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是大学低年级阶段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目的应该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学术深造提供外语储备,其实用性不言而喻。然而,《大学英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上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偏差;同时,学生对英语的“有用性”倍感迷茫,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无效教学。本文试从学生需求和学生观念的改变出发,讨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生需求 改革途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课时的压缩,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巨大挑战。笔者通过对所带班级126名学生进行问卷、师生课下讨论、聊天等直接、间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发音方法,读句子方法,记单词方法,和阅读的方法;
2.缺乏说英语的勇气和动力:怕说错,怕嘲笑,没环境;
3.班级学生英语能力个体差异悬殊;
4.除了考試和出国,学生基本不了解英语语言在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学术深造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蔡基刚(2010:36)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和甚至有所下降的占到60.1%,对大学英语教学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占到48%,认为靠课堂学到的东西不多的占到了41.33%。
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本质是:一方面,我们的大英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语言学习的方法,将英语学习和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语言教学脱离了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让学生误解了英语学习的目标,不利于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英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学习深造,职业规划和拓展社交。这三个目标无一不在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动力,根本原因就是其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实用性,使语言学习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无法体验到语言使用的成就感。
三、大学英语课堂改革的举措
1.学术英语教学。ESP和EAP理念已经深入大学英语教师的心里,而学生对它们却很陌生。将ESP,EAP观念引入大学英语课堂,使学生体验到了英语语言的有用性和知识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除了合作办学和国际化课程,要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学术英语”能力。正如Hyland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生需求 改革途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课时的压缩,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巨大挑战。笔者通过对所带班级126名学生进行问卷、师生课下讨论、聊天等直接、间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发音方法,读句子方法,记单词方法,和阅读的方法;
2.缺乏说英语的勇气和动力:怕说错,怕嘲笑,没环境;
3.班级学生英语能力个体差异悬殊;
4.除了考試和出国,学生基本不了解英语语言在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学术深造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蔡基刚(2010:36)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和甚至有所下降的占到60.1%,对大学英语教学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占到48%,认为靠课堂学到的东西不多的占到了41.33%。
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本质是:一方面,我们的大英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语言学习的方法,将英语学习和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语言教学脱离了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让学生误解了英语学习的目标,不利于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英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学习深造,职业规划和拓展社交。这三个目标无一不在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动力,根本原因就是其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实用性,使语言学习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无法体验到语言使用的成就感。
三、大学英语课堂改革的举措
1.学术英语教学。ESP和EAP理念已经深入大学英语教师的心里,而学生对它们却很陌生。将ESP,EAP观念引入大学英语课堂,使学生体验到了英语语言的有用性和知识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除了合作办学和国际化课程,要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学术英语”能力。正如Hy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