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模式,为学生学习中自主参与、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平台,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自觉行为。但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由于对新理念的内涵把握不准,有的老师带着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合作学习的误区,就此,本人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误区一:“不谋而合”的合作学习
一种是教师的“不谋”。有些老师不加分析选择,认为随意让学生坐在一块就是合作;有的虽然让学生合作,但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到底该干啥。一种是学生的“不谋”。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合作,坐过去一说全都是一样的想法,真是“不谋而合”。有的教师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刚刚坐稳身子,就被老师招了回去,根本来不及合作。
走出误区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议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讨论、合作完成。如果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合作就虚伪而无意义了。
误区二:“合”而不“作”的合作学习
一种是学生依赖他人不愿“作”。有的“学困”生本来就不爱动脑,或缺乏自信,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总带着一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态,“合”而不“作”。 一种是教师不给机会没法“作”。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好表现的学生,总霸占着合作“舞台”,不给他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使部分学生没法真正参与合作,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走出误区二: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要重视启导“学困”生和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要努力为这部分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其次,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更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相尊重中愉快地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误区三:“貌合神离”的合作学习
一种是流于形式的无效合作。教师让学生合作时指向不明,没有针对性,闹了大半天,到头来还是由老师讲解。一种是“各自为政”不协调的合作。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思考,也不善于互相配合,更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还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
走出误区三: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要完成学习任务,还要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能够与人共同相处,共同完成任务。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必须注重的。合作学习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在建立合作小组时,可适当地尊重学生的意愿。
误区四:“生离师别”的合作学习
这是一种教师撒手不管的合作。过去,教师“一言堂”,把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腰酸背疼,现在,大担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教师则变得无事可做了,造成师生脱离的现象。
走出误区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更不能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教师都要做出恰当的选择。
误区一:“不谋而合”的合作学习
一种是教师的“不谋”。有些老师不加分析选择,认为随意让学生坐在一块就是合作;有的虽然让学生合作,但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到底该干啥。一种是学生的“不谋”。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合作,坐过去一说全都是一样的想法,真是“不谋而合”。有的教师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刚刚坐稳身子,就被老师招了回去,根本来不及合作。
走出误区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议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讨论、合作完成。如果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合作就虚伪而无意义了。
误区二:“合”而不“作”的合作学习
一种是学生依赖他人不愿“作”。有的“学困”生本来就不爱动脑,或缺乏自信,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总带着一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态,“合”而不“作”。 一种是教师不给机会没法“作”。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好表现的学生,总霸占着合作“舞台”,不给他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使部分学生没法真正参与合作,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走出误区二: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要重视启导“学困”生和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要努力为这部分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其次,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更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相尊重中愉快地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误区三:“貌合神离”的合作学习
一种是流于形式的无效合作。教师让学生合作时指向不明,没有针对性,闹了大半天,到头来还是由老师讲解。一种是“各自为政”不协调的合作。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思考,也不善于互相配合,更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还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
走出误区三: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要完成学习任务,还要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能够与人共同相处,共同完成任务。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必须注重的。合作学习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在建立合作小组时,可适当地尊重学生的意愿。
误区四:“生离师别”的合作学习
这是一种教师撒手不管的合作。过去,教师“一言堂”,把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腰酸背疼,现在,大担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教师则变得无事可做了,造成师生脱离的现象。
走出误区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更不能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教师都要做出恰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