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项目拟研究皖南吴语宣州片中铜泾小片的方言,通过选取这个方言小片中两个地方的方言进行对比。两地方言同属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该项目尝试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铜泾小片方言比较 影响因素 方言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c)-0237-03
随着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发展,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各地区的方言也在逐渐淡化,能够掌握家乡特色方言的群体越来越少。在安徽地区,皖南吴语因为其所在地区交通的便捷、经济的对外开放、流动人口的增多,语言混杂,渐渐被“普通话”取代。皖南吴语正在逐渐消亡,值得我们研究和保护。方言是反映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窗口,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应该加强方言保护,加强各地特色文化保护,皖南吴语研究对于研究皖南地区社会发展历史和移民史、文化史以及对于皖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意义和现状
1.1 学术价值
研究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方言在两个不同地区的异同,具体了解不同的地理、历史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方言保护措施,进一步完善细化对皖南吴语的研究,充实其内涵,同时此课题的取点对比的研究方法也能为其他地区的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1.2 应用价值
目前吴语宣州片使用人口是吴语六大片中使用人口最少的,且主要使用人口在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和城镇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同时皖南吴语零星化严重,存留的地道语言一般保留在地理位置较封闭的山区,往往调查难度较大,研究人员较少。皖南吴语正处于消亡的边界,理应引起一定重视,对皖南吴语的收集、整理、保护工作势在必行。研究皖南吴语不仅有利于语言研究和方言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吴语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江浙沪一带吴语其他5个方言片的研究,而對安徽地区的吴语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尤其是对皖南地区的吴语宣州片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吴语宣州片方言研究较完整的有以研究铜陵方言为代表的《安徽吴语记略》,研究人员少,研究资料不足,研究成果匮乏。国内外对于安徽皖南地区吴语宣州片研究的不足正是此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2 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方言比较研究
2.1 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方言简介
吴语是以浙江临安话为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江南群城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八调清浊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言为古典语法规范、以江浙民系作家(绍兴鲁迅、嘉兴茅盾、苏州叶圣陶等)开创的白话文为现代语法规范的江左江南方言。吴语通行于吴越江南,是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语又分为北部吴语、南部吴语和西部吴语。其中西部吴语指宣州吴语和徽州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角。吴语宣州片分布于15县市,所辖人口共400万人,包括铜泾小片12县市,300万人,太高小片6县市,83万人,石陵小片5县市,17万人。铜泾小片包括安徽铜陵、泾县、宁国(青龙、济川、东岸等乡的乡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青弋江支流靠近宣城的广大圩区:东七乡上洲村、姚义村、东塘乡、太丰乡、东河乡(及东南角吴滩乡一带)、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乡金牌)、芜湖县(万春区除外)、当涂(限东部南部)、青阳(童埠、杜村二乡及酉华乡杨柳地、丁桥茗山,独龙)、贵池(东部)、石台(东部,含旧城关广阳)、太平、广阳(已划入黄山市。西部杨家岭一带,北部龙门以北)。因此文章选取铜泾小片中的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作为代表,将两地方言进行比较,开展吴语铜泾小片的方言比较研究。
