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福建博物院藏的国家一级文武宋代李纲锏,全面了解宋代闽籍名宦李纲的功绩种种,从而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文化魅力。而作为一件传世的文物,为何会是由福建博物院收藏这件宝贵的文物,笔者将通过详细地调查,让观众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国人纯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 李纲锏;文武兼备;爱国捐赠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锏,作为一种古代的冷兵器,虽声名不如刀剑,但因为“杀手锏”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人们对“锏”这种古老的武器并不陌生。锏是中国古代“十八般武艺”之一,是一种手执短柄打击兵器,形似竹简,故原称为“简”。锏源于铁鞭类兵器,与它们使用方法类似,用铜或铁制,区别是锏身无节呈四棱形,顶端无尖。
由于锏属于力量型武器,中国古代使用“锏”这个武器的名人并不多,最有名的是传统年画中“门神”之一的唐代名将秦叔宝,他使用的就是双锏,那么还有什么人也使用“锏”这种偏门的武器呢?福建博物院珍藏着一把锏,它是宋代名臣李纲之物,是其抗击金兵入侵的武器,李纲是一个文臣还是武将呢?李纲锏是如何成为福建博物院的藏品呢?笔者带着思考,寻找了《四库全书》、《武经总要》等古代文献,仔细翻查了30多年前的报纸资料,终于从这把宝锏身上找寻出几段历史来。
一、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
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图1),其全长96.5厘米,内棱长74.1厘米,所配鞘长76厘米,总重约3600克。锏身呈棱状,渐往锋收。四刃每刃面宽1.6厘米,刃锋利光亮,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如图2。锏格呈四瓣花形,厚0.4厘米,锏把圆柱形,为花梨木,刻斜旋道纹,锏把后端有穿,首呈爪楞状。锏身配有清代圆形红木套鞘,鞘两面对嵌银丝、四瓣花、蝙蝠、古磬、缨络纹等,鞘口、尾部包铜边,上刻牡丹纹。鞘尖有沁,中部包铜佩、璲二道,璲有钮,以供佩带。宋《武经总要》中记载:“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该锏锏体呈四棱形状,属于四棱锏,列为鞭类。
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古锏实物,虽然时间已过近千年,但通观该锏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精美,制作工艺之高超,在研究宋代政治、军事、冶金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为此,李纲锏因其历史性、艺术性、锻造工艺等,1991年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二、一代名臣李纲
一件文物的背后,往往沉积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李纲锏最初的主人李纲是一位人生经历丰富之人,他的文德、武功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随着宝锏的展出再次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大宋王朝是一个儒将辈出的朝代,我们耳熟能详者就有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南宋四名臣”之一的李纲(图3)也是其中的一位。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福建邵武李家湾人,根据史书记载:“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口终龙图阁待制。纲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京师大水,纲上疏言阴气太盛,当以盗贼外患为忧,朝廷恶其言,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七年为太常少卿。”(1)从李纲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因直言国事而多次遭到贬谪,为此后世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朱熹:“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清代郑大漠作诗评价:“吾爱李丞相,经术文章匠。时事不可忘,书生作良将。旧筑读书堂,双江古刹上。”
