自己的诵读困难、有理由感到无比自豪的人。
我有一种感觉,要是有哪个女儿碰上了跟萝茜差不多的学习障碍的话,蔡女士一定会发挥自己那种令人赞叹的执著本领,为自己的孩子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她多半会和萝茜一样坚定顽强,但却会选择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咆哮如虎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一些孩子变成在卡内基大厅首演的钢琴师,同时也会让另一些孩子彻底崩溃。溺爱可以成为一些孩子堕落的借口。但也会给另一些孩子带来成功的机会。
分析:虎妈的成功只是个案
中国家庭教育巡讲团高级讲师韩丽女士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家庭。虎妈独特的教育方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她的家庭的特殊性:第一,虎妈继承先辈的衣钵,对于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技术上掌握得非常娴熟。第二,富裕的家庭环境使得孩子能够承受这样的教育方法。第三,虎妈的丈夫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角色,当孩子在妈妈那里受到打击时,在父亲那里可以寻求到支持和安慰,这使得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得到了平衡。所以,虎妈的教育模式只适用于她的家庭。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这种模式,应该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中国人都知道,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实现,也最应该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指出,望子成龙是很多中国家长功利化的教育心态,与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教育体制的僵化都有关系。而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自我的创造力。所幸,人们开始理性反思目前的主流教育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的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就体现出这种理性反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表示,家长应尊重子女的选择,共同减轻课业负担,要给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机会。
本刊认为,虎妈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极端的案例,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必须以客观、冷静的眼光看待,做出准确的思考与判断。其实,在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上,东西方在一些问题上可以相互借鉴。比如,虎妈在文章中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得无比脆弱。中国妈妈可以对女儿说:“胖妹,减减肥吧!”美国妈妈只能躲躲藏藏地谈这个话题,从来不提“胖”字,而他们的孩子到头来还是因为饮食失调和自卑而接受治疗。其实,美国孩子不像他们父母想象的那么脆弱,中国孩子也没有虎妈想象的那么坚强,关键是要掌握好“度”。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都应该向对方那边靠一靠,中国妈妈口里没有了“你是垃圾”,美国妈妈也别动不动就夸孩子“你太棒了”,或许家庭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总之,宽和严的协调,体现了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魅力,但尊重孩子,尊重成长规律永远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前提。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