2.2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吴语比较研究
2.2.1 地域简介
铜陵西联乡和黄山广阳乡都属于皖南地区,同为乡级单位,两地方言都属于吴语宣州片的铜泾小片,其中铜陵市义安区西联乡位于义安区城北约13km处,因地处西联圩而得名。东接东联乡,南与顺安镇、五松镇相邻,西、北与胥坝乡隔江相对,北濒临长江小夹江,区域面积92km2,地属洲圩区,其东南部丘陵起伏,有山场10600亩。黄山市黄山区广阳乡位于太平湖镇北岸,临近太平湖,西以琉璃岭为界与青阳沙济接壤。周围多山岭围绕,公路较少。总体来说,两地地域偏小,一个临江,一个临湖傍山,与外界的交流偏少,经济欠发达。
2.2.2 方言比较
(1)两地方言的相同点。
两地方言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部分语法结构中的以下几方面。
①名字后附加后缀“头”的用法。
广阳话和西联乡话中都有在名词后附加后缀“头”的语法现象,读作“丢”(去声)。如木头、石头、日头、骨头、前头、后头、洋芋头等。
②助词"咯"的使用。
广阳方言和西联乡方言中都有一个常用助词“咯”,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过”或“了”,表示完成时的动作,通常位于动词后或在句末。如:饿咯了(饿了)、看咯了(看过了)、洗咯了(洗过了)、吃咯了(吃过了)、走咯了(走了)、喝咯了(喝过了)、拿咯了(拿过了)。
③介词“把”的使用。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方言中,“把”作介词构成“把”字句,表处置义的用法与普通话相同。如嘿把作业交了咯(他把作业交了)、嘿把钱付了咯(他把钱付了)、昂把衣服都洗了咯(我把衣服都洗了)等。除此之外,两地方言中“把”还有一种普通话中没有的特殊用法,即“把”作动词,意为“给”或“送”,如:昂的书都把咯人家了(我的书都已给人家了)、昂把东西都把ng(你)去(我把东西都给你)、ng(你)把点水把昂吧(你给点水给我吧)等。 (2)两地方言的差异。
根据项目组3名成员利用假期时间分别在广阳县与铜陵县的走访调查及后期分析,发现两地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法上。语音方面,西联乡方言有5个调类,且调值较高;广阳乡方言有4个调类,且调值较低。语法方面,两地方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几类虚词的使用上。另外,在语汇方面,两地收集到的民歌也有所差异。
①调类和调值:具体情况见表1。
②语法方面:具体情况见表2。
第一,副词的使用。
黄山太平湖广阳乡方言里常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附加副词“煞”来形容动词和形容词的状态强烈,具有强调、夸张作用,常见的如:咸煞、酸煞、甜煞、胀煞、齁煞、累煞、急煞、痛煞、晒煞、冰煞、冷煞、熏煞等。
而铜陵义安区西联乡方言中则用“死咯”,常见的如:咸死咯、酸死咯、胀死咯、齁死咯、累死咯、急死咯、痛死咯、晒死咯、冰死咯、冷死咯、熏死咯等。
第二,助词的使用。
黄山太平湖广阳乡方言里,助词“着得”用在动词后描述动作行为的状态。如:懒着得去收拾(懒得去收拾)、忙着得直打转(忙得直打转)等。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方言则用“得”作助词与动词搭配,也相当于普通话中动态助词“着”的用法。如:懒得去收拾(懒得去收拾)、忙得直转(忙得直转)等。
第三,后缀的用法。
广阳乡方言里多有后缀“得”,所以带“得”的词很多,“得”读作[te](轻声),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后缀“子”。如:枣得(枣子)、桌得(桌子)、炉齿得(炉齿)、帽得(帽子)、蟹得(螃蟹)、木虱得(臭虫)、鱼庀得(鱼鳞)、蛛蛛网得(蜘蛛网),作贼得(小偷)等。
而西联乡方言中没有固定的后缀搭配,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只在语音方面有差异。如:枣子(枣子)、桌子(桌子)、帽子(帽子)、螃蟹(海子)、臭虫(臭虫)、鱼鳞(鱼鳞)、蜘蛛网(蜘蛛网)、小偷(小偷)等。
③民歌。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数年来居民生活稳定,居住环境变迁较少,因此文化得以完整传承,有完善的民歌。
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地处黄山区,多山川环绕,且地域划分较复杂,随着环境地域变迁,居民多次迁移居住地,村落也不断经过分散、重组,传统文化支离破碎,民歌留存较少。
西联乡民歌:
燕子窝团喔喔,
我在外面听唱歌。
奶奶骂我小妖精,
我不是风来的,
我不是雨来的,
我是花轿抬来的。
抬到州,买花头,
抬到店,买花线。
这首民歌以欢快的语调以及节奏感和韵律展示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体现了西联乡人民性格中开放自由的一面。
广阳乡人口迁移变动大,而且因为地形因素,人口居住分布较散。现仍居住在广阳乡的居民大多为老人,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只收集到一首民歌《一朝日头一朝阴》,这首民歌也记录在《安徽民歌200首》中。
广阳乡民歌:
一朝日头一朝阴,
把郎晒的汗雨淋,
叫揭开了哟哥哥衣哟!
