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认识的人里面,真正热爱酒、对酒忠诚度最高的,还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喝酒,要么图功利要么为氛围要么叙感情,功夫都在酒外,或者说,酒不过是引子是媒介,是帮忙添乱起哄架秧子的道具。到老人家这块儿,轻舟已过万重山,酒就是酒,没任何功利没任何多余的话,喝的就是酒,不喝什么感情,也不喝什么人生。
我小时候,非常讨厌父亲喝酒。小学三年级,快开学了,学费还八字没一撇,那时家里穷,但学费也少,一两块钱吧,就是没着落,把母亲愁得不行。我没学上,就溜达到镇上,正好碰到我父亲在食堂喝得满脸通红兴高采烈,我当时那个气啊,你有钱喝酒,孩子没钱上学,不靠谱啊老爹。再后来,我越来越烦他酒醉的样子,要么回家和母亲吵架,要么拿孩子撒气,要么被别人取笑,总觉得不像父亲的样子。作为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我那时营养不良却多愁善感,看过几本书,总觉得父亲要么应该像高山顶上一青松,挺拔伟岸高山仰止;要么就该是朱自清的父亲,于小细节中见大爱,让儿子越想鼻子越酸心头越暖。自己的爹,两不沾啊,失望。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上大学。
我考上大学那天,把我们那个小村子给震蒙了,要知道,以前我们村只出过初中生,大学这个词儿太大太给力了,足以让他们麻木的神经展开想象。那一天,家里似乎没断过人,我父亲的嘴似乎也没合拢过。到了晚上,按照80年代初的习惯,是要答谢中学老师的。我从几公里外请来老师,父母烧上一桌菜,在院子里候着。那天晚上,老师们喝得很多,因为我是那所中学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应届生,他们比我还高兴。那天晚上,父亲没怎么喝酒,可能是见了学校的先生们有些紧张,也可能是要尽到东道主的责任,更可能怕酒不够喝,他始终添茶倒酒,满脸堆着笑,没怎么吃也怎么喝。这是我印象中一个父亲没有喝酒的晚上。
男人岁数一大,跟父亲就特别贴近了。我大学毕业后,看了很多农村题材的小说,对父亲这一辈人理解渐渐加深。我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是干部家庭出身,下放到农村,从此脱离了城镇生活,因此他内心肯定有很多苦闷。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名牌大学毕业,却一辈子在偏远地区的工厂工作,每天晚上拉二胡《江河水》。我父亲没上过什么学,不会通过什么文化艺术来倾诉感情,只有喝酒。酒,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麻痹神经的鸦片。记得90年代父亲来北京,两人对酌,我问他:你年轻时那么喜欢喝醉,一定是有很多苦闷吧?他回答了半句话:那时候,别提了。然后仰脖喝了一大口,就再不说了。
父亲喝酒,有几个阶段。40岁以前,是喜欢出去喝,图热闹,图醉。大夏天,安徽农村“双抢”季节,抢种抢收,活儿最苦,我父亲却很愿意出去给人家帮活,为的就是晚上收工后的一场大酒。乡里穷,粗酒寡菜,父亲乐此不疲,每喝必醉。从喝酒的境界说,那时他段位很低,全为了找乐,跟酒没啥关系。后来,家里渐渐小康了,父亲喜欢在家宴客,自己也喝,但醉得很少,都是别人醉,他在边上看热闹。再后来,渐渐老了,他就基本上自己一个人喝了,中午晚上,各喝个一玻璃杯,大约三四两,不怎么吃菜,我在饭店点再多菜,他也不碰,最多吃个花生米什么的,笑眯眯的,自己跟自己干杯。他不喝啤酒黄酒红酒,也不喝茅台酒这种酱香型的,最喜欢浓香型的地方佳酿,这跟我正好相反,爷俩儿见面,他喝他的,我喝我的。
几天前,参加刘小东画展,看侯孝贤记录小东回乡的纪录片《金城小子》,小东回老家画画,见了很多乡亲发小。其中一场,是陪爸妈吃饭,母亲数叨着老爷子的毛病,儿子跟父亲聊天,父亲耳背,答非所问,只好自己跟自己喝酒。这个世界离他渐远,跟他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他喜欢,慢慢喝着自己杯中的酒。这个场景我简直太熟悉了,熟悉得我想坐过去,和小东爸爸一起,喝酒。
