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展的快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加以培养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组合,迎接“合作”
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是首要条件。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的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索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效果明显好转了。
二、民主互动,体验“合作”
在许多公开课和观摩中,我们时常能看到,授课老师在教学中虽说是分小组合作学习,但并没有很好地分工合作,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呢?首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采用2人、4人等多种组合形式,或采取组内探究、跨组探究的形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上,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其次,小组合作前要先确立活动目标,即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有个明确的方案,在整个小组中,达成共识。最后,有的放矢,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
此外,在教学中构建一个合理、有序、平等、情感化的合作学习模式也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等,从而有效地引导并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适时引放,充盈“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摆正其中各要素关系,做到“收”“放”自如,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引”是指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并适时地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得出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能再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心服口服而走向成功。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思维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与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自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一、优化组合,迎接“合作”
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是首要条件。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的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索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效果明显好转了。
二、民主互动,体验“合作”
在许多公开课和观摩中,我们时常能看到,授课老师在教学中虽说是分小组合作学习,但并没有很好地分工合作,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呢?首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采用2人、4人等多种组合形式,或采取组内探究、跨组探究的形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上,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其次,小组合作前要先确立活动目标,即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有个明确的方案,在整个小组中,达成共识。最后,有的放矢,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
此外,在教学中构建一个合理、有序、平等、情感化的合作学习模式也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等,从而有效地引导并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适时引放,充盈“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摆正其中各要素关系,做到“收”“放”自如,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引”是指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并适时地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得出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能再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心服口服而走向成功。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思维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与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自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