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后,高等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已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高校课程建设的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设计的探讨,以期对高校课程建设运作方式有所启示。
关键词: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说,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强有力工具。高校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它的教学服务,学校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去完成,因此,课程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的一项基本建设。而课程建设若要高效,必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建设模式。
本文提出的课程建设的工作室模式,是在一定课程建设理念的指导下,集聚一定数量具有共同学科主攻方向的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等组成建设梯队,以工作室为载体、整合各项课程建设资源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
一、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的设计原则
一个模式的运作原则的制定是设计运作方式的起点和指导规范。
(一)可操作性原则
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注意其可操作性:一是人力上可操作,人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二是财力上可操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最大化利用现有硬件设施;三是运行上可操作,流程合理、运作方式明确;四是效果上可操作,有可行的监控标准、反馈渠道。
(二)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对模式运作能力的综合要求。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的设计,一方面,要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横向课题经费、企业项目投资等等;另一方面,要为高校赢得社会效益,课程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也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运作方式的设计是将各步骤设计成服务于课程建设目标的有机整体,以使模式能发挥整体增值效应。各步骤的运作,是在保持整体性的前提下相对独立运作的过程;是使现有资源要素各尽其用的过程;是互相协同、相互支撑、达到优势聚合放大的过程。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的步骤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对运作过程进行分解,推进完善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经费的筹集
多元渠道的经费来源包括社会资金将有利于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的正常运作,也符合现代大学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广泛服务于社会的理念。[1]
1.学校拨款。在最初的构建阶段,学校拨款将是主要的经费筹集渠道。可以通过向学校申报课程建设立项获得额外拨款,争取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设立。
2.企业合作办学投资。"大学应服务社会,报效养育自己的社会"。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是双赢的过程,高校提供的是人力资源,企业提供的是物资经费,如果能有效合作,将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效果。
3.教师课题经费。教师的课题经费尤其是横向经费将是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有力的支持,课程建设的发展也将为教师课题申报提供素材,推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硬件的落实
硬件的落实主要指如何使现有硬件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硬件的有效配置体现课程风格、传达课程标识。
1.场地的落实。根据不同课程,可采取固定办公室外加非专署实验室的形式或两者合二为一两种组合方法。场地的落实除了要保证场地的及时到位外,还要注意场地作为一种有形资源对课程文化的体现,适宜的工作环境,不仅会对团队成员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会向外传递课程的风格,是课程标识的有效组成部分。
2.设备的落实。对于设备的落实,要强调利用率的提高和设备维护的跟进,尽可能使自然折旧率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为教学、科研、创收所用。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设备利用率,相当于增加了经费投入。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配套制度的制定
课程建设新模式的构建,需要结合所处环境,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制度。
1.团队维护制度。优良团队需要相互信任、协同合作的团队文化和宽严相济的管理。可建立团队沟通制度、教学日常规范、例会制度、竞聘上岗制度等,以增强团队的沟通和活力。团队维护制度的实施要求考评制度、奖励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上开展的,从而使协同合作成为团队文化的一部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大于成员业绩简单之和,体现工作室模式的特点。
2.激励制度。现行的激励方式以现金型的奖金为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尊重,可考虑建立培训激励制度,培训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建设吸收新思维的来源之一。除此,参与建设的人员可优先承担教学科研课题,优先聘任、晋级等等。
3.其它制度。配套制度是一个开放的内容,不仅涉及上文提及的团队维护制度、激励制度,还涉及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等,有待详尽。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体系是对模式构建水平的判断,也是对成效的考核,是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评价和反馈两部分构成。它是模式构建、课程建设的终点,也是课程建设继续发展的起点。
(一)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指标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模式构建的质量,并最终影响课程建设成效。在确立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模式构建评价指标与模式构建指导思想、构建目标必须是一致的;要找准评价的切入点,以反映模式构建质量的结构因素作为评价对象,结合实际设定重要性系数,;评价指标要便于操作,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方法的选择。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的评价方法应是对各具体工作室整体组织的多方评价法。多方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评价主体可包括课程建设者、院学术委员会、学生三方,评价时,在坚持评价指标一致性的前提下,适当尊重课程的个性化。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结果反馈。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给各工作室组织指出不足之处、指明整改方向,因此,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渠道是评价结果发挥作用所必需的。评价结果通过反馈渠道传达到各工作室组织,成员按照评价结果修订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真正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评价思想。
