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子拉碴的老蔫是我本家的一个大侄子,人如其名,整天病怏怏的,腰包也像他人一样,干瘪瘪的。他除了种几亩地,农闲时还赶集修鞋,挣个三块五块的补贴家用。修鞋不要多少本钱也不要多高的手艺,入行的门槛低,吃这碗饭的人很多。为了多拉拢几个主顾,老蔫在村里见了谁都点头哈腰的,对我这个毛孩子也不例外,“小叔、小叔”叫得比他亲叔都热乎。
老蔫日子过得滋润,是在我爹当上支书以后。
我爹虽比老蔫小十来岁,可辈分在那儿,所以老蔫管我爹叫“大爷爷”。谁都知道老蔫这几年的太平日子,是因为有大爷爷在上面罩着。自从我爹当了支书,集市上的大小无赖对老蔫都敬而远之,村里偷鸡摸狗拔蒜苗的事时有发生,但受害人一般不会是老蔫了,所以老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大爷爷”挂在嘴边。
这些日子,村上的老少爷们儿都在议论老蔫,说自从他家二小子进了县委,老蔫的眼睛都长天上去了,这腰也不弯了,背也不驼了,腿也不抽筋了,见了谁都爱答不理的,动辄背着手,在村里踱着方步,比他“大爷爷”还气势。有人猜测,老蔫家的二小子在縣委最低也得是个什么长。有那心眼儿活络的,开始给老蔫敬烟。
老蔫瞥一眼,用手背把那土生土长的红叶柳挡开,捏下耳朵上夹的一根卷烟:“二小子孝敬我的。”说完用鼻子嗅一下,又夹到耳朵上,兀自背着手走了。
我们哥几个的衣服、鞋子总是补了又补。以前,老蔫都是服务上门,赶着大奶奶找那些开了胶的、断了底的鞋子缝补,给钱不要,我娘会找瓶大曲酒送他。
瞧!你这双鞋都露大拇哥了,这老蔫也不见个人影!娘一边叨叨,一边收拾了几双鞋子,让我送到老蔫家修补。
我提着鞋来到老蔫家,我拍了几下门环,老蔫出来了。几个月没见,这家伙啤酒肚都整出来了,难怪我娘骂他。老蔫瞅了瞅我手上的提袋,冷冷地说,明子,我家已经不修鞋了,明儿个让你娘拿集市上修吧。
我好奇地问,咋不修了?老蔫得意地说,我家志丰都去县委上班了,咱再干那下贱的营生,多不给孩子长脸啊?
我尽管年少,但一听话不中听,调头就走。我提着鞋子打道回府,一路想着老蔫今天咋叫了我的小名,没喊“小叔”呢,郁闷!
等到老蔫再喊我“小叔”时,已是一年后了。这天,我听见爹气愤地对娘说,狗肉上不了大席!你说老蔫家的那个二小子,去年从部队复员,我好不容易给他在县委找了个差使,虽说是看大门的保安,但总比到建筑工地出苦力强吧?可那小子值班时间喝酒,被人家给开了。
老蔫家的二小子,背着行李去深圳打工了,老蔫的修鞋摊又重新开张。老蔫见了人依旧点头哈腰的,嘴边常挂着的依旧是他的“大爷爷”。
周一早上,我背着书包,走过他的地摊,他满脸堆笑地喊我小叔。我白了他一眼,将一块硌脚的小石头,一脚踢飞。
(选自《上海故事》)
【赏析】
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极具特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文中的“老蔫”。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围绕老蔫的二儿子是否在县委“工作”,老蔫对“我”和村民的态度、语言都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刻画了老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市侩小丑形象。
老蔫日子过得滋润,是在我爹当上支书以后。
我爹虽比老蔫小十来岁,可辈分在那儿,所以老蔫管我爹叫“大爷爷”。谁都知道老蔫这几年的太平日子,是因为有大爷爷在上面罩着。自从我爹当了支书,集市上的大小无赖对老蔫都敬而远之,村里偷鸡摸狗拔蒜苗的事时有发生,但受害人一般不会是老蔫了,所以老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大爷爷”挂在嘴边。
这些日子,村上的老少爷们儿都在议论老蔫,说自从他家二小子进了县委,老蔫的眼睛都长天上去了,这腰也不弯了,背也不驼了,腿也不抽筋了,见了谁都爱答不理的,动辄背着手,在村里踱着方步,比他“大爷爷”还气势。有人猜测,老蔫家的二小子在縣委最低也得是个什么长。有那心眼儿活络的,开始给老蔫敬烟。
老蔫瞥一眼,用手背把那土生土长的红叶柳挡开,捏下耳朵上夹的一根卷烟:“二小子孝敬我的。”说完用鼻子嗅一下,又夹到耳朵上,兀自背着手走了。
我们哥几个的衣服、鞋子总是补了又补。以前,老蔫都是服务上门,赶着大奶奶找那些开了胶的、断了底的鞋子缝补,给钱不要,我娘会找瓶大曲酒送他。
瞧!你这双鞋都露大拇哥了,这老蔫也不见个人影!娘一边叨叨,一边收拾了几双鞋子,让我送到老蔫家修补。
我提着鞋来到老蔫家,我拍了几下门环,老蔫出来了。几个月没见,这家伙啤酒肚都整出来了,难怪我娘骂他。老蔫瞅了瞅我手上的提袋,冷冷地说,明子,我家已经不修鞋了,明儿个让你娘拿集市上修吧。
我好奇地问,咋不修了?老蔫得意地说,我家志丰都去县委上班了,咱再干那下贱的营生,多不给孩子长脸啊?
我尽管年少,但一听话不中听,调头就走。我提着鞋子打道回府,一路想着老蔫今天咋叫了我的小名,没喊“小叔”呢,郁闷!
等到老蔫再喊我“小叔”时,已是一年后了。这天,我听见爹气愤地对娘说,狗肉上不了大席!你说老蔫家的那个二小子,去年从部队复员,我好不容易给他在县委找了个差使,虽说是看大门的保安,但总比到建筑工地出苦力强吧?可那小子值班时间喝酒,被人家给开了。
老蔫家的二小子,背着行李去深圳打工了,老蔫的修鞋摊又重新开张。老蔫见了人依旧点头哈腰的,嘴边常挂着的依旧是他的“大爷爷”。
周一早上,我背着书包,走过他的地摊,他满脸堆笑地喊我小叔。我白了他一眼,将一块硌脚的小石头,一脚踢飞。
(选自《上海故事》)
【赏析】
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极具特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文中的“老蔫”。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围绕老蔫的二儿子是否在县委“工作”,老蔫对“我”和村民的态度、语言都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刻画了老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市侩小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