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小学阶段数学“量感”的培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量感”的重要阶段,但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形成“量感”呢?本文从人教版“克与千克”一课入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关键词:量感;克与千克;生活
  量感是指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从生活需要中产生,又大量应用于生活当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帮助我们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量感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小学阶段,常用的量有多种类别,有与货币相关的元、角、分,与时间相关的时、分、秒,与质量相关的克、千克、吨,与长短相关的米、厘米、千米,与大小或多少相关的面积、体积、容积等。这些常用的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培养量感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有用的。
  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生活经历浅的低年级学生,往往不能形成很好的量感,导致出现各种错误,主要表现为:(1)对量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错误使用,如“教室的占地面积是100平方厘米”“西红柿重220千克”;(2)学生对单位之间的转化掌握不好,如“20立方米=2000立方厘米”“3分米=300厘米”;(3)学生的估测能力差,往往出现较大偏差,如“黑板长10米”“人走1千米要用1小时”。
  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量的学习脱离生活,特别是平方米、立方米等,使学生积累不到足够的对量的经验;二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练习,不重视甚至忽略学生对量的感悟。针对这些问题,我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与千克”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一、从现实生活入手。感知量的概念
  量在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接触了很多。但量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只呈现文字的解释,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片段作为学习情境,直接指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
  【教学片断1:情境引入】
  师:前几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部分货物图片),从图中你知道超市工作人员将哪些货物的质量告诉了我们?
  生1:1个哈密瓜重3千克,一包燕麦重500克。
  生2:一桶花生油重5千克。
  师:那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用克或者千克来计量的呢?
  生3:我的体重是25千克。
  师:在生活中,表示物体有多重,可用克或千克为单位。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为情境,让學生解读商品上关于质量的信息,并观察电子秤上物品的质量信息,使学生回忆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质量的经历,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学生初步建立表象,感知量的概念。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手,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被激发,且能将抽象的量与生活中的经历联系起来,更直观地感知量的概念。在教学其他量时,也应尽量将量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可从学生一天的生活作息表和学校的课程表人手。
  二、经历操作体验。形成量感
  在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典型参照物,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对于量的经验,从而形成量感。要想使学生找到准确的典型参照物,就要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去感受和体验,从而累积经验,形成量感。
  【教学片断2:体验1千克】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今天我们就以西红柿为参照物,称量一下多少个西红柿约重1千克。
  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用台秤测量,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全班同学交流汇报。
  生1:4个体形稍微大一些的西红柿约重1千克。
  生2:5个体形稍微小一些的西红柿约重1千克。
  师:小组内每人都用手轮流掂一掂,让1千克的西红柿停留在手上,让你的身体感受一下1千克的质量。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吗?
  课前布置每位学生各自准备1千克的物体。
  生3:四包250克的盐大约重1千克。
  生4:10包方便面大约重1千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与周边的同学互相交换物品掂一掂,尽可能多地掂掂不同的物品,好好地感受与记忆1千克的质量停留在手上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先称再掂的操作,每个学生都能尽可能地感受并记忆1千克的质量,并充分了解到1千克在生活中的不同形态。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把抽象的“1千克”的概念现实化了。
  【教学片断3:体验1克】
  师:1克是1千克的一千分之一,刚刚我们已经感受了1千克的质量,1克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千分之一,可以想象得到1克的质量应该是很轻很轻的。那你知道什么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呢?
