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缺位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位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自述文章在微博上引爆热议——《你担心孩子被学校教坏吗?》该文中提到,学校里教师要求小学生3分钟内完成100道口算题,下课除了上厕所不准走出教室,一天上厕所不准超过三次,所有书皮都一模一样,所有的铅笔笔尖都一样粗细。
  这是教育吗?这样的教育就是反教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也一直坚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当下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在实践层面广泛存在着“以人为本”口号下控制学生主动性的极度量化、极度微格化的“反教育”,并且部分教师还在源源不断地引进所谓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作为“理论腰杆”。事实上,中国的教育正从学生外在的标准化到内在的标准化病态行进,无视学生的创造性见解、随意否定不同观点、固结人的创新,企图把学生标准产品化,标准到他们自己想要的模式。这样做注定适得其反,结果是越教越难,不但造就了很多问题学生,而且所谓成材的学生大多只是听话的好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对于个人是可怜的,对于教育者是可耻和失败的,对于一个民族是可悲的。
  一、“思”的重要性
  思想是心灵的意识,是习惯的意识,是性格的意识,是灵魂的主宰。纯净的灵魂应该有至高无上且独立的思想、人生观和世界观。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声明:“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而素有儿童心理发展泰斗之称的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培养学生“思”的习惯和“思”的能力。只有创造性、合理性、巧妙性的思考才能唤醒人性的根本,才能弥补现实社会发展的弱点,才能促进教育方式的提升。
  二、“思”的缺位
  对于任何事物或问题,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不一样的创新方式、分析方式、解决之道。因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应当成为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但是现实呢?非常不容乐观。
  1.“木偶人”不动脑
  这么简单的题目不会做?不是在课堂上讲过吗?……题目要求看清楚了吗?读懂了吗?做题目的时候想过吗?学生低着头站在老师面前,一声不吭……这样的情景在学校里面经常会看到。很多时候作业确实很简单,稍微动动脑子肯定能做出来的,但是不少学生随便乱写一通,如“木偶人”一般,就是不动脑子。
  平时作业如此,课堂上也是如此。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学生普遍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缺乏思考,俗话就是死活不动脑,跟着大家跑。第二个层次是会思考,但不会提出问题,属于被动型的,这类学生占大多数。第三层次是会主动思考,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类学生很少很优秀。一位优秀教师所做的就是把前两类学生成功转化为第三类,这才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2.胡思乱想
  “那么专注,在想什么呢?老师站在你旁边很久了。”爱幻想是青少年的特征,因为年轻,所以生活本应是多彩的、充满好奇的。但是整天胡思乱想,不思学习,浑浑噩噩,那就不正常了。不少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对漫画书、网络游戏、QQ等却非常有兴趣,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思。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学好的,更遑论进入文本思考了。
  有些学生不擅长阐述观点,但是谈到某些特殊的东西,马上就能联想到很多东西。这样的学生不笨,关键是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没有真正享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
  三、“思”的实现
  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人,是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大出息的,更不用说创新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也是如此。课堂育“思”工作亟待加强,以下是笔者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1.调动说的欲望
  “二班上课真无趣,就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我问学生,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第一遍,没人睬;第二遍,没人睬。第三遍,还是没人理我。悲催啊!”某老师如是说。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不管是简单的问题,还是难的问题,有些学生就是死活不理你。老师说要记,那好,拿起笔等着老师说。
  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成了被动的木偶人。学习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提不起兴趣。再者学这些东西有用吗?学不好不是照样生活?这么多作业,累死了。没意思。
  这是教育的悲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动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首先得让他们畅所欲言。有了表达的欲望,就会促使他们去思考,进而获得思考的乐趣。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指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关键字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慢慢体会。比如《背影》中父亲的穿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教师可以问:这里强调了什么颜色?为什么?学生会说:黑色,深色;普通,家里穷,祖母死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慢慢体会到父亲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再进一步领悟到父亲那浓浓的父爱。不少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愿意说,主要是怕说错了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就不动脑子了。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轻松的氛围,给学生说的机会,错了没有关系,有人说就好。一个说不好,两个;两个还没说到点子上,教师就继续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从浅入深,一步一步慢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向生活。
  2.由被动走向主动
  学习是学生的高级本能,教师不应试图去教会学生学习。本能是教不会的,比如,我们教孩子喝水,喝水的核心部分即“如何咽下去”,我们是教不会的,只能全面依靠学生天生就会喝水的高级本能。教学生学习,当如教孩子喝水。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回答问题,这也是一种“思”。但是对于生命发展来说,这样层次的“思”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比如导学案的设计里面留一块内容给学生写他们的疑问、发现,教师要提出要求,并且及时反馈,对于敷衍性的问题要提出批评,表扬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在课堂上,教师要能抓住机会让学生提问。有教师在讲授《满井游记》一课时,讲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一句,问学生:这个句子中的“始”“乍”用得怎么样?这涉及文言虚词的妙处。专家的点评建议让学生来提问,如“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好”。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想着给学生机会,让他们真正积极动脑,由被动走向主动。
  3.思维训练
  没有思想的人如行尸走肉,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我们平时的教学强调的是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是片面的,也是浅层次的,几乎没有系统的思维训练。听了董承理老师有关写作教学的讲座,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三大能力:构思能力,行文能力,自我修改能力。最核心的就是思维引导,也就是构思的时候想清楚,然后再下笔。这样的思维训练在一般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中都是比较少的。
