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粮价暴涨,中国粮价何去何从?
国际稻米市场的价格波澜层层逼来。4月初,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的优质大米,以曼谷离岸价计算最高涨至每吨730美元,年初至今暴涨了70%左右,价格创下34年来最高水平。国际大米均价则随之上涨了25%左右。
为缓解“粮荒”,大米进口国开始寻觅对策。作为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菲律宾已经下令严查囤积居奇行为,并紧急部署海外采购以做储备。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也对此表示担忧。他在4月2日警告说,世界上有33个国家可能因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高涨而面临社会动荡。世行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预测,今年国际大米价格可能再涨55%。
这些消息也刺激了中国百姓的神经,因为在此轮通货膨胀高涨中,较大一部分因素源自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攀升。
中国的“米袋子”是否安稳?
4月5日至6日,温家宝总理借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之机,向外界发出这样的信息:中国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1倍。
尽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米价较长时间处于低位的中国,现正面临这样的境况——既不能让粮食价格暴涨,又不能不涨。
米价上涨变飙升
事实上,国际大米的价格上升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最近一个月,随着全球主要稻米出口国相继宣布限制大米出口,粮价上涨演变成了飙升之势。
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这种上涨趋势将维持一段时间。也有专家提出,除了出口国限制大米出口、供给下降,投机资本对米价上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月28日,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印度宣布禁止大部分等级的大米出口。而第三大出口国越南宣布今年大米出口量从去年的450万吨调低到400万吨。此前,埃及和柬埔寨已宣布了大米出口禁令。
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显然是因为全球性通胀和各国日趋严重的物价形势。中期嘉合期货经纪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何泳涛告诉《财经》记者,此次主要出口国限制出口,主要是考虑到避免国内产生“粮荒”。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武智成告诉《财经》记者,与当前高涨的物价相对照,越南2007年人均收入835美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低于14美元和农村人均月收入低于12.5美元的贫困家庭为数不少,越南民生已遭受物价高涨威胁。
据越南统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越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07年上涨12.63%,远超预期指标,为十年来最大涨幅。进入2008年,CPI更是大幅飙升,3月CPI同比上涨19.39%。另外几个世界大米的主要出口国也面临同样的考验,泰国2月CPI涨幅达到5.4%,印度1月CPI也高涨5.5%。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除2004/2005年度,全球大米消费最近七年其余年份均超过产量。由于全球稻米产量增长不及人口增长速度,现在每年新增的粮食只能用来满足当期需求。2007年全球大米库存降至24年来低点,仅7100万吨。
粮农组织估计,如果本年度天气正常,全球大米产量预计增长1200万吨,且各国增产较为平衡。但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即便如此,只要亚洲主要出口国为保国内供应而限制出口,则全球大米贸易增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后市世界主要稻米进口国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仍将延续。
进口还是出口
在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乔冯布朗(Joachim von Braun)看来,由于大米主要出口国改变贸易政策,而大米产量短期内又无法快速扩大,因此此轮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应不会很快结束。但他同时指出,即使国际大米价格保持高位,也不会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中信证券分析师毛长青指出,由于国内稻米供给总体上较为充足,加之中国政府对稻米市场的调控能力较强(增加补贴鼓励生产、提高最低收购价托市、国储充足、流通体制较为灵活),因此,相比国际市场,中国国内稻米市场表现平静。中国稻米价格未来出现暴涨的动力基本不存在。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则认为,虽然世界大米主要出口国减少大米出口,但由于全球大米贸易量较之大豆、玉米等品种规模较小,因此在农产品系列中影响力相对有限。另外,中国大米基本可以保持自给自足,因此不必过度担忧,甚至在保证自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是否扩大稻米出口的问题。
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出口稻谷产品134.3万吨,同比增长7.2%;进口48.7万吨,同比下降33.2%;净出口85.6万吨,同比增长63.6%。在稻谷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大米的进出口占绝大部分。而今年1月出口为13.8万吨,同比增长49.8%;进口10.2万吨,同比增长22.6%;净出口3.5万吨,同比增长3.2倍。
摩根大通在4月2日发布的《中国数据展望》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食品进口依存度很低,去年全年大米进口量仅占总消费量的0.3%;并且,中国食品价格变化并非与世界轨迹完全吻合。
2006年-2007年间,国际食品价格上涨主要由粮食价格上涨引起,而中国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中国食品价格主要由肉禽类上涨推动,而国际肉禽类价格相对稳定。
毛长青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稻米市场的价格上涨压力不容小视。“原因之一是种粮成本普遍上涨,而国内长期较低的稻米价格难以长时间维持。”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赵金厚认为,虽然粮食价格近几年比较稳定,但能源涨价使农机动力和化肥等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令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压力很大。
从国际背景上看,因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数次降息,大量流动性涌向具有保值功能的商品市场;另一方面,乙醇燃料的使用令农产品和能源两个市场相互挂钩,彼此之间联动上涨。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焜认为,在食品上涨中,有30%的增长来源于能源价格提价,40%的增长来源于生物能源发展。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诸多石油下游制品价格亦随之高涨,特别是化肥的价格,将农产品和能源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联合证券分析师刘树坤则认为,目前国内化肥价格与国际价格倒挂。国家不得不在近两年对化肥价格进行管制,并限制出口。然而,长期来看,这阻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样不能维系。
