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堂上教师起着示范性的朗读。而这里所说的朗读是指有感情、有理解、有体会,能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朗读。它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关键词:范读 时机 美读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有55%来自面部表情。教师动情范读时,学生可以观其人、闻其声、悟其情,可以直接领悟教师范读时的语调、情感,从而有所感悟。范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给他们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当然,教师的范读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朗读技巧,还要反复练习、推敲。范读时需要全身心投入,这可比放录音、多媒体要费神得多。反之,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朗读,走两个极端都不妥,应该以教师范读为主,录音、多媒体朗读为辅。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情况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在每册教科书几乎每课的课后练习中都会设置这样一道题: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或熟读课文。可见朗读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它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的范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本兴趣盎然。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講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成功的范读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范读有哪些特点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范读应抓住时机
学习一篇新课文,不少语文教师喜欢先范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来朗读。教师范读是一件好事,但是把教师范读无一例外地放在学生朗读前面,我认为这样不妥。同样总是教师范读在前,学生朗读在后,学生也只会学舌,也就缺乏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认为教师的范读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因此主张摒弃范读。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教师范读的位置放对,放对了位置,教师的范读会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会更有利于展现他们的个性。
二、范读时注意要“美读”
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照本宣读,更是一种“美读”。范读者要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读出激昂、委婉、真情,使学生从正确的语言、语调、节奏等方面接受感染,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特别是有的课文中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和比较难理解,这时候让学生直接读,就会出现把握不准、或语速太快、或声音太轻、或人物个性读不出来等现象。如果这时候有老师正确指点和声情并茂地范读,肯定会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有了老师“手把手”地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聆听中便会迎刃而解了。
三、范读要和指导评价相结合
往往很多时候,一些教师范读了,学生也读了,但自己读得怎么样、学生读得怎么样,教师并不关心,也不过问。其实教师在范读后,应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教学生如何准确地把握停顿、节奏、轻重、快慢、语调和感情。师生读后,大家应相互评价朗读的效果。但有一些语文教师反其道而行之,每到朗读的环节,只教给学生空洞的技巧。学生把握不好,读不出效果的时候,教师还是不肯或不敢范读,只是又将技巧再强调一遍,这只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试读,效果不好时,教师再把这些朗读技巧贯穿在自己的范读中,然后学生再读,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形成朗读技能。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就应该得到教师的点拨和示范,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更自在、更自主。在范读、指导后,学生仍读不好时,教师可带读,然后再由学生读,师生互评朗读的情况。对教师或学生的朗读情况要进行中肯的评价,评价后教师或学生再范读,全班学生再齐读,直到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只有这样,范读、朗读才算落到了实处,才有它们存在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会越来越高。
四、诗句的范读
范读诗词,可以体现诗词的节奏感或音乐美为目的,也可以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为目的。如读《再别康桥》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第一次读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的节奏感音乐美为目的,读时特别注意停顿的处理。第二次读可以传达诗的意境为目的,读时特别注意某些重要音节的读法,如可把“招摇”“甘心”的音读重些,拉长些,可以把某些的音升高些,尽量读出其韵味来。
综上所述,我们对范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的确,范读就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虽然“走点老路”,却能返朴归真。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朗读,千万别忽视自己的朗读。因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才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再别康桥》。
关键词:范读 时机 美读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有55%来自面部表情。教师动情范读时,学生可以观其人、闻其声、悟其情,可以直接领悟教师范读时的语调、情感,从而有所感悟。范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给他们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当然,教师的范读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朗读技巧,还要反复练习、推敲。范读时需要全身心投入,这可比放录音、多媒体要费神得多。反之,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朗读,走两个极端都不妥,应该以教师范读为主,录音、多媒体朗读为辅。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情况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在每册教科书几乎每课的课后练习中都会设置这样一道题: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或熟读课文。可见朗读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它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的范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本兴趣盎然。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講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成功的范读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范读有哪些特点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范读应抓住时机
学习一篇新课文,不少语文教师喜欢先范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来朗读。教师范读是一件好事,但是把教师范读无一例外地放在学生朗读前面,我认为这样不妥。同样总是教师范读在前,学生朗读在后,学生也只会学舌,也就缺乏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认为教师的范读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因此主张摒弃范读。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教师范读的位置放对,放对了位置,教师的范读会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会更有利于展现他们的个性。
二、范读时注意要“美读”
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照本宣读,更是一种“美读”。范读者要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读出激昂、委婉、真情,使学生从正确的语言、语调、节奏等方面接受感染,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特别是有的课文中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和比较难理解,这时候让学生直接读,就会出现把握不准、或语速太快、或声音太轻、或人物个性读不出来等现象。如果这时候有老师正确指点和声情并茂地范读,肯定会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有了老师“手把手”地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聆听中便会迎刃而解了。
三、范读要和指导评价相结合
往往很多时候,一些教师范读了,学生也读了,但自己读得怎么样、学生读得怎么样,教师并不关心,也不过问。其实教师在范读后,应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教学生如何准确地把握停顿、节奏、轻重、快慢、语调和感情。师生读后,大家应相互评价朗读的效果。但有一些语文教师反其道而行之,每到朗读的环节,只教给学生空洞的技巧。学生把握不好,读不出效果的时候,教师还是不肯或不敢范读,只是又将技巧再强调一遍,这只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试读,效果不好时,教师再把这些朗读技巧贯穿在自己的范读中,然后学生再读,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形成朗读技能。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就应该得到教师的点拨和示范,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更自在、更自主。在范读、指导后,学生仍读不好时,教师可带读,然后再由学生读,师生互评朗读的情况。对教师或学生的朗读情况要进行中肯的评价,评价后教师或学生再范读,全班学生再齐读,直到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只有这样,范读、朗读才算落到了实处,才有它们存在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会越来越高。
四、诗句的范读
范读诗词,可以体现诗词的节奏感或音乐美为目的,也可以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为目的。如读《再别康桥》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第一次读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的节奏感音乐美为目的,读时特别注意停顿的处理。第二次读可以传达诗的意境为目的,读时特别注意某些重要音节的读法,如可把“招摇”“甘心”的音读重些,拉长些,可以把某些的音升高些,尽量读出其韵味来。
综上所述,我们对范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的确,范读就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虽然“走点老路”,却能返朴归真。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朗读,千万别忽视自己的朗读。因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才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