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主要阐释了人与自然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有所涉及的经典著作较多,分析其原因就在于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要想解决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就需要从思想上加以引导。同样生态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指导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它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论可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立足本国国情,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作为指导,立足生态哲学的基本规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各个方面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伴随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对此纷纷展开合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该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思想体系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辩证统一的论述,明确了自然界的产生远远早于人类,同样人类也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出现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属于自然学科的一种,十九世纪末是生态学开始出现的时期,随后又经过长时间发展,掀起了全民生态运动。发达国家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影响到了自然环境。紧随发达国家其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基于此人们对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的研究渐渐兴起。生态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可指导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从生态哲学中可以明确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联系密切。
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2.1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中认为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存在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先天性。自然的产生远远早于人类的出现,自然不伴随人类的意识变化而变化,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类生活实践的对象离不开自然,正是由于自然的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实践活动进行的前提和出发点必须以自然为基础,这样才能促使人类在自然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人与自然的对立性体现在,自然会制约人类的某些活动,因此人类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有目的有意识的应对自然。但是人类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实践水平的限制,由此可见自然界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中,分析人的自然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正在发生着关系。其中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然向人类生成的观点,该观点下将人作为绝对主体的思维惯性避免开来,因为在此种思维惯性下认为人是属于自然之上或者自然之外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该观点下可以看出人和自然是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是整体性存在的。人生命活动的对象离不开自然,自然与人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都需要通过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来体现,正是通过实践生产活动自然实现了从无机体到有机体的转变。自然是维系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的人化主要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会影响自然,若人类不产生实践活动,对自然不造成影响,那么自然就会向着原始状态发展。在人类思维意识下的自然是具有先天性和客观性的,若自然不与人类发生关系那么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实践是人对自然产生作用的主要形式,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最早制造工具,再到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立足自然物质属性上分析人化自然是必然的,自然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出人类实践活动的痕迹。
2.2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本质就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立足劳动该活动层面上分析是人本质的主要根据点。人与自然自建的物质交换就是通过劳动来实现,但是最终决定物质交换结果的往往不是人的力量。此种情况下被称为异化,所谓异化就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受自身活动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对立面,该对立面的存在主要是对主体进行反对。其中对异化关系进行描述的还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他强调自然资源被人类过度的利用,森林原本的生态价值将遭到破坏,集聚和存储水分的作用慢慢失去,由此会产生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最终会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实践来完成,实践承担着中介的作用。自然界的存在是非常感性的,正是由于这种感性自然界才能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立足辩证法上分析,我们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产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创造了历史。该历史可以记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该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属于人与自然发展的生态哲学思想。
2.3自然界可以在人主观能动作用下加以改造
人類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存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自然界可以在人类主观能动性下被改造被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人类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去尽可能的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在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助该规律去指导实践的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3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研究的意义
3.1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发展问题中人们形成的总体看法就被称为发展观,发展观作为一种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进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下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等的协调发展,可见发展的过程离不开自然的参与。马克思主义针对发展问题的具体看法就是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自然的制约,自然又会在人的主观能动下被改造被利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就需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推进奠定基础。从自然中人类可以提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和空间,人类的生产活动反过来又会影响自然,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下可以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加快从自然中物质换化的过程。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需要秉持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建立在自然发展规律基础之上,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更好的推进科学发展观。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作为实践的存在,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自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的研究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启发,能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3.2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下必然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中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现实指南。现阶段我国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但是当前形式下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极大影响了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构建。立足马克思主义身体哲学自然观中分析,人对自然利用程度和利用的科学性影响人与自然的异化和和解。在此基础下要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就需要科学有度的利用自然,避免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发生了异化行为,以免影响人类正常生产活动,对自然带来相应影响。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该观点下可指导人类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推进落实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伴随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对此纷纷展开合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该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思想体系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辩证统一的论述,明确了自然界的产生远远早于人类,同样人类也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出现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属于自然学科的一种,十九世纪末是生态学开始出现的时期,随后又经过长时间发展,掀起了全民生态运动。发达国家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影响到了自然环境。紧随发达国家其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基于此人们对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的研究渐渐兴起。生态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可指导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从生态哲学中可以明确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联系密切。
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2.1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中认为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存在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先天性。自然的产生远远早于人类的出现,自然不伴随人类的意识变化而变化,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类生活实践的对象离不开自然,正是由于自然的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实践活动进行的前提和出发点必须以自然为基础,这样才能促使人类在自然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人与自然的对立性体现在,自然会制约人类的某些活动,因此人类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有目的有意识的应对自然。但是人类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实践水平的限制,由此可见自然界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中,分析人的自然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正在发生着关系。其中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然向人类生成的观点,该观点下将人作为绝对主体的思维惯性避免开来,因为在此种思维惯性下认为人是属于自然之上或者自然之外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该观点下可以看出人和自然是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是整体性存在的。人生命活动的对象离不开自然,自然与人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都需要通过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来体现,正是通过实践生产活动自然实现了从无机体到有机体的转变。自然是维系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的人化主要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会影响自然,若人类不产生实践活动,对自然不造成影响,那么自然就会向着原始状态发展。在人类思维意识下的自然是具有先天性和客观性的,若自然不与人类发生关系那么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实践是人对自然产生作用的主要形式,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最早制造工具,再到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立足自然物质属性上分析人化自然是必然的,自然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出人类实践活动的痕迹。
2.2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本质就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立足劳动该活动层面上分析是人本质的主要根据点。人与自然自建的物质交换就是通过劳动来实现,但是最终决定物质交换结果的往往不是人的力量。此种情况下被称为异化,所谓异化就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受自身活动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对立面,该对立面的存在主要是对主体进行反对。其中对异化关系进行描述的还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他强调自然资源被人类过度的利用,森林原本的生态价值将遭到破坏,集聚和存储水分的作用慢慢失去,由此会产生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最终会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实践来完成,实践承担着中介的作用。自然界的存在是非常感性的,正是由于这种感性自然界才能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立足辩证法上分析,我们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产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创造了历史。该历史可以记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该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属于人与自然发展的生态哲学思想。
2.3自然界可以在人主观能动作用下加以改造
人類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存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自然界可以在人类主观能动性下被改造被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人类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去尽可能的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在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助该规律去指导实践的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3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研究的意义
3.1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发展问题中人们形成的总体看法就被称为发展观,发展观作为一种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进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下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等的协调发展,可见发展的过程离不开自然的参与。马克思主义针对发展问题的具体看法就是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自然的制约,自然又会在人的主观能动下被改造被利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就需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推进奠定基础。从自然中人类可以提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和空间,人类的生产活动反过来又会影响自然,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下可以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加快从自然中物质换化的过程。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需要秉持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建立在自然发展规律基础之上,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更好的推进科学发展观。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作为实践的存在,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自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的研究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启发,能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3.2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下必然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中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现实指南。现阶段我国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但是当前形式下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极大影响了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构建。立足马克思主义身体哲学自然观中分析,人对自然利用程度和利用的科学性影响人与自然的异化和和解。在此基础下要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就需要科学有度的利用自然,避免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发生了异化行为,以免影响人类正常生产活动,对自然带来相应影响。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该观点下可指导人类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推进落实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