  生:一滴水,一根羽毛,一个塑料囊……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易天平和要称量的物体(一根橡皮筋,几个回形针,几粒黄豆,一支铅笔,一个1元硬币)。在称量之前先估量一下物体的质量,再轮流称一称,看看哪些物体的质量约1克,又有哪些物品的质量是重于1克的,记录好测量的结果,再全班交流汇报。
  生:大概8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2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1克,一支铅笔和一个1元硬币的质量都比1克多。
  每个学生轮流掂一掂1克的物体,真正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轻。
  设计意图:通过先估再称的操作活动,1克就从一个数据、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学生手中的实物,不再是书本上一个枯燥的知识点,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了1克的量感。
  在量的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了对量的感觉和记忆,实现了由物理量到心理量的转化,从而形成了量感。在教学量的概念时,教师应安排各种各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量的经验,使学生的量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试1分钟或1小时能做什么,感受时间的快慢;在容积单位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盛放1毫升、1升的水,感受体积的大小;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让学生量出身边的物品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甚至在操场上走1千米,感知物体、距离的长短。
  三、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量感
  估量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量的特点,大致确定估量结果的范围,对估量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提升量感。
  【教学片断4:估量一箱苹果的质量(苹果的大小基本相同)】
  师:这里有一箱苹果,工具只有一个称量较轻物体的电子秤,请问有什么方法能尽快知道它的大概质量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可以先称出一个苹果的质量,再数一数一箱苹果的个数,用一个苹果的质量乘苹果的数量就得出一箱苹果约多重;也可以先称出1千克有几个苹果,以这些苹果为一组,数出一箱里有几组,再进行计算,从而估出苹果的质量。
  估测能力是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要掌握估测的方法。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估测的活动,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标准参照物进行估测,对被估测对象作出合理判断。如在“米”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估测课室的长和宽的活动,让学生找出一个参照物(如学生张开双臂的长度约为1米),让估测结果更为精准。
  四、注重课外延伸。增强量感
  量感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经验、时间的积累。但是课堂的时间及场地有限,课外活动则有更多机会让学生丰富对量的经验。学校、家庭、超市等场所有着丰富的空间和资源,是学习计量单位的好地方。课内活动与课外延伸两者相结合,既能加强学生应用量的意识,又能充分积累学生对量的经验。
  在学完“克与千克”一课后,可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记录结果,与周边的人交流,积累量的经验;也可以在课室角落摆放体重秤、台秤、电子秤等,墙上贴一张记录表,每个学生课后都可以测量不同的物体并记录,丰富记录表上的内容,以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身边的量,丰富量感。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基本知识的传递,更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量感的形成,让学生能真正地感知量、体验量,并将量应用于生活。
其他文献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有所改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维方式的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实践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有所改变。这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德育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针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而且在领悟能力上也比低年级的学生要高,对其展开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之后的身心发展。而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起到关键作用,班主任和班级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起到模范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六年级属于一个特殊时期,六年级
一、个案基本情况及分析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基本都存在有心理的问题,有的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或身边友人的帮助,尽量排除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但有些人则无法通过心理调节达到目的,而且更有可能因此带来难以排解的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因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心理调节的能力较弱,在长期来受到各方面不良的影响之下,就会形成偏激和逆反的心理,因而产生的过激行为将对孩子本身和周围的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做好这些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四个策略进行:教师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利用时事热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巧妙升华,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
【摘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对教学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有效教学管理体现在管理的全员化、目标的明确化、策略的科学化、课堂的生态化以及效益的最大化之上。教学文化是教学集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并与学校顶层文化相融合的教学生活方式;积极的教学文化对有效教学管理具有目标管理的同化、教师管理的活化、学生管理的感化、过程管理的深化、质量管理的强化、环境管理的美化等作用。实施有效教学管理的
【摘要】人才兴国战略中的人才,不仅指智商高的知识型人才,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商和高素质。全面素质教育下的德育教学应渗透到各个学科。艺术教育是德育的良好教育,因为它是对人们的身心教育的教育。德育内容丰富,评估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的渗透是渐进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小学阶段是塑造个人行为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德育教育是关键。本文分析了德育的重要作用,并对德育渗透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小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摘要】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类越来越认可的事物都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如何在信息化数字时代盛行的背景下,改革自身的教学思路,寻求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堂课下都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整合学科所学内容,并具有个性化的延伸。本文主要针对微课在具有自主空间和时间的学生群体内的实用性和适用能力进行简单分析,为课上课下的课程安排揣摩出一条新的教学思路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新型的教学方法来维持,才能有效增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改善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改善现今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本文针对“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以
【摘要】品德课是一门智商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情感教学在品德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完成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从“激情引入,唤起情感”“创设情境,触景生情”“挖掘因素,激发热情”这三方面,谈谈如何在品德课中有
【摘要】爱心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必须在思想上多鼓励,在生活中多关心,在学习上多帮助,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深入了解学生在体力、智力、能力以及情感存在的差异;设立一本“班级心灵日记”;从从细微处做起。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用一颗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在工作中就会多一份责任,也增加一份压力,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