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教育者不但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认为对一个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三大能力莫过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启发思维能力”。围绕这三个问题,本文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创新 思维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一个民族前进不竭的动力。小学老师要从基础开始抓起,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尤其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样的教学就会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树立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要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3.启发思维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讓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
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多下工夫,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有过硬的数学教育本领,并且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数学能力得到发展,才能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创新 思维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一个民族前进不竭的动力。小学老师要从基础开始抓起,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尤其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样的教学就会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树立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要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3.启发思维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讓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
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多下工夫,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有过硬的数学教育本领,并且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数学能力得到发展,才能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