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专题教学,对于我而言,曾经只是一个停留在语文课程改革呼声中的新鲜名词。虽然我在教学中尝试着新形式和新途径,但是“专题”二字,不敢妄谈,因为我觉得“专题”约等于“宏大”和“高深”,自知难以驾驭。就在我还没有弄懂语文专题教学是什么的时候,我开始在课堂上尝试古典诗词的专题教学模式。很多时候,不能等到把什么都想清楚了才开始,都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我纠结了很久。到底什么是专题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才是专题教学?专题教学能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看了很多教师的专题教学案例,体会专题教学的思想和方式。但我还是迷茫,因为专题教学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只能自己探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选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我要以姜夔作为“关联点”,把多篇文本整合为《走进姜夔》专题。之所以选择姜夔做专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宋词是一座文学高峰,学生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宋词。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多一个也没有了,难道宋朝的词人队伍这么单薄吗?所以,我选择“一代词宗”姜夔做专题,希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学生对姜夔一无所知,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猎奇心理,这一专题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扬州慢》打动了,每每朗读,都激动得落泪,我希望把这种感受带给学生。我相信,用心细读,自出佳境。
  一、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姜夔的词风是什么,词风是如何形成的”。我选择了《扬州慢》、两首爱情词、两首伤己词。设置了两个问题:①有人评价说,姜夔营造了幽冷意境,你认同吗?②都说词如其人,姜夔刻意营造一种冷的意境,是否因为他是个无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骚雅”的定义,提问③姜夔的词风继承了前人,你认为姜夔的“清空”与“骚雅”分别与哪两位词人的风格相似?学生阅读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词各一首。这节课上完,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我反思问题的症结:
  1.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
  一节课阅读九首词,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太大、难度太大。我只想着用大量的文本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结果学生无法完成鉴赏,甚至连读都读不完。
  2.问题设置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往活跃的课堂气氛哪去了?问题设置得空而大,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充分的时间吃透文本,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不能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无从明白文本的内涵,也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3.结论先行,剥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我在教学开始时,就把“姜夔词的意境幽冷”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无形中暗示学生拿这个结论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骚雅”的含义是我提供的,学生没有直观感受,这剥夺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权力。
  归根到底,第一次备课的失败在于:我没有准确定位语文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学生没了热情、没了信心,拔到教学内容模糊的云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不是大学的学术讨论课,拿一个理论去验证作品,讨论之后也无定论;不能让学生机械地用概念,而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
  第二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通过姜夔的词风看词人”。选择了《扬州慢》《鹧鸪天》《暗香》《疏影》四首词。《扬州慢》的教学以“黍离之悲”领起,问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国之悲?学生赏析。勾连上一节课的内容,问②同处于南宋,姜夔在《扬州慢》里表达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一样吗?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回答。围绕《鹧鸪天》设置了两个问题:③作者为什么会在正月十五有所梦?④你从词中感受到姜夔对这个女子有怎样的情感?学生赏析。《暗香》和《疏影》设置⑤你从《暗香》和《疏影》中读出梅花了吗?⑥比较辛弃疾的咏梅词《瑞鹤仙·赋梅》,二者有什么异同?最后总结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这节课的效果好于上一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结合作品赏析,但是浮在表面。本来是姜夔的专题,学生却对辛弃疾印象深刻,并认为姜夔的词不如辛弃疾的词。我再次反思问题症结:
