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本真教学的多视角分析与课堂实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去本真的教学都是失败的教学。审视当下《历史与社会》失真的教学,主要表现三大类,一类是教学活动的本真丧失。这种课堂,学法单一,氛围缺失。教师成为课本知识的传声简,就文本而文本,就故事而故事。另一类是教学内容的本真丧失。这种课堂,流于形式,表面精彩,一方面教师教必言“启发”,学必言“探究”,脱离史实,虚构案例,演绎社会变迁历史更替,教学活动是朝着标准答案探索前进。另一方面是教师抛弃史实,野史趣谈满堂生辉,学生喜爱教师“有才”,学生除了一笑之外,无所收获。还有一类是教师个性本真的丧失。这种课堂,四平八稳,没有亮点,教师教学走过场,课堂的任务成了演示课件和教案,师生之间缺乏心灵沟通,演示完毕,下课走人。教师重视课前预设,忽视课堂生成。长此以往学生个性丧失,智慧退化;教师目标不明,疲于本命,职业倦怠,有负师德。为此,深入分析学科的教学的本真,重新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找准教学的目标方向是极为重要的。
  
  一、理解社会学与历史学的本质要求,让史实,史论,学法成为统一整体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从学科逻辑体系看是,它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研究方法是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及统计研究等方法收集经验资料,进而帮助人们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同样,历史学也作为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其体现的是史实、史论、学法的学习研究。
  李大钊说:“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把历史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分析,就是历史事实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后来会怎样?这些史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些道理如何获得?因此,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不是纯粹的编年叙事而是以“我们传承的文明”为主线,重在再现“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历史学博士赵亚夫提出,历史教育的载体作用于师生活动及其目标是“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的培养;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思维的培养;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的培养,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的落实。”。这四个目标反映在文本是史实、史论、学法的掌握,揭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个体生命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揭示社会意义上人的培养,揭示了历史学与社会学双重范畴的核心目标,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历史学习的本真目标。因此,在社会学、历史学的视角下,其教学本真应该是以史实、史论、学法为载体,体现对学生自由精神、理性批判、反省意识、社会行动的培养。那么在课堂上又如何把握呢?
  首先,把握好主干史实的教学落实与理性批判。历史犹如大树,枝繁叶茂。教师只有把握最主干最关键最有代表性的史实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批判,才能体现出历史本真教学的原生态性和真实性。而主干史实也是课程规定的知识目标,教师切不可合本求末,视而不见。
  如在教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一课时,为突出对“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这一主干史实的了解与理性思考,也为了导入新课,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环节。“为什么英军仅用50艘舰船、3000名船员和4000名陆军,只以500人伤亡的代价,就击败了清王朝的这十万大军昵?请从军事、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思考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启示。”虽是小小的导人环节,但史实的关键性与问题的批判性两者具备,承前启后,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切人点找到本真教学的支点。
  其次,把握好主要历史人物的精神分析与学生的自我感悟。史因人而活,人因史而立,历史人物的分析是本真教学中落实“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的培养”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课中,洋务派思想的奠基者林则徐、魏源等人身上的忧国忧民、开明开放值得我们去挖掘,洋务派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务实上进也是值得我们挖掘。因此,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此类问题的设计。如设置“他们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之类的问题。这与课程标准“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其三,把握好史论与史料的内在联系与学习方法。本真的历史教学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推论过程,更应该立足在“反省意识”的培养,社会行动的落实。根据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统一性的要求,其学习方法是“进入历史读历史——运用史料感受社会状况”,“读史为了用史——运用史论分析谈古论今”。同时,对教材已表述的史论要引导推理理解,对教材没有具体表述的隐性史论,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开发。
  如《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一课的已有史论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影晌,没有的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是不可能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对于前者课堂教学就可采用直观感受方法,通过展出“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京师同文馆”、“清政府首次选派的留学生合影”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实业性的活动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对西方列强又有什么影响。对于后者,就需要教师补充准确的史料,如“新学旧学之争”唐胥铁路惊动大清龙脉火车变马车”等,还可以通过设置模拟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朝堂辩论,或者进不进同文馆学习的辩论来促成学生反省体验。读史为了用史,在用史中落实国民态度的培养,这是社会学的要求。总结史论后,还必须进行架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如设问:反顾当下,洋务运动哪些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面对今天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都是符合课标要求的。
  
