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对此,本文提出转型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几个对策,即政府和社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一元性和多层次相结合、以育人为根本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正确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的传统与创新关系、坚持批判性同建设性相结合这四个原则,努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社会、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对青少年的全面覆盖,从而最大化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完成社会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社会化
一、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社会化这个词最早是在人类学中提到,它是反映个体和社会间存在的关系,在人类学的解释中他和儒化的意思大致相同。“社会化主要是个体学习文化、培养能力、了解社会规则,使自己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1也就是说,它所指的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影响、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人社会化里最重要、关键的部分,“青少年在这过程中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学习, 进而适应了社会生活,最后由生物人变成了社会人”。2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使青少年符合社会所要求的共性和在符合社会共性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简单的说就是先形成共性,再发展个性。这两个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每个青少年要想参与到社会中,在社会生存并被社会认可,就必须先形成共性。在物质方面,要求青少年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确保在成长到一定年龄时能不依赖父母而独立生存。在精神方面,霍登曾说假如社会没有秩序就不会有人存在了,所以人需要根据社会要求来进行发。同样,对于青少年,社會不能让他们任意的发展,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一套自己体系,明确什么思想和行为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哪些需要提倡的,而哪些又必须反对,青少年要想成为社会人就必须符合社会对他们的各项要求。第二个内容是让青少年在符合社会共性的条件下发展自我个性,这里的个性有两个,一是个体的自我概念,青少年在完成一件事情时,既要思考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要听从自己内心的主导。二是培养个性,个性是。每个人拥有的属于自己的想法,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人和人之间也不可能一样。试想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千人一面,死气成成,没有生机和活力了,失去了社会原本拥有的独特价值。社会需要个性,也依赖个性。所以,社会鼓励青少年在一定基础和范围内发展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社会和个体才会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二、新时代期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特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社会的许多领域在经历着重大变革,这一系列的变化通过许多渠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2016年网站对青少年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转型期,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业余生活方面的变化比较突出。在价值观念方面,“价值观是指人对事物进行衡量的标准”。3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判断标准。抽样中,明确表示赞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青少年达到全部比重的85%,表明青少年的总体价值观正确;关于看重的品质上,排在前几位的是正直、诚实和友善,分别为16%、13%和11%,说明转型期青少年基本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在价值取向方面,关于自己未来的目标上,排在前两位的是经商做老板和做娱乐明星,排在末两位的却是工人和农民,说明转型期受社会价值观念功利化影响,青少年也开始追逐功利。在道德观念方面,道德认知能力水平较高。青少年赞同“百善孝为先”的占到了85%,与之前持平,说明转型期青少年的孝顺意识保持很高;对待他人上的认识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都表示非常愿意和基本愿意帮助他人,两项合起来占83%,在经历了扶人被讹事件后能有这结果还是比较理想。在对同龄人的道德评价中,认为当代青少年道德水平比以前要好的仅占10%,而49%的学生认为和以前持平。在社交观方面,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抽样中,69%有自己的好朋友,需要和喜欢好朋友的达到89%,表明青少年社交观念正常,67%的青少年选择通过现实生活交友,29%的选择通过网络交友,说明青少年交友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空间交友的比例较以前也有所提高。和同学的交往方式多为吃饭、旅游,表明青少年的交友目的比较集中。在以前,早恋对于青少年、家长、老师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谈之色变,那么,如今这种情况有没有变化呢?抽样中,青少年认为早恋正常的和能够接受的达到59%和21%,并且有29%的承认有过早恋,表明当代青少年的交友和前几年相比有明显开放的趋势。在业余生活方面,当今社会,手机、电脑已经基本普及每个家庭,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抽样中,转型期青少年只有3%从来没有上过网,其余青少年的都曾一次或多次上网经历,有43%的青少年经常上网。表明青少年现代观上与时俱进。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其中有19%的人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35%的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网络游戏,有32%的青少年上网目的是为聊天交友,只有8%的青少年上网是因为学习需要。这些必须社会、家长、老师引起重视。根据以上调查研究,在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化特点总结如下:价值观水平总体平稳,但功利化趋势明显,道德认知方面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受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在业余生活里,社交观与现代观较之前有巨大改变,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人,但部分内容与主流价值所倡导的要求有所分离。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化的变化特点无论大小,无论好坏都必须时刻引起政府和社会、家长的重视。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根据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阐述,可以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具有帮助、指导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作用,然而,在拥有这项法宝的同时,如何正确地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让转型期青少年符合社会主流思潮,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一元性与多层次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民众的宣传必须是一元性,决不允许保持中立的态度,若要维护一个阶级、政党的统治地位和其利益,就必须传播和灌输他们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可能会在一个时期出现几种意识形态,但作为统治阶级的最终目的永远是让内部只能存在一个指导思想,即便是在像美国、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两党制国家他们执政党传播的也是一元化意识形态,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同时在宣传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那么这个国家的民众的思想会发生混乱至极。所以,在中国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规范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同时,不同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层次不一样,我们也要顾及他们的需要,这就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性的功能,让一元性和多层次性相结合。 (二)以育人为本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各种观念的多元化情况,不仅社会、成年人受影响,青少年也在受影响,同时,不同的青少年个体,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也有所不同,因此,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告别以往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学校氛围,朋友影响等等许多因素都会造成影响,每一个因素都会使每个青少年成长出现不同问题,所以我们既要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遍式教育,也要针对不同的青少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每个青少年制定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三)正确处理好教育过程中传统和创新关系。在学校,政治课到底该怎么上,是坚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成为了家长、老师、社会关心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典型教育这几个。这些方法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时间的科研和实践后总结出来的,他们的合理性毋庸置疑,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存在的在时间过久就断然认为他们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不仅如此,施教者还要在以后教学创新中把这些作为理论基础。当然,在转型期,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全新的思维模式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施教者可以在之前理论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更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和内容,突出实践性和系统性,由以前的注重政治性逐渐转为生活性。只要施教者能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会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四)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创立是因为他没有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是在批判中坚持前进。在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社会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要进行分析甚至批判,对各种错误思想阻挡,保障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一、我们合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功能,对社会非主流文化、思潮我们要坚决批判和抵制,让他们远离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到今天,并依然如此的有生命力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还一直在和其他思潮思想进行斗争。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意识形态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破和立的过程。我们不仅仅要批判,同时更加强建设,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的非主流文化,我们需用辩证法对他进行分析,批判,同时我們也尝试着吸收里边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有时建设的任务比批判更重要。综上所述,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批判与建设相结合,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要对国内外正确的内容进行吸纳,在根据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
作者简介:蒋丰(1989.7-),男,上海人,汉,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2]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4]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02.
[5]李承宗.“生态人”的价值观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
[6]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注释:
1.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54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8
3.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向.商务印书馆,1987: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社会化
一、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社会化这个词最早是在人类学中提到,它是反映个体和社会间存在的关系,在人类学的解释中他和儒化的意思大致相同。“社会化主要是个体学习文化、培养能力、了解社会规则,使自己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1也就是说,它所指的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影响、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人社会化里最重要、关键的部分,“青少年在这过程中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学习, 进而适应了社会生活,最后由生物人变成了社会人”。2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使青少年符合社会所要求的共性和在符合社会共性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简单的说就是先形成共性,再发展个性。这两个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每个青少年要想参与到社会中,在社会生存并被社会认可,就必须先形成共性。在物质方面,要求青少年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确保在成长到一定年龄时能不依赖父母而独立生存。在精神方面,霍登曾说假如社会没有秩序就不会有人存在了,所以人需要根据社会要求来进行发。同样,对于青少年,社會不能让他们任意的发展,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一套自己体系,明确什么思想和行为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哪些需要提倡的,而哪些又必须反对,青少年要想成为社会人就必须符合社会对他们的各项要求。第二个内容是让青少年在符合社会共性的条件下发展自我个性,这里的个性有两个,一是个体的自我概念,青少年在完成一件事情时,既要思考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要听从自己内心的主导。二是培养个性,个性是。每个人拥有的属于自己的想法,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人和人之间也不可能一样。试想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千人一面,死气成成,没有生机和活力了,失去了社会原本拥有的独特价值。社会需要个性,也依赖个性。所以,社会鼓励青少年在一定基础和范围内发展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社会和个体才会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二、新时代期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特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社会的许多领域在经历着重大变革,这一系列的变化通过许多渠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2016年网站对青少年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转型期,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业余生活方面的变化比较突出。在价值观念方面,“价值观是指人对事物进行衡量的标准”。3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判断标准。抽样中,明确表示赞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青少年达到全部比重的85%,表明青少年的总体价值观正确;关于看重的品质上,排在前几位的是正直、诚实和友善,分别为16%、13%和11%,说明转型期青少年基本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在价值取向方面,关于自己未来的目标上,排在前两位的是经商做老板和做娱乐明星,排在末两位的却是工人和农民,说明转型期受社会价值观念功利化影响,青少年也开始追逐功利。在道德观念方面,道德认知能力水平较高。青少年赞同“百善孝为先”的占到了85%,与之前持平,说明转型期青少年的孝顺意识保持很高;对待他人上的认识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都表示非常愿意和基本愿意帮助他人,两项合起来占83%,在经历了扶人被讹事件后能有这结果还是比较理想。