送啊一条哟抹汗巾哟!
这首民歌描写了当地的自然现象,也表现了当地人民朴实的农村生活,地域文化气息浓厚。
2.3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吴语差异的形成原因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两地的方言,虽然同属于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然而在语音、词汇和部分语法方面有较明显的区别。文章尝试结合地域、历史等方面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以期为吴语研究和两地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临近长江,黄山太平湖广阳乡临近太平湖以及琉璃山,地域面积上西联乡的面积大于广阳乡,因此相对而言,西联乡地区地域开阔,与外界接触较多,而广阳乡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此与外界的接触少。这也是导致西联乡方言稍偏向于普通话,而广阳乡方言保留自身特色更多的原因。例如,根据表2的调查分析,在词法和句法方面,西联乡方言和普通话没有很大差异,但广阳乡方言却与普通话差异较大。
3 对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方言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方言保护意识
对于方言的保护,最重要的一步是树立正确的意识。方言是中国语言的一部分,它包含着广大地区不同的乡风民俗、不同的文化气息,代表着中国地大物博的语言精髓,通过方言,才能更好地接触传统文化,从方言中感受独特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方言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推动一系列文化保护措施的实施。坚决杜绝一切歧视甚至排斥方言的意识和行为,为保护方言的工作打下基础,尊重方言也是尊重文化。
3.2 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安徽省语委在国家语委的统一部署下,展开了方言调查与保护工作,国家语保工程安徽省项目共设置了45个方言文化调查保护点。2016年10个,2017年15个,2018年15个,2019年即将开展最后5个点的方言调查保护工作。在这45个方言文化调查保护点中,有不少皖南吴语地区。由此可见,安徽省已经对皖南吴语展开了系统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皖南吴语的调查与保护,随着科技发展,利用现代科技,借助媒体宣传、书籍资料、网络平台展示,并将安徽境内吴语方言进行整理搜集,尤其注重黄山地区的方言调研,将资料进行整理保存,更有利于保存当地文化。
3.3 政府大力支持,采取积极政策保护方言与地域文化
针对广阳和铜陵两地的方言调查,两地的政府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当地的语言和地域文化,首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搜集整理的资料,对方言进行记载和保存,同时对于方言背后的文化进行法律机制的保护。其次,通过目前广大的网络媒介,建立相应的网络公众平台,将该地区相应的文化和方言加以推广、宣传,打开对外的门户,以便更好地传承和记录。最后,合理地规划,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和保护,设立专门的方言保护和记载单位,政策的鼓励和帮助会加快对方言的保护,也完善对方言的保护措施。
4 结语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背后蕴含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历史,包括移民史和文化史。研究方言,不僅有利于语言保护,更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的方言研究为今后的吴语研究增加了新的调查资料,对两地方言的比较,对促进两地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铜陵市史志办公室.铜陵年鉴[Z].黄山:黄山书社,2012:205.
[2] 余米慧,王萍.浅谈方言保护的必要性及措施——以大连方言为例[J].黑河学刊,2018(3):52.
[3] 陈传亚.盐城方言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宁波职业学院学刊,2016(6):57.
[4] 赵日新.安徽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4):361-368.
[5] 徐越.吴语语音研究综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0.
[6] 苏雁.调查引出的忧思:拯救方言就是抢救一方文化[J].半月谈,2009(12).
[7] 史一丰,孙四化.徽州民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2013(2).
[8] 姚雪梅.皖江城市铜陵的近代化发展[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
[9] 秦国元.黄山市新型工业化策略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0]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4):332-343.