“国内需求不断增长,而耕地、水等资源跟不上需求增长速度,未来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涨。”赵金厚表示,国家目前推动原粮价格上涨,以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控制成品粮价格,这使成品粮生产者利润空间被压缩。
国内大米价格较长时间处于低位,这导致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各类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将通过粮食之间的比价效应传导给稻米市场,从而对其形成较大的上涨牵引力。”毛长青分析道。
内外价格差不宜扩大
面对国内通胀压力加大和外部食品、初级产品价格高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以增加供给成为中国对策的关键。
专家提出,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保护耕地、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农业贷款、增加对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直接补贴等措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国家不宜控制粮价上涨。因为继续扩大国内外价格差,可能会为明年粮价突发式的暴涨埋下隐患。”黄季焜表示。
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晓波告诉《财经》记者,控制价格可能使生产者形成涨价的预期,将粮食囤积起来,待价而沽。
毛长青认为,国内工业品价格上涨较快,而农产品价格因受管制上涨滞后。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并使农民转向工资更高的工业生产部门,这本身就是通胀上涨的原因之一。于是,这里形成了一个悖论:既不能让粮食价格暴涨,又不能不涨。“因此,国家政策的目标,可能是保持粮价在一个‘稳定的高位’。”
黄季焜认为,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进口,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采取短期和适当的进口补贴。
专业人士还提出,在保护耕地方面,应当尽量避免生物能源与农业生产争地的现象。
“发展生物能源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张晓波表示,在未确定发展生物能源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之前,不能盲目扩大规模,除非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能够通过改造荒地、沼泽地来完成。
近几年,除了中央多次颁布“一号文件”,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举措接二连三,且愈显急迫。
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强调,要发出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会议提出了包括直接补贴农业农民、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等在内的“十项重要举措”。
温家宝4月5日特别提及,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
信贷控制“有保有压”也向农村倾斜。中国银监会3月底向金融机构提出,压缩非农贷款投放,确保信贷支农。
不过,银监会主席刘明康4月3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必须争取在农村担保抵押、政策扶持和农业保险上实现重大突破。
“政府还应进一步扩大城镇低保人群的范围和提高低保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人口的食品价格补贴,缓解物价上涨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黄季焜说。
国际稻米市场的价格波澜层层逼来。4月初,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的优质大米,以曼谷离岸价计算最高涨至每吨730美元,年初至今暴涨了70%左右,价格创下34年来最高水平。国际大米均价则随之上涨了25%左右。
为缓解“粮荒”,大米进口国开始寻觅对策。作为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菲律宾已经下令严查囤积居奇行为,并紧急部署海外采购以做储备。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也对此表示担忧。他在4月2日警告说,世界上有33个国家可能因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高涨而面临社会动荡。世行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预测,今年国际大米价格可能再涨55%。
这些消息也刺激了中国百姓的神经,因为在此轮通货膨胀高涨中,较大一部分因素源自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攀升。
中国的“米袋子”是否安稳?
4月5日至6日,温家宝总理借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之机,向外界发出这样的信息:中国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1倍。
尽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米价较长时间处于低位的中国,现正面临这样的境况——既不能让粮食价格暴涨,又不能不涨。
米价上涨变飙升
事实上,国际大米的价格上升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最近一个月,随着全球主要稻米出口国相继宣布限制大米出口,粮价上涨演变成了飙升之势。
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这种上涨趋势将维持一段时间。也有专家提出,除了出口国限制大米出口、供给下降,投机资本对米价上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月28日,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印度宣布禁止大部分等级的大米出口。而第三大出口国越南宣布今年大米出口量从去年的450万吨调低到400万吨。此前,埃及和柬埔寨已宣布了大米出口禁令。
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显然是因为全球性通胀和各国日趋严重的物价形势。中期嘉合期货经纪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何泳涛告诉《财经》记者,此次主要出口国限制出口,主要是考虑到避免国内产生“粮荒”。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武智成告诉《财经》记者,与当前高涨的物价相对照,越南2007年人均收入835美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低于14美元和农村人均月收入低于12.5美元的贫困家庭为数不少,越南民生已遭受物价高涨威胁。
据越南统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越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07年上涨12.63%,远超预期指标,为十年来最大涨幅。进入2008年,CPI更是大幅飙升,3月CPI同比上涨19.39%。另外几个世界大米的主要出口国也面临同样的考验,泰国2月CPI涨幅达到5.4%,印度1月CPI也高涨5.5%。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除2004/2005年度,全球大米消费最近七年其余年份均超过产量。由于全球稻米产量增长不及人口增长速度,现在每年新增的粮食只能用来满足当期需求。2007年全球大米库存降至24年来低点,仅7100万吨。