  1.五首词的阅读量略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诗词表面的内容无须多讲,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是缺乏文本细读的能力,我应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2.学生已经学习过《走进辛弃疾》专题,本想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增强对姜夔词的感受。可是,教学的切入点没有找好:对比了辛弃疾和姜夔的人生经历,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同是咏梅,一个激越,一个含蓄。两人好像有了高低之分,学生更加欣赏辛弃疾,姜夔却成了陪衬。由此看来,我没有引导学生感受出姜夔的人格魅力和可贵之处。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不生旁枝。
  三、聚焦姜夔,上出“高深厚”的专题课
  第三次备课。一定要高度聚焦“关联点”——姜夔,不生枝蔓。正所谓“人如其词”,词人的人格、思想、情感等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词如其人”,作品的风格必然与词人的人格特点相似,必然会反映词人的思想、情感等。可见,“人”和“词”是相互映照的关系:由“人”可以观“词”;由“词”可以反观“人”。因此,我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姜夔其人和姜夔词风,二者相互勾连。
  1.姜夔其人(野云孤飞):在南宋词人当中,姜夔是一个以清客身份而蹈隐士行径的雅士。性格清高孤傲、飘逸洒落;一生困顿;不曾为官,以布衣终老江湖;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律。   2.姜夔的词风(清空骚雅):姜夔词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追求高雅,张炎在《词源》中将其词风冠以“清空骚雅”。姜夔是南宋词坛“婉约派”的一代宗主,他的词风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较大。姜夔词的主题主要有三类——家国、爱情、咏物,以此精选三首词作为课上精读内容。
  我以“野云孤飞,清空骚雅”为主题整合了姜夔的三首词《扬州慢》(重点)、《暗香》(次之)、《鹧鸪天》(再次之)。《扬州慢》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品字赏词”等读诗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感受“清空骚雅”词风。这首词的教学旨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迁移知识的“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暗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名义上咏梅,却别有寄托,词人把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都点染在词中。这首词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主观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丰富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清空骚雅”的词风,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不同见解。学生对这首词的探究过程,便是迁移知识、强化感受、生发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
  《鹧鸪天》是一首爱情词,怀念年轻时遗憾的爱情。从表达上看,这首词比前两首显豁一些,作为扩展内容以补充和强化《暗香》中情爱之恨的感受。
  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了姜夔其人,课上集中阅读三首作品感受情感内蕴和词风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其人及时代背景。
  2.学会综合运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诗词鉴赏的方法。
  3.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
  4.感悟姜夔于南宋末世抒发的家国之悲、情爱之恨、身世之苦等丰富情感。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多篇作品,通过分析意象、意境、用词,深入体会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而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每篇文本的个性,领会丰富的情感内蕴,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和人格精神。
  围绕《扬州慢》设置问题:《扬州慢》的小序中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什么是“黍离之悲”?②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黍离之悲”?学生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追问:现在的扬州城是“青青”的颜色,请结合“过春风十里”一句,想象一下,过往的扬州城是什么样的颜色?从“渐”字,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意?基本上学生的思路到哪里,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再引向深入。紧紧围绕姜夔词意象清寒、意境清冷、用词清雅的特点设问。
  围绕《暗香》设置问题:①《暗香》是姜夔自创的词牌,“暗香”二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②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姜夔寄寓了哪些情感?学生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身世之苦、家国之悲、情爱之恨的丰富内涵,鼓励个性解读。当学生感受出思念过往美好爱情时,补充《鹧鸪天》,设置问题:①你读出了怎样的深情?