关键词:铜泾小片方言比较 影响因素 方言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c)-0237-03
随着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发展,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各地区的方言也在逐渐淡化,能够掌握家乡特色方言的群体越来越少。在安徽地区,皖南吴语因为其所在地区交通的便捷、经济的对外开放、流动人口的增多,语言混杂,渐渐被“普通话”取代。皖南吴语正在逐渐消亡,值得我们研究和保护。方言是反映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窗口,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应该加强方言保护,加强各地特色文化保护,皖南吴语研究对于研究皖南地区社会发展历史和移民史、文化史以及对于皖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意义和现状
1.1 学术价值
研究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方言在两个不同地区的异同,具体了解不同的地理、历史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方言保护措施,进一步完善细化对皖南吴语的研究,充实其内涵,同时此课题的取点对比的研究方法也能为其他地区的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1.2 应用价值
目前吴语宣州片使用人口是吴语六大片中使用人口最少的,且主要使用人口在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和城镇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同时皖南吴语零星化严重,存留的地道语言一般保留在地理位置较封闭的山区,往往调查难度较大,研究人员较少。皖南吴语正处于消亡的边界,理应引起一定重视,对皖南吴语的收集、整理、保护工作势在必行。研究皖南吴语不仅有利于语言研究和方言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吴语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江浙沪一带吴语其他5个方言片的研究,而對安徽地区的吴语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尤其是对皖南地区的吴语宣州片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吴语宣州片方言研究较完整的有以研究铜陵方言为代表的《安徽吴语记略》,研究人员少,研究资料不足,研究成果匮乏。国内外对于安徽皖南地区吴语宣州片研究的不足正是此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2 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方言比较研究
2.1 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方言简介
吴语是以浙江临安话为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江南群城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八调清浊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言为古典语法规范、以江浙民系作家(绍兴鲁迅、嘉兴茅盾、苏州叶圣陶等)开创的白话文为现代语法规范的江左江南方言。吴语通行于吴越江南,是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语又分为北部吴语、南部吴语和西部吴语。其中西部吴语指宣州吴语和徽州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角。吴语宣州片分布于15县市,所辖人口共400万人,包括铜泾小片12县市,300万人,太高小片6县市,83万人,石陵小片5县市,17万人。铜泾小片包括安徽铜陵、泾县、宁国(青龙、济川、东岸等乡的乡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青弋江支流靠近宣城的广大圩区:东七乡上洲村、姚义村、东塘乡、太丰乡、东河乡(及东南角吴滩乡一带)、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乡金牌)、芜湖县(万春区除外)、当涂(限东部南部)、青阳(童埠、杜村二乡及酉华乡杨柳地、丁桥茗山,独龙)、贵池(东部)、石台(东部,含旧城关广阳)、太平、广阳(已划入黄山市。西部杨家岭一带,北部龙门以北)。因此文章选取铜泾小片中的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作为代表,将两地方言进行比较,开展吴语铜泾小片的方言比较研究。
2.2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吴语比较研究