粮农组织估计,如果本年度天气正常,全球大米产量预计增长1200万吨,且各国增产较为平衡。但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即便如此,只要亚洲主要出口国为保国内供应而限制出口,则全球大米贸易增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后市世界主要稻米进口国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仍将延续。
进口还是出口
在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乔冯布朗(Joachim von Braun)看来,由于大米主要出口国改变贸易政策,而大米产量短期内又无法快速扩大,因此此轮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应不会很快结束。但他同时指出,即使国际大米价格保持高位,也不会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中信证券分析师毛长青指出,由于国内稻米供给总体上较为充足,加之中国政府对稻米市场的调控能力较强(增加补贴鼓励生产、提高最低收购价托市、国储充足、流通体制较为灵活),因此,相比国际市场,中国国内稻米市场表现平静。中国稻米价格未来出现暴涨的动力基本不存在。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则认为,虽然世界大米主要出口国减少大米出口,但由于全球大米贸易量较之大豆、玉米等品种规模较小,因此在农产品系列中影响力相对有限。另外,中国大米基本可以保持自给自足,因此不必过度担忧,甚至在保证自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是否扩大稻米出口的问题。
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出口稻谷产品134.3万吨,同比增长7.2%;进口48.7万吨,同比下降33.2%;净出口85.6万吨,同比增长63.6%。在稻谷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大米的进出口占绝大部分。而今年1月出口为13.8万吨,同比增长49.8%;进口10.2万吨,同比增长22.6%;净出口3.5万吨,同比增长3.2倍。
摩根大通在4月2日发布的《中国数据展望》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食品进口依存度很低,去年全年大米进口量仅占总消费量的0.3%;并且,中国食品价格变化并非与世界轨迹完全吻合。
2006年-2007年间,国际食品价格上涨主要由粮食价格上涨引起,而中国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中国食品价格主要由肉禽类上涨推动,而国际肉禽类价格相对稳定。
毛长青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稻米市场的价格上涨压力不容小视。“原因之一是种粮成本普遍上涨,而国内长期较低的稻米价格难以长时间维持。”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赵金厚认为,虽然粮食价格近几年比较稳定,但能源涨价使农机动力和化肥等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令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压力很大。
从国际背景上看,因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数次降息,大量流动性涌向具有保值功能的商品市场;另一方面,乙醇燃料的使用令农产品和能源两个市场相互挂钩,彼此之间联动上涨。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焜认为,在食品上涨中,有30%的增长来源于能源价格提价,40%的增长来源于生物能源发展。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诸多石油下游制品价格亦随之高涨,特别是化肥的价格,将农产品和能源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联合证券分析师刘树坤则认为,目前国内化肥价格与国际价格倒挂。国家不得不在近两年对化肥价格进行管制,并限制出口。然而,长期来看,这阻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样不能维系。
“国内需求不断增长,而耕地、水等资源跟不上需求增长速度,未来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涨。”赵金厚表示,国家目前推动原粮价格上涨,以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控制成品粮价格,这使成品粮生产者利润空间被压缩。
国内大米价格较长时间处于低位,这导致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各类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将通过粮食之间的比价效应传导给稻米市场,从而对其形成较大的上涨牵引力。”毛长青分析道。
内外价格差不宜扩大
面对国内通胀压力加大和外部食品、初级产品价格高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以增加供给成为中国对策的关键。
专家提出,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保护耕地、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农业贷款、增加对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直接补贴等措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国家不宜控制粮价上涨。因为继续扩大国内外价格差,可能会为明年粮价突发式的暴涨埋下隐患。”黄季焜表示。
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晓波告诉《财经》记者,控制价格可能使生产者形成涨价的预期,将粮食囤积起来,待价而沽。
毛长青认为,国内工业品价格上涨较快,而农产品价格因受管制上涨滞后。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并使农民转向工资更高的工业生产部门,这本身就是通胀上涨的原因之一。于是,这里形成了一个悖论:既不能让粮食价格暴涨,又不能不涨。“因此,国家政策的目标,可能是保持粮价在一个‘稳定的高位’。”
黄季焜认为,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进口,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采取短期和适当的进口补贴。
专业人士还提出,在保护耕地方面,应当尽量避免生物能源与农业生产争地的现象。
“发展生物能源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张晓波表示,在未确定发展生物能源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之前,不能盲目扩大规模,除非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能够通过改造荒地、沼泽地来完成。
近几年,除了中央多次颁布“一号文件”,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举措接二连三,且愈显急迫。
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强调,要发出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会议提出了包括直接补贴农业农民、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等在内的“十项重要举措”。
温家宝4月5日特别提及,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
信贷控制“有保有压”也向农村倾斜。中国银监会3月底向金融机构提出,压缩非农贷款投放,确保信贷支农。
不过,银监会主席刘明康4月3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必须争取在农村担保抵押、政策扶持和农业保险上实现重大突破。
“政府还应进一步扩大城镇低保人群的范围和提高低保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人口的食品价格补贴,缓解物价上涨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黄季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