  学生精读三首词,充分体会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词风,充分感受“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美。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圆融,学生争先发言,很多学生在发言时很激动,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令我十分惊讶。我以这样的总结结束了《走进姜夔》的专题教学: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下的人。身处南宋乱世,姜夔只是一介怀才不遇的布衣,凄凉幽怨的心情只能表现在作品里。但,就是这个“小人物”在“大时代”中抒发的复杂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宋末世平凡人的真实情感。从姜夔的“末世悲音”里,我们看到了走向末路的南宋,看到了南宋词坛的别样风貌。
  学生真的在阅读、思考、参与,这是属于他们的古诗词,是他们真切的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姜夔;一个宛在眼前、真实动人的姜夔;一个南宋词坛独特的“这一个”。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常常拿《扬州慢》与别的诗词类比,“这句就像‘尽荠麦青青’一样”,“重帘这个意象就像‘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珠帘一样”……我发现,学生好像学会了我一直希望却不能奢望的事——知识迁移。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教学必须追求“高深厚”。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高。专题教学的主题要能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引领;厚,专题教学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起步、感受、体验、生成乃至获得,要常常追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浸润在语言文字里。广,语文是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要让大多数学生习得、获得、悟得。
  总之,这节课让我对古典诗词专题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专题教学应该经过教师选择、增删、提炼、整合、再创造,生成符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可见,一节语文专题课的成败与否,是学生说了算的。
其他文献
[摘 要:邵阳作为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其境内蕴含着大量风雨桥资源,它们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也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之一。经调查邵阳地区现存的古风雨桥大多数都出现健康问题,有些风雨桥甚至丧失了通行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对邵阳地区风雨桥进行保护,更深层次的是对古风雨桥背后的文化进行保护。笔者提出了风雨桥数字化发展、文旅结合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等措施对邵阳风雨桥进行保护传承,夯实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子女的教育也逐渐被人们关注和重视。在学前教育中,教学方式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一个重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也是家长为子女择校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也能体现一个幼儿园的特色。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更多的是父母引入教育因素在学龄前阶段的培养。随着幼儿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和提高,故事教学逐渐应用在幼儿实际教学中,而故事教学是常见
[摘 要:2019年高职大规模扩招百万,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一种赋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是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截止2019年,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面对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职业本科院校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度融合?职业本科院校的新形态究竟是什么样?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背景:  还记得上一届自己上《背影》的时候,两个班级对那堂课都比较冷淡,整堂课结束,学生没有什么“感觉”。我试图营造“感人”的氛围,最后我感觉自己很投入,但学生却不是很投入。当时上课前我先问了全班:“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举手。”但班里只有几个同学举起手,孩子们普遍对这篇文章没有多少感觉。一篇如此经典的散文,大家没有什么感觉,这是我那时所没料到的。但课后想来也是正常:比如文中的父亲为我买橘子最感
[摘 要:本文对HSK五级考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基于HSK五级考试特点的反拨作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总结出HSK五级考试对本科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反拨作用和消极反拨作用,提出利用积极反拨作用和控制消极反拨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HSK五级考试本科留学生反拨作用汉语教学建议]  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来华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教育部20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音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的重要教学内容。将英语绘本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实现对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英语绘本大多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英语绘本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小学
[摘 要: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大规模设备连接和技术创新等优势。在5G的背景下,不仅广告技术得到了发展,广告形态得到了创新,还增强了广告表现力,最终为受众提供了更优质有趣的广告体验。本文结合5G技术的特点,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广告表现形态的创新,面临的技术困难,研究带来的意义,发展策略四个方面来研究
[摘 要:通过对近年校园霸凌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可知,有关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校园霸凌成为破坏学校正常秩序、有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校园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如何规避校园霸凌现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话题。其中,针对被欺凌者的研究利于协调校园霸凌天平,为引导被欺凌者保护自身权益并与校园不法现象作斗争给予支持。本文通过探析武都城关中学校园被欺凌者的特征,以期为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校园;被
“路旁的玉兰树沉默地直立,人声像杂乱的水流四处冲撞。水泥路上,不远处一道暗色闪过我的视野,那抹黑霎时紧紧攫住了我的呼吸……”  ——11月5日,阴  我看到了一只坠落的蝶。  通体深黑,刺目地横亘在灰暗的地面上。  并不明朗的光线散落,穿过交叠的云层,透过宽大的叶隙。它的羽翅泛着磷光,带着遥远的、古老的气息,四周枝桠上纵跃而下的飞鸟都慑于那片触目惊心的黑,盘旋不敢落足。  没有类黄酮和蝶呤等色素的
学习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这首诗时,学生对昭君和亲值不值议论纷纷,虽然课堂上也点拨出和亲对民族和解的意义,但是学生情感上有隔膜。理性认知不是自己感受可思考出的,学生体认不到“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是,就以王昭君和亲的评价为例,我组织了一次跨文体、跨学科的“和文化”专题阅读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图书馆阅览室,以读书小组的方式,用两个课时,在两周内完成。  一、推荐阅读和网上自我检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