2.2.1 地域简介
铜陵西联乡和黄山广阳乡都属于皖南地区,同为乡级单位,两地方言都属于吴语宣州片的铜泾小片,其中铜陵市义安区西联乡位于义安区城北约13km处,因地处西联圩而得名。东接东联乡,南与顺安镇、五松镇相邻,西、北与胥坝乡隔江相对,北濒临长江小夹江,区域面积92km2,地属洲圩区,其东南部丘陵起伏,有山场10600亩。黄山市黄山区广阳乡位于太平湖镇北岸,临近太平湖,西以琉璃岭为界与青阳沙济接壤。周围多山岭围绕,公路较少。总体来说,两地地域偏小,一个临江,一个临湖傍山,与外界的交流偏少,经济欠发达。
2.2.2 方言比较
(1)两地方言的相同点。
两地方言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部分语法结构中的以下几方面。
①名字后附加后缀“头”的用法。
广阳话和西联乡话中都有在名词后附加后缀“头”的语法现象,读作“丢”(去声)。如木头、石头、日头、骨头、前头、后头、洋芋头等。
②助词"咯"的使用。
广阳方言和西联乡方言中都有一个常用助词“咯”,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过”或“了”,表示完成时的动作,通常位于动词后或在句末。如:饿咯了(饿了)、看咯了(看过了)、洗咯了(洗过了)、吃咯了(吃过了)、走咯了(走了)、喝咯了(喝过了)、拿咯了(拿过了)。
③介词“把”的使用。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方言中,“把”作介词构成“把”字句,表处置义的用法与普通话相同。如嘿把作业交了咯(他把作业交了)、嘿把钱付了咯(他把钱付了)、昂把衣服都洗了咯(我把衣服都洗了)等。除此之外,两地方言中“把”还有一种普通话中没有的特殊用法,即“把”作动词,意为“给”或“送”,如:昂的书都把咯人家了(我的书都已给人家了)、昂把东西都把ng(你)去(我把东西都给你)、ng(你)把点水把昂吧(你给点水给我吧)等。 (2)两地方言的差异。
根据项目组3名成员利用假期时间分别在广阳县与铜陵县的走访调查及后期分析,发现两地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法上。语音方面,西联乡方言有5个调类,且调值较高;广阳乡方言有4个调类,且调值较低。语法方面,两地方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几类虚词的使用上。另外,在语汇方面,两地收集到的民歌也有所差异。
①调类和调值:具体情况见表1。
②语法方面:具体情况见表2。
第一,副词的使用。
黄山太平湖广阳乡方言里常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附加副词“煞”来形容动词和形容词的状态强烈,具有强调、夸张作用,常见的如:咸煞、酸煞、甜煞、胀煞、齁煞、累煞、急煞、痛煞、晒煞、冰煞、冷煞、熏煞等。
而铜陵义安区西联乡方言中则用“死咯”,常见的如:咸死咯、酸死咯、胀死咯、齁死咯、累死咯、急死咯、痛死咯、晒死咯、冰死咯、冷死咯、熏死咯等。
第二,助词的使用。
黄山太平湖广阳乡方言里,助词“着得”用在动词后描述动作行为的状态。如:懒着得去收拾(懒得去收拾)、忙着得直打转(忙得直打转)等。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方言则用“得”作助词与动词搭配,也相当于普通话中动态助词“着”的用法。如:懒得去收拾(懒得去收拾)、忙得直转(忙得直转)等。
第三,后缀的用法。
广阳乡方言里多有后缀“得”,所以带“得”的词很多,“得”读作[te](轻声),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后缀“子”。如:枣得(枣子)、桌得(桌子)、炉齿得(炉齿)、帽得(帽子)、蟹得(螃蟹)、木虱得(臭虫)、鱼庀得(鱼鳞)、蛛蛛网得(蜘蛛网),作贼得(小偷)等。
而西联乡方言中没有固定的后缀搭配,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只在语音方面有差异。如:枣子(枣子)、桌子(桌子)、帽子(帽子)、螃蟹(海子)、臭虫(臭虫)、鱼鳞(鱼鳞)、蜘蛛网(蜘蛛网)、小偷(小偷)等。
③民歌。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数年来居民生活稳定,居住环境变迁较少,因此文化得以完整传承,有完善的民歌。
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地处黄山区,多山川环绕,且地域划分较复杂,随着环境地域变迁,居民多次迁移居住地,村落也不断经过分散、重组,传统文化支离破碎,民歌留存较少。
西联乡民歌:
燕子窝团喔喔,
我在外面听唱歌。
奶奶骂我小妖精,
我不是风来的,
我不是雨来的,
我是花轿抬来的。
抬到州,买花头,
抬到店,买花线。
这首民歌以欢快的语调以及节奏感和韵律展示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体现了西联乡人民性格中开放自由的一面。
广阳乡人口迁移变动大,而且因为地形因素,人口居住分布较散。现仍居住在广阳乡的居民大多为老人,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只收集到一首民歌《一朝日头一朝阴》,这首民歌也记录在《安徽民歌200首》中。
广阳乡民歌:
一朝日头一朝阴,
把郎晒的汗雨淋,
叫揭开了哟哥哥衣哟!