在对同龄人的道德评价中,认为当代青少年道德水平比以前要好的仅占10%,而49%的学生认为和以前持平。在社交观方面,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抽样中,69%有自己的好朋友,需要和喜欢好朋友的达到89%,表明青少年社交观念正常,67%的青少年选择通过现实生活交友,29%的选择通过网络交友,说明青少年交友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空间交友的比例较以前也有所提高。和同学的交往方式多为吃饭、旅游,表明青少年的交友目的比较集中。在以前,早恋对于青少年、家长、老师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谈之色变,那么,如今这种情况有没有变化呢?抽样中,青少年认为早恋正常的和能够接受的达到59%和21%,并且有29%的承认有过早恋,表明当代青少年的交友和前几年相比有明显开放的趋势。在业余生活方面,当今社会,手机、电脑已经基本普及每个家庭,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抽样中,转型期青少年只有3%从来没有上过网,其余青少年的都曾一次或多次上网经历,有43%的青少年经常上网。表明青少年现代观上与时俱进。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其中有19%的人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35%的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网络游戏,有32%的青少年上网目的是为聊天交友,只有8%的青少年上网是因为学习需要。这些必须社会、家长、老师引起重视。根据以上调查研究,在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化特点总结如下:价值观水平总体平稳,但功利化趋势明显,道德认知方面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受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在业余生活里,社交观与现代观较之前有巨大改变,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人,但部分内容与主流价值所倡导的要求有所分离。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化的变化特点无论大小,无论好坏都必须时刻引起政府和社会、家长的重视。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根据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阐述,可以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具有帮助、指导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作用,然而,在拥有这项法宝的同时,如何正确地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让转型期青少年符合社会主流思潮,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一元性与多层次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民众的宣传必须是一元性,决不允许保持中立的态度,若要维护一个阶级、政党的统治地位和其利益,就必须传播和灌输他们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可能会在一个时期出现几种意识形态,但作为统治阶级的最终目的永远是让内部只能存在一个指导思想,即便是在像美国、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两党制国家他们执政党传播的也是一元化意识形态,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同时在宣传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那么这个国家的民众的思想会发生混乱至极。所以,在中国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规范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同时,不同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层次不一样,我们也要顾及他们的需要,这就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性的功能,让一元性和多层次性相结合。 (二)以育人为本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各种观念的多元化情况,不仅社会、成年人受影响,青少年也在受影响,同时,不同的青少年个体,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也有所不同,因此,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告别以往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学校氛围,朋友影响等等许多因素都会造成影响,每一个因素都会使每个青少年成长出现不同问题,所以我们既要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遍式教育,也要针对不同的青少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每个青少年制定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三)正确处理好教育过程中传统和创新关系。在学校,政治课到底该怎么上,是坚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成为了家长、老师、社会关心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典型教育这几个。这些方法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时间的科研和实践后总结出来的,他们的合理性毋庸置疑,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存在的在时间过久就断然认为他们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不仅如此,施教者还要在以后教学创新中把这些作为理论基础。当然,在转型期,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全新的思维模式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施教者可以在之前理论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更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和内容,突出实践性和系统性,由以前的注重政治性逐渐转为生活性。只要施教者能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会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四)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创立是因为他没有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是在批判中坚持前进。在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社会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要进行分析甚至批判,对各种错误思想阻挡,保障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一、我们合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功能,对社会非主流文化、思潮我们要坚决批判和抵制,让他们远离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到今天,并依然如此的有生命力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还一直在和其他思潮思想进行斗争。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意识形态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破和立的过程。我们不仅仅要批判,同时更加强建设,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的非主流文化,我们需用辩证法对他进行分析,批判,同时我們也尝试着吸收里边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有时建设的任务比批判更重要。综上所述,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批判与建设相结合,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要对国内外正确的内容进行吸纳,在根据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
作者简介:蒋丰(1989.7-),男,上海人,汉,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2]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4]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02.
[5]李承宗.“生态人”的价值观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
[6]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注释:
1.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54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8
3.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向.商务印书馆,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