  二,领悟生命美学的真谛,让历史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生命成长融为一体
  
  生命美学以人的生命为美的本质,认为生命是美得以发生的规定性内涵。其核心就在于对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做意义阐述和哲学把握,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反思和反省。开发和培育人的心性,使人能够走进并领悟人类生命的智慧存在。其对于教育学的启迪,教育的本真是生命的成长,教育的本体是生命的体验,以生命体验为本体的教育是良好教育的本真内涵。
  如果说从社会学、历史学角度阐述的本真是骨架的话,那么生命美学中情感、灵性、生命的有机统一则是血肉。反映在课堂教育中则是实施体验与感悟,这是本真教学的关键途径。有情感的历史学习才是本真的历史学习。同样以《洋务运动》为例,贯穿着这样一种情感历程。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与悲愤一洋务运动开展当中的希望与憧憬一破产后的悲凉彷徨与抗争。在历史人物方面个人情感上,有林则徐、魏源的忧国忧民、大声疾呼学习西方的开阔胸襟及自我反省的精神。也有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忠于朝廷的一片赤诚也被为情势所迫的无奈和绝望。如何让历史的情感与学生的生命情感交融共鸣呢?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课堂上体验式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有同感,悟得真谛。为此,教学过程中呈现历史背景时,引导学生对中国19世纪40年代以来民众生活的深切同情以及官场的昏庸腐败的深恶痛绝,产生早日实现国富民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等情感体念,了解洋务运动中具体内容史实的时,引导产生中国离富强之日已不远,民族振兴有望的情感体念,分析洋务运动破产时,引导产生悲恨交加、奋起抗争的情感体念。正如台湾生命教育专家林思伶教授在《持续推动生命教育的意义与未来发展*,一书中写到:。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帮助孩子找到一份工作或职业,而更要教导他们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为此,备课时就要注意教师的情感性语言的设计与铺垫,在适当的时候还要有“了解了这段历史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的情感点拨。而具体落实教学环节上的一些人物角色的体验,如前述关于林则徐、魏源、李鸿章等人物体念更要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感悟到历史人物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依然活着。他们的理想与追求,他们活出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升华为学生自我生命的积极情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成长的动力,从而实现情感、灵性、生命的统一。
  
  三、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让教师智慧,预设生成、学生个性有机统一
  
  教育生态学是追求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意义上的训练,而是教师智慧、学生个性、文本导向的有机统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是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个开放心灵者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是生生之间心灵的交会,是师生共同对文本的参悟。是教师生命与学生生命的相遇。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种种新的生成,新的智慧,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又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如果教师始终坚持原来预设的平衡,必然会导致师生心灵交会、文本载体之间的脱节。由于“教本位”思想的影响,课堂活动教师要么是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要么是自以为是的学生思维的操纵者,没有彻底转到适应学生为前提的“生本位”、“学本位”上来。从而出现种种不协调。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指出,当前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教学方式和方法严重滞后于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严重阻碍教学阶段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变化,实现适时的调整。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时,两个班级的学生都涉及到“洋人是不肯让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这个问题,在第一个班级,就有学生反问“书上都没讲到,你怎么就那么肯定。”当他们把目光投向我时,本人当即举例子,“洋人如何排挤中国的民族工业”,并借题发挥一番,学生总算是听明白了。但仔细反思这是一种老师包办式的教学,灌输式的教学。没有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完全是“教本位”思想。在上第二个班级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来印证,教师再予以举例补充。对在第二个班级的做法,虽然没有完成预设的一些进程,但本人认为课堂是生态化的课堂,是本真的教学,是“学本位”思想的转变。在此,是学生促进了我的教学机智的提升。又是教师的教学机制促成学生的思维成长。所以,我们很难找到所谓教材编者的思路、教师教学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三者的合一,本真的课堂教学是适应学生、教学相长、师生交互的有机统一。也是回归教师个性教学,促进学生个性与生命的成长的教学。
  综上所述,对照《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设计“人文精神的培养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重视塑造健全的人格”,“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生命美学的教学观、教育生态学的教学观、社会学与历史学教学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与社会》的本真教学是“生命的生态的历史的教学”。即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生命成长为出发点,实现教育生态的有机平衡协调的教学。只有我们把握这个内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沁、张烨主编《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应用与中小学学科教学》
  2、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
  3、林思伶《持续推动生命教育的意义与未来发展》。
  4、余文森: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佳县两地高三级学生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认识的调研结果的科学认真的分析,发现高三级学生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了解不够、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动机存在偏差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的剖析,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以及改进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和完善起到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陕北;高中生;免费师范生;政策;认识    1、问题提出    随着2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对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方法指导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也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意识;提问能力;高效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共识,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提出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主体性教学倡导的教育思想,改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过去我们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你学会了吗?”,如今我们要问的是“你会学了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正在悄悄促进我们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重任。  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发展观、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指
【摘要】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其关键是责任心的问题,只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摸索科学方法,认真思考、及时总结才能不断提高管理能力、领导水平,才能协调好师生关系,真正当好班主任。  【关键词】班主任 责任心 方法    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必然会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根据班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的、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各种交往活动形成的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能,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自信、善良、宽容、尊重他人等良好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特征。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环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    一、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在自主阅读、自主构建知识、自主探究问题、自主巩固知识中培养能力。也就是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的“教”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学生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
[摘要]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由重语言文字训练变为重“人文”。即:语文课堂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如: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让学生小组画画,于是将语文课上成美术课。有的上成音乐课,游戏课等等,这样就把原来的“满堂灌”变成“满堂转”,这样老师所创设的小组画画,游戏等就没有服务于课堂,变成了形式的东西,淹没了我们的语文本体,有的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结果学生坐在了一块,“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31-01  文豪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读书对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笔者认为,读书不仅仅要读课本上的精品文章,还应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读,固然重视,但“悦”读更加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读书之后提高多少成绩,增长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们在
摘要 教师要成功地上好每一节课,必须注意如何巧妙地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抓好课前一分钟、新课引导一分钟、学会倾听一分钟、识记比赛一分钟、独立思考一分钟、合作讨论一分钟、反思总结一分钟。这微不足道的一分钟弥足珍贵,它蕴含着一堂课的宝藏。珍惜每一分钟,用好每一分钟,对师生来讲都会受益无穷。一分钟虽短,魅力却无穷!它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语文 课堂 巧用 一分钟    这两年来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