送啊一条哟抹汗巾哟!
这首民歌描写了当地的自然现象,也表现了当地人民朴实的农村生活,地域文化气息浓厚。
2.3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吴语差异的形成原因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铜陵义安区西联乡和黄山太平湖广阳乡两地的方言,虽然同属于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然而在语音、词汇和部分语法方面有较明显的区别。文章尝试结合地域、历史等方面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以期为吴语研究和两地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铜陵义安区西联乡临近长江,黄山太平湖广阳乡临近太平湖以及琉璃山,地域面积上西联乡的面积大于广阳乡,因此相对而言,西联乡地区地域开阔,与外界接触较多,而广阳乡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此与外界的接触少。这也是导致西联乡方言稍偏向于普通话,而广阳乡方言保留自身特色更多的原因。例如,根据表2的调查分析,在词法和句法方面,西联乡方言和普通话没有很大差异,但广阳乡方言却与普通话差异较大。
3 对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方言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方言保护意识
对于方言的保护,最重要的一步是树立正确的意识。方言是中国语言的一部分,它包含着广大地区不同的乡风民俗、不同的文化气息,代表着中国地大物博的语言精髓,通过方言,才能更好地接触传统文化,从方言中感受独特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方言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推动一系列文化保护措施的实施。坚决杜绝一切歧视甚至排斥方言的意识和行为,为保护方言的工作打下基础,尊重方言也是尊重文化。
3.2 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安徽省语委在国家语委的统一部署下,展开了方言调查与保护工作,国家语保工程安徽省项目共设置了45个方言文化调查保护点。2016年10个,2017年15个,2018年15个,2019年即将开展最后5个点的方言调查保护工作。在这45个方言文化调查保护点中,有不少皖南吴语地区。由此可见,安徽省已经对皖南吴语展开了系统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皖南吴语的调查与保护,随着科技发展,利用现代科技,借助媒体宣传、书籍资料、网络平台展示,并将安徽境内吴语方言进行整理搜集,尤其注重黄山地区的方言调研,将资料进行整理保存,更有利于保存当地文化。
3.3 政府大力支持,采取积极政策保护方言与地域文化
针对广阳和铜陵两地的方言调查,两地的政府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当地的语言和地域文化,首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搜集整理的资料,对方言进行记载和保存,同时对于方言背后的文化进行法律机制的保护。其次,通过目前广大的网络媒介,建立相应的网络公众平台,将该地区相应的文化和方言加以推广、宣传,打开对外的门户,以便更好地传承和记录。最后,合理地规划,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和保护,设立专门的方言保护和记载单位,政策的鼓励和帮助会加快对方言的保护,也完善对方言的保护措施。
4 结语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背后蕴含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历史,包括移民史和文化史。研究方言,不僅有利于语言保护,更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皖南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的方言研究为今后的吴语研究增加了新的调查资料,对两地方言的比较,对促进两地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铜陵市史志办公室.铜陵年鉴[Z].黄山:黄山书社,2012:205.
[2] 余米慧,王萍.浅谈方言保护的必要性及措施——以大连方言为例[J].黑河学刊,2018(3):52.
[3] 陈传亚.盐城方言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宁波职业学院学刊,2016(6):57.
[4] 赵日新.安徽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4):361-368.
[5] 徐越.吴语语音研究综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0.
[6] 苏雁.调查引出的忧思:拯救方言就是抢救一方文化[J].半月谈,2009(12).
[7] 史一丰,孙四化.徽州民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2013(2).
[8] 姚雪梅.皖江城市铜陵的近代化发展[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
[9] 秦国元.黄山市新型工业化策略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0]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4):33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