李纲为振兴国家和抗击金兵侵扰做出显著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磨灭的民族英雄。锏上的金色篆文“靖康元年李纲制”,告诉世人它出现的历史时间,那么,那年宝锏和它的主人又经历了什么?靖康元年,面对着金兵的首次南下,主战派的李纲坚决反对宋廷议和割地,力主抗战,反对迁都,并上书:“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2)金兵进攻汴京时,李纲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是夜,金人攻宣泽门,李纲御之,斩获百余人,至旦始退。甲戌金人遣吴孝民来议和,命李梲使金军,金人又使萧三宝奴耶律忠张愿恭来以吏部尚书唐恪同知枢宻院事。乙亥,金人攻通津景阳等门,李纲督战,自卯至酉斩首数千级。”(2)从李纲抵抗金兵进攻获得胜利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纲是一名富有战斗经验的将领,且战斗意志坚定、十分讲究战略。
宋朝的敌人几乎都是以骑兵起家,西夏、金国皆以骑兵见长,在对付骑兵上,宋朝的将领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李纲自幼就跟随者父亲李夔过着戎马生活,14岁就策马持刀巡城,面对西夏的数万骑兵围攻延安城,毫无惧色。锏是十分适合与无装甲和轻装甲的骑兵搏斗,特别是用来击打敌兵所骑的马匹头部,因此,李纲在武器上选择了针对抗击金兵骑兵为主的锏。锏是属于短兵,只有在短兵相接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这柄宝锏见证了李纲带着以死报国、抗击金国侵略的爱国之情。
尽管李纲忠于宋朝廷,以大宋子民的安危为虑,坚定抵抗金国的侵略,但因金国的诱降政策以及主和派的排挤,宋徽宗宣和元年 (1119)六月,京城开封发生水灾,京城之西,大水渺漫如江湖,漕运不通;畿甸之间,悉罹其患,无敢言其灾异者(3)。时任国史编修的李纲上《论水灾事乞对奏状》(4),降官后昧死再上《论水便宜六事奏状》(4),李纲提出了“治其源,折其势,固河防,恤民隐,省烦费,广储蓄”等六项治防水患,体恤民生的有效措施。在这两份奏议中李纲更以战略的眼光建议当政者储蓄物产,巩固国防,以备外族入侵。但当时所下的御笔诏书是“所论不当”。李纲遭贬,谪监南剑洲沙县税务。李纲于是年十二月到任。宣和二年六月, 李纲复承事郎,十月,复本等差遣。十月中旬离开沙县北归。(5)
最后,李纲于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病逝于福州楞岩精舍,终年58岁。高宗特赠少师,同年十二月,葬于福州怀安(今闽侯县)桐口乡大嘉山麓。绍兴十三年(1143年),赠“太保”;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再赠“太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三、李纲锏的两次捐赠
这柄宝锏是李纲的心爱之物,谪居福建的李纲将御赐的所有武器、服饰赠予来看望他的韩世忠,独留此锏。此锏一直跟随着他,后来也并未随着主人一同入葬,而是作为一件传世品,辗转流传,成为福建博物院的藏品。
1980年,福州警备区副政治委员周迅在一次检查工作中发现了李纲锏,今年90岁的老先生回忆说:“一九八零年我以福州警备区副政治委员的身份于一九八零年一月十日到金鸡山后勤修械所检查工作,于仓库之角落发现宋代民族英雄李纲之传世兵器——李纲锏。锏有外套、锏上有“靖康元年李纲制”之黄金铭文(篆体字),遂携归。十二日到福建省军区向丛德之司令员报告得锏经过,并表示将送交国家博物馆收藏。” 周迅老先生高尚的捐赠行为,得到了1980年7月9日新华通讯社电讯、10日上海文汇报之报道、14日中央广播电台之报道,如图4。事后,周迅老先生为了搞清该锏的由来,特地再向军械库了解,他说:“据了解,此兵器系文革后期收缴武斗兵器送南平火化之遗留之物。”为此,在周迅老先生心中,自己应当为这件珍贵文物的捐赠人。2012年,耄耋老人再次游览福建博物院,发现陈列在展厅中的李纲锏捐赠人并非自己,而另有其人,为“林中宇”。老先生不解之余,让家人咨询福建博物院,这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那个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即“文革”初期的“破四旧”运动中,文物古迹、图书字画等文化遗产,均成为“革命”对象的重中之重,李纲锏作为“四旧”之物,从林中宇家中被抄走。福建博物院的林忠干研究员就李纲锏,在90年代先后写过《稀世古兵器》、《宝锏重放光彩——宋代李纲锏的流传与发现》两文,文中提到李纲锏的收藏来历,“殁后,钢锏几经流传,至晚清时为福州举人林崧祁及其子孙收藏。1884年,法国侵略者入侵福州马尾闽江口,林崧祁自动率领乡民设防拒敌。子林之夏系辛亥革命志士,曾任闽都督府军务部部长。孙林忠宇现今77岁,是福州农校退休教师,家住福州市内卫前街。林氏一家嗜好古董珍奇,世代相传,搜集了许多图书、字画、陶瓷、铜铁、玉石等珍贵文物,李纲锏平时深锁囊匣,秘不示人。‘文革’十年浩劫,文物被目为‘四旧’,林氏家传悉被查抄,李纲锏亦下落不明。” 左子娟在《千秋文物放光辉——宋李纲钢锏》一文中也提到,“适至清朝末年,这支钢锏几经流传,被福州举人林崧祁及其子孙收藏。