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无数璀璨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引入,小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愈来愈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此情形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以下就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载体,着重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希望提供参考。
關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就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教材的讲解上,使得学生的思维习惯处于单一、固定的状态。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包含了各个领域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未来语文学习和成长发展夯实基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呢?具体如下。
一、深入挖掘教材,寻找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反复挑选、精心编制而成的,大多来源于名人名作,有着极为积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细致观察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涉及到不少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开发,这些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利器”。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情,紧扣语文教材,深层次挖掘蕴藏于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对其进行提炼、整理以及展示,将其与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时候,当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完本篇课文的感受。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在说:“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我们不能一味地索取,而是要懂得回报,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当学生阐述完毕后,教师则可以引申出“孝道文化”。众所周知,“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通过“孝道文化”的引入,让学生学会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关心、爱护家人。又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剖析本文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事件结果,在此前提下,对蕴藏于文本的民族气节、宽广胸怀,使学生从小树立积极、向上的历史观、民族观以及国家观。
二、鼓励诵读经典,感知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沉积着智慧结晶的言论著作,那些蕴含着深刻情感的词曲歌赋,是美文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古诗词,更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有利体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他们学习、积累文化的黄金阶段。对此,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教师就应当牢牢把握契机,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领悟其魅力所在,进而主动参与到弘扬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当中。例如:在教学《长相思》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前搜集相关的音频,如《静夜思》诵读音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认真聆听。当展示完毕后,教师则可以加以引导:“明月寄相思,在诗仙的笔下,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那么,在词人纳兰性德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现在,请大家用心诵读这首《长相思》,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让学生对这首思乡词的意境有一个新的认识。另外,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即通过各种渠道(如互联网、图书馆等)搜集主题为“乡愁”的经典作品,如《望月怀远》等,并且进行整理,在课前三分钟吟诵。长时间坚持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情感,一举多得。
三、开展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活泼、好动,与生硬的灌输式课堂相比,生动、趣味的活动更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更能够吸引他们的关注,获得他们的认可。对此,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试着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更加有趣的实践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并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全新的体会。例如: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写对联、对对子的活动;端午节期间,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即:自主搜集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与同伴交流、探讨,深化对端午节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包粽子、做香包等,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记忆;在清明节期间,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扫墓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自我;另一方面,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可以在节日之外组织比赛活动,如传统文化故事讲述比赛、书法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等,这既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学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革新教学思路和方法,积极寻找传统文化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并且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语文课堂,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金荣.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国民商,2019,No.79(07):267-267.
[2]方玉兔.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J].明日,2021(11):0337-0337.
[3]王旭东[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19,000(001):159-159.
[4]邢晓辉.关于在小学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J].文渊(高中版),2019,000(006):566.
[5]文林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1,4(5):49.
關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就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教材的讲解上,使得学生的思维习惯处于单一、固定的状态。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包含了各个领域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未来语文学习和成长发展夯实基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呢?具体如下。
一、深入挖掘教材,寻找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反复挑选、精心编制而成的,大多来源于名人名作,有着极为积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细致观察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涉及到不少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开发,这些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利器”。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情,紧扣语文教材,深层次挖掘蕴藏于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对其进行提炼、整理以及展示,将其与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时候,当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完本篇课文的感受。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在说:“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我们不能一味地索取,而是要懂得回报,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当学生阐述完毕后,教师则可以引申出“孝道文化”。众所周知,“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通过“孝道文化”的引入,让学生学会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关心、爱护家人。又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剖析本文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事件结果,在此前提下,对蕴藏于文本的民族气节、宽广胸怀,使学生从小树立积极、向上的历史观、民族观以及国家观。
二、鼓励诵读经典,感知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沉积着智慧结晶的言论著作,那些蕴含着深刻情感的词曲歌赋,是美文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古诗词,更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有利体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他们学习、积累文化的黄金阶段。对此,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教师就应当牢牢把握契机,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领悟其魅力所在,进而主动参与到弘扬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当中。例如:在教学《长相思》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前搜集相关的音频,如《静夜思》诵读音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认真聆听。当展示完毕后,教师则可以加以引导:“明月寄相思,在诗仙的笔下,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那么,在词人纳兰性德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现在,请大家用心诵读这首《长相思》,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让学生对这首思乡词的意境有一个新的认识。另外,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即通过各种渠道(如互联网、图书馆等)搜集主题为“乡愁”的经典作品,如《望月怀远》等,并且进行整理,在课前三分钟吟诵。长时间坚持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情感,一举多得。
三、开展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活泼、好动,与生硬的灌输式课堂相比,生动、趣味的活动更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更能够吸引他们的关注,获得他们的认可。对此,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试着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更加有趣的实践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并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全新的体会。例如: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写对联、对对子的活动;端午节期间,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即:自主搜集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与同伴交流、探讨,深化对端午节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包粽子、做香包等,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记忆;在清明节期间,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扫墓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自我;另一方面,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可以在节日之外组织比赛活动,如传统文化故事讲述比赛、书法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等,这既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学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革新教学思路和方法,积极寻找传统文化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并且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语文课堂,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金荣.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国民商,2019,No.79(07):267-267.
[2]方玉兔.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J].明日,2021(11):0337-0337.
[3]王旭东[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19,000(001):159-159.
[4]邢晓辉.关于在小学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J].文渊(高中版),2019,000(006):566.
[5]文林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