  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觉得董老师关于写作能力的训练特别是构思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好的。
  构思教学的核心内容——设置让学生能“想起来”的基本条件,也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告诉学生“想”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想”的能力。示例:请体验——以“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拿到这个题目,学生肯定会觉得熟悉而又无从下笔。如果给他们一个情境,问题就解决了。如:几个女人一起聊天,其中一个美女炫耀自己的靴子和包包有多么漂亮,突然一个男孩闯入踩了她的靴子,女人大骂。突然有人说那是王总的儿子,女人马上撕开笑脸夸孩子多么聪明,多么可爱,抱起他去买糖。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对“人”肯定有看法有想法了,也就好写了。这就是设置让学生能“想起来”的基本条件,启动条件的好坏影响作文的质量。然后告诉学生“想”的方法,有了方法再去实践,也就容易了。
  每次作文的基本格式如下:题目、写作目的、选择的素材、写作重点、正文。
  如果每次作文都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是问题来了,要想学生想清楚,教师自己首先要想清楚。现在的问题是,有时候教师也想不清楚。所以,教师首先要自我修炼。与学生平齐是一种姿态;高于学生也是一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依赖学生的学习本能,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教师不是多余的,不是只讲几分钟就够了,而是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其路线,激励其意志,协助其进步,守望其处所,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去发现、体验知识的美感,从而生成他们自己的见识与学习能力。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能够主动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时,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其他文献
学习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这首诗时,学生对昭君和亲值不值议论纷纷,虽然课堂上也点拨出和亲对民族和解的意义,但是学生情感上有隔膜。理性认知不是自己感受可思考出的,学生体认不到“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是,就以王昭君和亲的评价为例,我组织了一次跨文体、跨学科的“和文化”专题阅读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图书馆阅览室,以读书小组的方式,用两个课时,在两周内完成。  一、推荐阅读和网上自我检索相
语文专题教学,对于我而言,曾经只是一个停留在语文课程改革呼声中的新鲜名词。虽然我在教学中尝试着新形式和新途径,但是“专题”二字,不敢妄谈,因为我觉得“专题”约等于“宏大”和“高深”,自知难以驾驭。就在我还没有弄懂语文专题教学是什么的时候,我开始在课堂上尝试古典诗词的专题教学模式。很多时候,不能等到把什么都想清楚了才开始,都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我纠结了很久。到底什么是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和学生问答。无论是教师讲解还是学生问答,都是在进行语言交流。语言稍纵即逝,停留的时间短暂,这势必强化了板书在语文课堂上运用。  一、板书的前世今生  《后汉书·礼仪志中》:“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皁囊,送西陛。”这里的“板书”意思是在笏板上书写奏章,其主要用途是记下须呈报的事项,也是君臣相见的一种礼节,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初中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其中实验探究作为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为学生能构互动式、实践性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思考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验参与的过程中自主性讨论与探索,实现学生思考、实践、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网格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如何构建轻松的问题教学氛围呢?我们不妨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揣摩学生的心理,教师与学生形成共鸣,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一、换位思考,让学生做问题的提出者  课堂问题的提出者只能是教师吗?新课程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早已不该再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想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学得好。学生想知道什么?这是教师进行教
[摘 要:家庭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家庭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复习课堂知识、拓宽知识面,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作为农村英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家庭作业的重要性,仔细分析留守儿童不能有效完成家庭作业的成因,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解决,通过整改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提升家庭作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小学;留守儿童农村;家庭作业;成因;策略]  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
夕阳染红了窗棂,窗外的梧桐树在风中低声悄语,每当这时,我总会放下手中的笔,任思念将我带回到那熟悉的地方,回到您的身边。  春始,新桐初乳。嫩黄的小芽在虬枝上探头探脑,跃跃欲试。那时的我,最喜欢看您在梧桐树下和别人下象棋。棋子时而进,时而退,在棋盘上跳跃,最后棋局常常是以您的一声“将军——”来结束。斑斓的夕阳照在您的脸上,您就像一个英姿飒爽的女将军。我央求道:“姥姥,姥姥,您教我下象棋好不好。”“好
一、幽默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剂  语文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就像一支兴奋剂,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正如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学会幽默,你便拥有了受大家欢迎的第一大资本!”  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在学生理解了前两行诗句的意思后,我发问了:“同学们,鸟儿飞走了,云儿也飘远了,李白还一个人傻乎乎地留在山上干嘛?”学生一阵大笑后,马上就反驳
【活动意图】  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生以单元为单位学习文言文的开始,需要学习自晋代以来的9位大家和10位诗人的作品。但从这些诗文的学习来看,仍然缺乏整体感。借学期末完成“怎样搜集资料”综合性学习的契机,我设计了“我们眼中文人的梦”主题阅读活动。通过系列诗文的学习,既初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又使同学们对古代的文化现象也能有所了解,这是我设计这次活动的初衷。引导学生从独立篇去学习整体类,由课内到课外拓展,从
[摘 要:小学语文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很重要,而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包括对词语、句子、段落、古诗的记忆,也不只是遣词造句和写作文,小学语文还需要进行朗读。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背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语文教师也积极探寻各种方法来加强语文朗读教学。笔者在总结前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