我小时候,非常讨厌父亲喝酒。小学三年级,快开学了,学费还八字没一撇,那时家里穷,但学费也少,一两块钱吧,就是没着落,把母亲愁得不行。我没学上,就溜达到镇上,正好碰到我父亲在食堂喝得满脸通红兴高采烈,我当时那个气啊,你有钱喝酒,孩子没钱上学,不靠谱啊老爹。再后来,我越来越烦他酒醉的样子,要么回家和母亲吵架,要么拿孩子撒气,要么被别人取笑,总觉得不像父亲的样子。作为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我那时营养不良却多愁善感,看过几本书,总觉得父亲要么应该像高山顶上一青松,挺拔伟岸高山仰止;要么就该是朱自清的父亲,于小细节中见大爱,让儿子越想鼻子越酸心头越暖。自己的爹,两不沾啊,失望。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上大学。
我考上大学那天,把我们那个小村子给震蒙了,要知道,以前我们村只出过初中生,大学这个词儿太大太给力了,足以让他们麻木的神经展开想象。那一天,家里似乎没断过人,我父亲的嘴似乎也没合拢过。到了晚上,按照80年代初的习惯,是要答谢中学老师的。我从几公里外请来老师,父母烧上一桌菜,在院子里候着。那天晚上,老师们喝得很多,因为我是那所中学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应届生,他们比我还高兴。那天晚上,父亲没怎么喝酒,可能是见了学校的先生们有些紧张,也可能是要尽到东道主的责任,更可能怕酒不够喝,他始终添茶倒酒,满脸堆着笑,没怎么吃也怎么喝。这是我印象中一个父亲没有喝酒的晚上。
男人岁数一大,跟父亲就特别贴近了。我大学毕业后,看了很多农村题材的小说,对父亲这一辈人理解渐渐加深。我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是干部家庭出身,下放到农村,从此脱离了城镇生活,因此他内心肯定有很多苦闷。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名牌大学毕业,却一辈子在偏远地区的工厂工作,每天晚上拉二胡《江河水》。我父亲没上过什么学,不会通过什么文化艺术来倾诉感情,只有喝酒。酒,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麻痹神经的鸦片。记得90年代父亲来北京,两人对酌,我问他:你年轻时那么喜欢喝醉,一定是有很多苦闷吧?他回答了半句话:那时候,别提了。然后仰脖喝了一大口,就再不说了。
父亲喝酒,有几个阶段。40岁以前,是喜欢出去喝,图热闹,图醉。大夏天,安徽农村“双抢”季节,抢种抢收,活儿最苦,我父亲却很愿意出去给人家帮活,为的就是晚上收工后的一场大酒。乡里穷,粗酒寡菜,父亲乐此不疲,每喝必醉。从喝酒的境界说,那时他段位很低,全为了找乐,跟酒没啥关系。后来,家里渐渐小康了,父亲喜欢在家宴客,自己也喝,但醉得很少,都是别人醉,他在边上看热闹。再后来,渐渐老了,他就基本上自己一个人喝了,中午晚上,各喝个一玻璃杯,大约三四两,不怎么吃菜,我在饭店点再多菜,他也不碰,最多吃个花生米什么的,笑眯眯的,自己跟自己干杯。他不喝啤酒黄酒红酒,也不喝茅台酒这种酱香型的,最喜欢浓香型的地方佳酿,这跟我正好相反,爷俩儿见面,他喝他的,我喝我的。
几天前,参加刘小东画展,看侯孝贤记录小东回乡的纪录片《金城小子》,小东回老家画画,见了很多乡亲发小。其中一场,是陪爸妈吃饭,母亲数叨着老爷子的毛病,儿子跟父亲聊天,父亲耳背,答非所问,只好自己跟自己喝酒。这个世界离他渐远,跟他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他喜欢,慢慢喝着自己杯中的酒。这个场景我简直太熟悉了,熟悉得我想坐过去,和小东爸爸一起,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