1884年,法国海军入侵马尾闽江口,林崧祁自发组织乡民参加抗法斗争,亦挥舞这支李纲留下的钢锏奋勇作战。直至他的孙子林忠宇这一代,此锏还一直被林家视为无价之宝珍藏。但在十年浩劫期间,林家被抄,李纲锏作为‘四旧’被‘造反派’抄走了。从此,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下落不明。”被带走的珍贵文物,几经周折,进入了金鸡山后勤修械所的仓库中,被周迅发现。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都在着手解决“文革”查抄文物的问题,官方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物归原主”。比如,北京市政府1984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明确规定:“‘文革’期间查抄或自交的财物,凡原物还在的,除国家现行规定的违禁物品外,一律退还被抄人或自交人”;“凡物主明确的,随清随退”;“任何单位和个人从非商业单位购买的文物、字画、善本图书、珠宝翠钻,要一律无条件地退还;高级家具、高级乐器、贵重生活用品等,被抄人知道下落又要求退还的,也必须退出,归还原主”。当时的福建省博物馆,也本着“归还原主”的理念,李纲锏作为“文革查抄文物”清退给原主即林中宇。经过多番的动员后,1985年5月29日,李纲锏再次由福州市林中宇捐献,成为福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馆藏之一。
当然,根据周迅老先生的回忆:“六月二十日(1980年),福建日报刊登李纲锏发现消息,当日林中宇先生(林之夏之子)来访,言李纲锏系他家之物,而后余又访其家详细了解情况。林称其姑父萧奇斌于一九二六年从古董商手中购得。萧于抗战中在南京任伪汪政府典礼局局长之职,因之将李纲锏存在林中宇家中。”李纲锏虽然从林中宇家中查抄,但真正主人可能非林中宇,但两位老人为国捐赠珍贵文物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仍值得我们称赞,正是因为他们高尚的情操,让广大观众得以欣赏到见证一代名臣的珍贵文物。
注释:
(1)参见《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通志巻·三百六十七·列传· 宋七十一》。
(2)参见《宋史》卷358《李纲传》。
(3)参见王瑞明点校2004年版《李纲全集》附录一《李纲年谱》。
(4)参见王瑞明点校2004年版《李纲全集》卷四十。
(5)参见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69年版《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九辑赵效宣《宋李天纪先生纲年谱》,第33页。
【关键词】 李纲锏;文武兼备;爱国捐赠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锏,作为一种古代的冷兵器,虽声名不如刀剑,但因为“杀手锏”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人们对“锏”这种古老的武器并不陌生。锏是中国古代“十八般武艺”之一,是一种手执短柄打击兵器,形似竹简,故原称为“简”。锏源于铁鞭类兵器,与它们使用方法类似,用铜或铁制,区别是锏身无节呈四棱形,顶端无尖。
由于锏属于力量型武器,中国古代使用“锏”这个武器的名人并不多,最有名的是传统年画中“门神”之一的唐代名将秦叔宝,他使用的就是双锏,那么还有什么人也使用“锏”这种偏门的武器呢?福建博物院珍藏着一把锏,它是宋代名臣李纲之物,是其抗击金兵入侵的武器,李纲是一个文臣还是武将呢?李纲锏是如何成为福建博物院的藏品呢?笔者带着思考,寻找了《四库全书》、《武经总要》等古代文献,仔细翻查了30多年前的报纸资料,终于从这把宝锏身上找寻出几段历史来。
一、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
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图1),其全长96.5厘米,内棱长74.1厘米,所配鞘长76厘米,总重约3600克。锏身呈棱状,渐往锋收。四刃每刃面宽1.6厘米,刃锋利光亮,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如图2。锏格呈四瓣花形,厚0.4厘米,锏把圆柱形,为花梨木,刻斜旋道纹,锏把后端有穿,首呈爪楞状。锏身配有清代圆形红木套鞘,鞘两面对嵌银丝、四瓣花、蝙蝠、古磬、缨络纹等,鞘口、尾部包铜边,上刻牡丹纹。鞘尖有沁,中部包铜佩、璲二道,璲有钮,以供佩带。宋《武经总要》中记载:“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该锏锏体呈四棱形状,属于四棱锏,列为鞭类。
