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民者昌,逆民者亡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厉王虐。国人谤王。①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②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③
  王喜,告召公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④召公日:“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⑤川壅而溃,伤人必多。⑥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⑦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⑧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⑨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⑩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⑾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⑿
  ①厉王:周厉王,姬姓,名胡,西周末年的暴君。国人:都城的平民。谤:公开议论,责备。
  ②召(shào)公:召穆公,名虎,国王的卿士。召,也作“邵”。堪:忍受。
  ③道路以目:百姓在道路上相遇,不敢说话,互相用眼神示意。形容敢怒不敢言。目,用作动词,使眼色。
  ④弭(mǐ):消除。
  ⑤甚于:比……更严重;超过。
  ⑥川壅而溃:河流被堵塞而溃决。
  ⑦听政:处理政事。献诗:指献上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
  ⑧瞽(gǔ)、瞍4(sǒu)、矇(méng):都是指担任各种乐官的盲人。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献曲:进献反映民意的歌曲。师箴;小师进献箴言。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师,小师,乐官名。赋:朗诵。
  ⑨耆(qí)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
  ⑩原隰(x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
  ⑾阜:用作动词,使……丰富,增多。
  ⑿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流,流放,放逐。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参考译文
  周厉王为政暴虐,人民纷纷议论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不能忍受大王的政令了!”周厉王听了大怒,找来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那些批评自己的人。巫师将批评的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将其处死。国民再没有人敢说话了,在道路上相遇了,也只是互相用眼神示意。
  厉王很高兴,召见召穆公说:“我能消除百姓的批评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穆公说:“你这是堵住他们的嘴啊。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的危害更严重;河流如果被堵塞而溃决,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百姓的嘴,道理也是一样。因此治理河流的人,疏浚河道使它畅通无阻;治理百姓的人,疏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务,让大臣以及士人进献讽谏朝政得失的诗篇,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乐曲,史官进献可资借鉴的史书,小师乐官进献富有劝诫意义的文辞,其他乐官则朗诵那些讽谏的诗篇和劝诫的文辞,各类工匠进献谏言,平民则托人把意见转达给天子,天子身边的近臣尽到规劝的职责,天子的同宗弥补不足,督察过失;乐官、史官以诗歌、史籍进行教诲,师傅老臣们对各种谏言再加以修饰整理,然后让天子进行斟酌取舍。因此,天子政事得以施行而不致违背情理。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陵、河流一样,财富用度从这里产出;又如同大地有平原、沼泽和沃野良田一样,穿的吃的都从中产生。如果人民的嘴巴能自由地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能从中反映出来,推行好的预防坏的,这是使财富用度和衣食丰富的方法啊。人民在心中对政事有思考看法,自然要从口中表达出来,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说出来了,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嘴,那支持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在这种情况下国人再也不敢发表议论了。可是三年之后,人们就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改过从来就不是一件丑事,而是一种美德,一种度量。《论语》有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如果说一般人能否改过只关乎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事业的成败,那么古代的君王能否改过就事关身家性命以至于国家兴衰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是人要做到时时刻刻都自知、清醒、理智,也确乎很难,君王也不例外。因此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谏官制度,其核心是向君王提出建议和批评,目的就是提醒、规谏君王及时改过,以顺从民意,化解民怨,实行有效治理。历史上有许多君王能够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从而开创了政治清明、国家昌盛的良好局面。典型的如《战国策》记载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讽谏后幡然醒悟,悬赏进谏,以至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一年以后,全体国民都很满意,达到了“虽欲言,无可进者”的程度,人心所向,连周边几个诸侯国,“皆朝于齐”。众所周知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时时戒惕,广开言路,主动求谏,从而开创贞观之治的空前盛世,留下千古美名。