参考文献
[1]宋秋蓉.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趋势[J].教育与经济,2003,(3):47-51
关键词: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说,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强有力工具。高校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它的教学服务,学校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去完成,因此,课程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的一项基本建设。而课程建设若要高效,必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建设模式。
本文提出的课程建设的工作室模式,是在一定课程建设理念的指导下,集聚一定数量具有共同学科主攻方向的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等组成建设梯队,以工作室为载体、整合各项课程建设资源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
一、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的设计原则
一个模式的运作原则的制定是设计运作方式的起点和指导规范。
(一)可操作性原则
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注意其可操作性:一是人力上可操作,人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二是财力上可操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最大化利用现有硬件设施;三是运行上可操作,流程合理、运作方式明确;四是效果上可操作,有可行的监控标准、反馈渠道。
(二)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对模式运作能力的综合要求。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的设计,一方面,要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横向课题经费、企业项目投资等等;另一方面,要为高校赢得社会效益,课程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也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运作方式的设计是将各步骤设计成服务于课程建设目标的有机整体,以使模式能发挥整体增值效应。各步骤的运作,是在保持整体性的前提下相对独立运作的过程;是使现有资源要素各尽其用的过程;是互相协同、相互支撑、达到优势聚合放大的过程。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的步骤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对运作过程进行分解,推进完善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经费的筹集
多元渠道的经费来源包括社会资金将有利于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的正常运作,也符合现代大学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广泛服务于社会的理念。[1]
1.学校拨款。在最初的构建阶段,学校拨款将是主要的经费筹集渠道。可以通过向学校申报课程建设立项获得额外拨款,争取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设立。
2.企业合作办学投资。"大学应服务社会,报效养育自己的社会"。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是双赢的过程,高校提供的是人力资源,企业提供的是物资经费,如果能有效合作,将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效果。
3.教师课题经费。教师的课题经费尤其是横向经费将是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有力的支持,课程建设的发展也将为教师课题申报提供素材,推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硬件的落实
硬件的落实主要指如何使现有硬件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硬件的有效配置体现课程风格、传达课程标识。
1.场地的落实。根据不同课程,可采取固定办公室外加非专署实验室的形式或两者合二为一两种组合方法。场地的落实除了要保证场地的及时到位外,还要注意场地作为一种有形资源对课程文化的体现,适宜的工作环境,不仅会对团队成员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会向外传递课程的风格,是课程标识的有效组成部分。
2.设备的落实。对于设备的落实,要强调利用率的提高和设备维护的跟进,尽可能使自然折旧率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为教学、科研、创收所用。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设备利用率,相当于增加了经费投入。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配套制度的制定
课程建设新模式的构建,需要结合所处环境,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制度。
1.团队维护制度。优良团队需要相互信任、协同合作的团队文化和宽严相济的管理。可建立团队沟通制度、教学日常规范、例会制度、竞聘上岗制度等,以增强团队的沟通和活力。团队维护制度的实施要求考评制度、奖励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上开展的,从而使协同合作成为团队文化的一部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大于成员业绩简单之和,体现工作室模式的特点。
2.激励制度。现行的激励方式以现金型的奖金为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尊重,可考虑建立培训激励制度,培训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建设吸收新思维的来源之一。除此,参与建设的人员可优先承担教学科研课题,优先聘任、晋级等等。
3.其它制度。配套制度是一个开放的内容,不仅涉及上文提及的团队维护制度、激励制度,还涉及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等,有待详尽。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体系是对模式构建水平的判断,也是对成效的考核,是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评价和反馈两部分构成。它是模式构建、课程建设的终点,也是课程建设继续发展的起点。
(一)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指标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模式构建的质量,并最终影响课程建设成效。在确立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模式构建评价指标与模式构建指导思想、构建目标必须是一致的;要找准评价的切入点,以反映模式构建质量的结构因素作为评价对象,结合实际设定重要性系数,;评价指标要便于操作,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方法的选择。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的评价方法应是对各具体工作室整体组织的多方评价法。多方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评价主体可包括课程建设者、院学术委员会、学生三方,评价时,在坚持评价指标一致性的前提下,适当尊重课程的个性化。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结果反馈。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给各工作室组织指出不足之处、指明整改方向,因此,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渠道是评价结果发挥作用所必需的。评价结果通过反馈渠道传达到各工作室组织,成员按照评价结果修订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真正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评价思想。
参考文献
[1]宋秋蓉.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趋势[J].教育与经济,2003,(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