福建博物院藏“宋靖康李纲锏”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古锏实物,虽然时间已过近千年,但通观该锏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精美,制作工艺之高超,在研究宋代政治、军事、冶金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为此,李纲锏因其历史性、艺术性、锻造工艺等,1991年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二、一代名臣李纲
一件文物的背后,往往沉积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李纲锏最初的主人李纲是一位人生经历丰富之人,他的文德、武功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随着宝锏的展出再次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大宋王朝是一个儒将辈出的朝代,我们耳熟能详者就有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南宋四名臣”之一的李纲(图3)也是其中的一位。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福建邵武李家湾人,根据史书记载:“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口终龙图阁待制。纲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京师大水,纲上疏言阴气太盛,当以盗贼外患为忧,朝廷恶其言,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七年为太常少卿。”(1)从李纲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因直言国事而多次遭到贬谪,为此后世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朱熹:“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清代郑大漠作诗评价:“吾爱李丞相,经术文章匠。时事不可忘,书生作良将。旧筑读书堂,双江古刹上。”
李纲为振兴国家和抗击金兵侵扰做出显著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磨灭的民族英雄。锏上的金色篆文“靖康元年李纲制”,告诉世人它出现的历史时间,那么,那年宝锏和它的主人又经历了什么?靖康元年,面对着金兵的首次南下,主战派的李纲坚决反对宋廷议和割地,力主抗战,反对迁都,并上书:“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2)金兵进攻汴京时,李纲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是夜,金人攻宣泽门,李纲御之,斩获百余人,至旦始退。甲戌金人遣吴孝民来议和,命李梲使金军,金人又使萧三宝奴耶律忠张愿恭来以吏部尚书唐恪同知枢宻院事。乙亥,金人攻通津景阳等门,李纲督战,自卯至酉斩首数千级。”(2)从李纲抵抗金兵进攻获得胜利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纲是一名富有战斗经验的将领,且战斗意志坚定、十分讲究战略。
宋朝的敌人几乎都是以骑兵起家,西夏、金国皆以骑兵见长,在对付骑兵上,宋朝的将领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李纲自幼就跟随者父亲李夔过着戎马生活,14岁就策马持刀巡城,面对西夏的数万骑兵围攻延安城,毫无惧色。锏是十分适合与无装甲和轻装甲的骑兵搏斗,特别是用来击打敌兵所骑的马匹头部,因此,李纲在武器上选择了针对抗击金兵骑兵为主的锏。锏是属于短兵,只有在短兵相接的时候才能派上用场,这柄宝锏见证了李纲带着以死报国、抗击金国侵略的爱国之情。
尽管李纲忠于宋朝廷,以大宋子民的安危为虑,坚定抵抗金国的侵略,但因金国的诱降政策以及主和派的排挤,宋徽宗宣和元年 (1119)六月,京城开封发生水灾,京城之西,大水渺漫如江湖,漕运不通;畿甸之间,悉罹其患,无敢言其灾异者(3)。时任国史编修的李纲上《论水灾事乞对奏状》(4),降官后昧死再上《论水便宜六事奏状》(4),李纲提出了“治其源,折其势,固河防,恤民隐,省烦费,广储蓄”等六项治防水患,体恤民生的有效措施。在这两份奏议中李纲更以战略的眼光建议当政者储蓄物产,巩固国防,以备外族入侵。但当时所下的御笔诏书是“所论不当”。李纲遭贬,谪监南剑洲沙县税务。李纲于是年十二月到任。宣和二年六月, 李纲复承事郎,十月,复本等差遣。十月中旬离开沙县北归。(5)
最后,李纲于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病逝于福州楞岩精舍,终年58岁。高宗特赠少师,同年十二月,葬于福州怀安(今闽侯县)桐口乡大嘉山麓。绍兴十三年(1143年),赠“太保”;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再赠“太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三、李纲锏的两次捐赠