  然而即使臣民再如何善于进谏,能否纳谏最终还是取决于君王是否开明、理性。历史上“有权就任性”。拒绝纳谏的君王同样大有人在。他们高高在上,一意孤行,胡作非为,别说主动求谏,就是大臣苦谏、死谏都无动于衷,甚至打压残害进谏者。这样一些昏君、暴君暴虐无道,倒行逆施,能有好下场吗?最终无不是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以致众叛亲离,甚至死于非命,遗臭万年。还是孟子说得精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中国古代有名的失道暴君有夏桀、商纣、周厉王、晋灵公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记载晋灵公故事的《左传·晋灵公不君》一文,我们就拿它和这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来稍加对比一下,看看周厉王和晋灵公是怎样与人民背道而驰,失去民心。自食其果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不敢言而敢怒的人民驱逐出国都的过程。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人们纷纷公开议论指责他。依照惯例,这是允许的事情;而作为君王本应该闻过则喜才是,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批评他的人民大开杀戒。在这样高压、血腥手段的压制下,人民噤若寒蝉,“道路以目”。互相见面连话都不敢说了。这样他高兴了,愚蠢地以为百姓就真的害怕了、被驯服了,自己还可以长久地作威作福,肆意妄为。召穆公的一番劝谏,实在是在情在理,足以振聋发聩,“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的警句实在应该当作座右铭才是,然而对厉王来说,真是犹如东风吹马耳,无济于事。事情的发展果如召穆公所言,人民的怒火如同堵塞的河流决堤一样爆发出来。他们忍无可忍,发起暴动,推翻了他的统治,把他赶出了王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周厉王比晋灵公早了二百多年,按理说是晋灵公的前车之鉴,可晋灵公比起周厉王来,可谓是“后来居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晋灵公是春秋时晋国的第二十六君,“不君”就是不行君道,不像个君王。《左传》如此用笔,已暗含褒贬。这个晋灵公的残暴无道简直不可思议,近乎变态了。他不但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还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以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来取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竟然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着从朝廷拉过。大臣赵盾和士季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联手三番五次苦心进谏。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没想到晋灵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先是假意承认错误,答应改过,后来听得烦了,竟视赵盾为眼中钉,居然屡下毒手,谋杀国之重臣。他先是派人刺杀赵盾,刺杀不成又假意设宴款待,埋下伏兵,被人识破后又放出猛犬,派出卫兵追杀赵盾。赵盾在车夫和猛士灵辄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最后这样一个丧心病狂的君王终于落得个“亲戚畔之”的下场。被晋襄公之婿赵穿杀掉了。
  这两个暴君既暴戾又暴力,无所不为,不可理喻。他们在位时。身边也不是没有忠良贤臣的辅佐谏诤,召穆公和赵盾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分别对周朝和晋国做出过重大贡献。这两个暴君却为何像得了失心疯一样。无可救药地“任性”胡闹下去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许是太迷恋权力又太迷信权力的神通了吧!没有约束的权力让人疯狂,他们疯狂地滥用权力,疯狂地放纵欲望,为所欲为,殊不知顺遂了个人一己之私欲,却违逆了天下人之大欲,以致失去了对人民起码的敬畏之心,成了人民的敌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从来只是自大狂虚妄的呓语,“顺民者昌,逆民者亡”才是恒久的真理。如果他们能纳谏改过,克制私欲,体察民情,以天下百姓为念,把心中一己之我,换成亿兆万民,顺民心而动,应民意而为,历史就该是另外一个样子吧。