这柄宝锏是李纲的心爱之物,谪居福建的李纲将御赐的所有武器、服饰赠予来看望他的韩世忠,独留此锏。此锏一直跟随着他,后来也并未随着主人一同入葬,而是作为一件传世品,辗转流传,成为福建博物院的藏品。
1980年,福州警备区副政治委员周迅在一次检查工作中发现了李纲锏,今年90岁的老先生回忆说:“一九八零年我以福州警备区副政治委员的身份于一九八零年一月十日到金鸡山后勤修械所检查工作,于仓库之角落发现宋代民族英雄李纲之传世兵器——李纲锏。锏有外套、锏上有“靖康元年李纲制”之黄金铭文(篆体字),遂携归。十二日到福建省军区向丛德之司令员报告得锏经过,并表示将送交国家博物馆收藏。” 周迅老先生高尚的捐赠行为,得到了1980年7月9日新华通讯社电讯、10日上海文汇报之报道、14日中央广播电台之报道,如图4。事后,周迅老先生为了搞清该锏的由来,特地再向军械库了解,他说:“据了解,此兵器系文革后期收缴武斗兵器送南平火化之遗留之物。”为此,在周迅老先生心中,自己应当为这件珍贵文物的捐赠人。2012年,耄耋老人再次游览福建博物院,发现陈列在展厅中的李纲锏捐赠人并非自己,而另有其人,为“林中宇”。老先生不解之余,让家人咨询福建博物院,这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那个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即“文革”初期的“破四旧”运动中,文物古迹、图书字画等文化遗产,均成为“革命”对象的重中之重,李纲锏作为“四旧”之物,从林中宇家中被抄走。福建博物院的林忠干研究员就李纲锏,在90年代先后写过《稀世古兵器》、《宝锏重放光彩——宋代李纲锏的流传与发现》两文,文中提到李纲锏的收藏来历,“殁后,钢锏几经流传,至晚清时为福州举人林崧祁及其子孙收藏。1884年,法国侵略者入侵福州马尾闽江口,林崧祁自动率领乡民设防拒敌。子林之夏系辛亥革命志士,曾任闽都督府军务部部长。孙林忠宇现今77岁,是福州农校退休教师,家住福州市内卫前街。林氏一家嗜好古董珍奇,世代相传,搜集了许多图书、字画、陶瓷、铜铁、玉石等珍贵文物,李纲锏平时深锁囊匣,秘不示人。‘文革’十年浩劫,文物被目为‘四旧’,林氏家传悉被查抄,李纲锏亦下落不明。” 左子娟在《千秋文物放光辉——宋李纲钢锏》一文中也提到,“适至清朝末年,这支钢锏几经流传,被福州举人林崧祁及其子孙收藏。1884年,法国海军入侵马尾闽江口,林崧祁自发组织乡民参加抗法斗争,亦挥舞这支李纲留下的钢锏奋勇作战。直至他的孙子林忠宇这一代,此锏还一直被林家视为无价之宝珍藏。但在十年浩劫期间,林家被抄,李纲锏作为‘四旧’被‘造反派’抄走了。从此,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下落不明。”被带走的珍贵文物,几经周折,进入了金鸡山后勤修械所的仓库中,被周迅发现。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都在着手解决“文革”查抄文物的问题,官方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物归原主”。比如,北京市政府1984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明确规定:“‘文革’期间查抄或自交的财物,凡原物还在的,除国家现行规定的违禁物品外,一律退还被抄人或自交人”;“凡物主明确的,随清随退”;“任何单位和个人从非商业单位购买的文物、字画、善本图书、珠宝翠钻,要一律无条件地退还;高级家具、高级乐器、贵重生活用品等,被抄人知道下落又要求退还的,也必须退出,归还原主”。当时的福建省博物馆,也本着“归还原主”的理念,李纲锏作为“文革查抄文物”清退给原主即林中宇。经过多番的动员后,1985年5月29日,李纲锏再次由福州市林中宇捐献,成为福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馆藏之一。
当然,根据周迅老先生的回忆:“六月二十日(1980年),福建日报刊登李纲锏发现消息,当日林中宇先生(林之夏之子)来访,言李纲锏系他家之物,而后余又访其家详细了解情况。林称其姑父萧奇斌于一九二六年从古董商手中购得。萧于抗战中在南京任伪汪政府典礼局局长之职,因之将李纲锏存在林中宇家中。”李纲锏虽然从林中宇家中查抄,但真正主人可能非林中宇,但两位老人为国捐赠珍贵文物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仍值得我们称赞,正是因为他们高尚的情操,让广大观众得以欣赏到见证一代名臣的珍贵文物。
注释:
(1)参见《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通志巻·三百六十七·列传· 宋七十一》。
(2)参见《宋史》卷358《李纲传》。
(3)参见王瑞明点校2004年版《李纲全集》附录一《李纲年谱》。
(4)参见王瑞明点校2004年版《李纲全集》卷四十。
(5)参见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69年版《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九辑赵效宣《宋李天纪先生纲年谱》,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