  最后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召公谏厉王弭谤》全篇文字十分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文章虽记叙了厉王因为政暴虐被逐的过程,但与《晋灵公不君》叙事详细、记事为主不同,而是事略言详,记言为主,即重点是写召穆公的谏言。文章首尾叙事,中间记言,首尾的叙事分别是中间记言(即召穆公的谏言)的原因和结果,呈现出三段式的结构特点。“厉王虐,国人谤王”,开头寥寥七字,要言不烦,展现了厉王和国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引出召公进谏的缘由。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既将矛盾推向高潮。又引出召公的进谏之词,而一个既残暴又愚蠢的昏君形象也顿时跃然纸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一语传神,国人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的情景如在目前。中间召公的谏词,由一个形象的经典比喻引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生动贴切地揭示了止谤的危害,成为千古名言。然后因势利导,苦口婆心地分析了“宣之使言”的必要性,正面阐明了天子听政的正确做法。最后回应先前的比喻,并且用反问句以加强语意,很有说服力。和开头一样,结尾同样惜墨如金,叙述结果,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没有叙述描写厉王如何我行我素,国人如何从沉默中爆发,如何驱逐厉王那种种惊心动魄的场景,只有短短两句话,淡淡的十几个字,写得不动声色,波澜不惊,却让人感到千钧的力量,留给人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其他文献
尘埃落定,掩卷深思。一次完整的主题之旅即将结束,你是否准备好满载而归?或许,道别之时的话语最是走心,你又能否体会?而下期的精彩还在期待你的贡献。  十岁左右,第一次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诗时,并不以为难懂,只知欣赏其音调优美,意象鲜明。心思单纯,经历顺遂的童年时期里。生活还没呈现出复杂迂回的一面,也未面临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每天只需不假思索地学习与玩耍,仿佛未来的一切已都安
期刊
完美的交响乐,如同细细编织的锦缎,离不开互动与配合,倾听与挥洒。学生写作与名师点评的穿插是创造和鉴赏的结合,最和谐的交响乐由此缓缓流淌而出。  如同烧脑大片《星际穿越》中面临的那个困扰了爱因斯坦与霍金的难题,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各自分管绩效的围观领域物质的运动规律和极大尺度下物质和时空的相互作用,彼此间似乎不能相互协调。而获得一种融合着两种理论的“量子引力理论”,成为所有当代物理学家的最终追求——
期刊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孤独里云歌  我是在梦中,现实的空乏,繁华的醉惑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星夜里远涉  如今。陈医生也开始在歌里珍重地轻唱“想要稳稳的幸福”,不再浮夸了,不再流连人来人往了,不再踌躇好久不见不如不见。只要稳稳的幸福,只要有个归宿。  人们总说闯荡江湖的男孩终须衣锦还乡,徘徊红尘的女孩终须懂得安分守己的知足。终有一日,你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与一个平凡但可爱的人成家,择一座美丽安静的城市
期刊
“不动笔不读书”,要知道语文老师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奥秘就藏在他们的读书笔记之中。这里有他们原始阅读状态的直观呈现,你可尽情地从他们的视野中汲取养分。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
期刊
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  清代康雍乾三世,国富民殷,被后人称为“盛世”。不过,这三代也是有清一代文字狱最盛的时候。一般听到“文字狱”三字,总会想起“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把衷肠论浊清”这种似乎在影射清代政治的文字。或者又是牵强附会的解读:如一科举考官考题“
期刊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我们今天常说“顺境”“逆境”,是拿“逆”与“顺”相对,而“逆”就是不顺和相违背的意思。我们今天都这样说着用着。是否想过它最初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是走之底呢?  古文中,单用一个“逆”。可能是“迎接”,也可能是
期刊
清晨时分,苏青梅被淅淅沥沥的雨声唤醒,发现自己蜷成一团躲在被子里,四肢僵硬麻木。恍惚了半晌。才发觉鼻间嗅到的确实是泥土腥味,有人半夜里开了窗,风挟着雨水,带来一室凉意。实际上屋内空气又湿又冷,潮湿的凉被害她闷出一身汗。汗水与空气中的水汽厚重地黏在皮肤上。痒死了,她心想,抬手扒了扒头发,指尖触感油腻。实在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不去洗澡。  磨磨蹭蹭地下了床,又慢吞吞地拉出箱子。为了这次出行买了新的浴巾。埃
期刊
白话文的自然跳脱,清新随性是今人得以直抒胸臆的关键。今声聚焦现当代美文与时文阅读。令人所思所想自然是振聋发聩,声声入耳。活在当下,既严肃又幸福。  “吴汉魂,中国人,卅二岁,文学博士,一九六。年六月一目芝加哥大学毕业——”  吴汉魂参加完毕业典礼,回到公寓,心里颠来倒去地念着自己的履历。愈念,吴汉魂愈觉得迷惘。工作申请书上要他写自传,他起了这么一个头,再也接不下去了。吴汉魂扎实地瞅了一阵在打字机上
期刊
好像脱离了这个世界原本的运转逻辑,这是—个荒谬的时代。在梦呓般的平行世界里。主角一直在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法则、常识、逻辑……好像都略有变化。因为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不合常理的存在。  一边是补习学校的数学老师天吾。另一重身份是还未正式出道的小说家,帮助神秘的少女作家改写小说。一边是表面身份是健身教练的青豆。实际却是将极端暴力对待妻子的男人们秘密送上死亡世界的暗杀者。二人偶然地同时进入了一个似乎
期刊
一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上一期展示的典型代际沟通问题中,无论是父母干涉儿女的专业与婚嫁,还是父母过分的溺爱和控制,都足以引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从沟通不畅到无法沟通,越来越深的裂隙与鸿沟给当事双方带来的疼痛亦是日积月累,伤害的不仅是他们对于人生的期望,更是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