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如何做到记叙文中形象的丰满呢?同学们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法:
一、多角度描写
我们运用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刻画。请看下面一段_文字: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段文字综合描写肖像、神态、动作、物象,可谓以一当十,祥林嫂的悲剧形象跃然纸上,又直逼你的灵魂拷问你,抽打你。四十上下,而且仅仅五年光阴,头发从花白到全白,不能不叫人思考她生活的艰难;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不仅让人感受到她食不果腹,而且让人感受到她居无定所,无人收留,足见人情之冷漠,社会之残酷;消尽了悲哀的神色,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则表明无法承载的苦难已经不仅摧毁了一个人的肉体,而且摧垮了一个人的精神,让祥林嫂变得麻木而迟钝;破碗且空,就是对这个没有人性的社会的无言的控诉;竹竿长且破,则是一层更深的隐喻:再长,连接不了生活的希望;下端开裂,说明她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了千家万户,仍然是一无所获,而且除此竹竿,别无长物啊。
假设仅仅是写外貌,或神态,或动作,祥林嫂的形象还会丰满起来吗?
二、对比显心思
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主人公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只有把这些不同的表现写出来,人物的形象才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单瘦的,而是丰满的。
要写出人物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最佳的方法是对比。《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细密心思的刻画在很多地方都是通过对比的技巧来完成的。比如写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前后印象,就可以说是精彩绝伦之笔。请看: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林黛玉不想见宝玉是假,想见是真,只是怕见了失望,才有倒不见之想,只是女孩子的矜持,才有不见之说,只是刚进贾府,又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禁锢,才有内心的矛盾涟漪。等见到了宝玉,林黛玉则是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在哪里见过呢,从曹雪芹的安排来看,在木石前盟时候见过,但这里这样写绝不是仅仅为了照应前文的木石前盟,而是为了表现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一见钟情。但是以林黛玉的矜持,即使可以让她大吃一惊而失态,也绝不会让她将内心的想法形诸口头。这一处对比,让林黛玉听说到的贾宝玉形象和实际见到的贾宝玉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林黛玉初会贾宝玉对他产生的好感,表现了林黛玉心思的细密。
作者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也采用了对比手法,同样突出了她心思的细密。请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这段文字明写外貌,实写心思,若非心思细密,眉何来似蹙非蹙,目何来似喜非喜,愁病又何生,泪花又何抛,闲静时候可以娇花照水,行动处何必弱柳扶风?
三、抑扬写真实
有的人看起来猥琐,但内心高尚;有的人看起来怯懦,但行动起来勇敢;有的人此时看起来平平常常,彼时看起来却不同于常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因种种原因伪装出来的,一面是我们的人性本真。如何写出真实的“我们”呢?如何突出真实的“我们”呢?不妨采用抑扬法。请看2009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家里虽然穷困,但一家人却很温馨。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的回来。我多么想有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玩,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得到满足。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悄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慢慢地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
“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这段文字先抑后扬,先写父母不懂子女之心,再写父母关爱之情,父母的形象就一下子丰满了起来:他们是那么辛劳,他们是那么淳朴,他们爱子女的方式是那么简单,而那种爱又是那么深沉。
四、衬托画灵魂
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外物的接触表现出来。如果采用以人衬人、以物(景)衬人,则人物形象丰满无遗。我们看看《边城》是怎样刻画那个心清如水的翠翠吧。
以景衬人,揭示翠翠隐秘的内心。赛龙舟时如雷鸣般的鼓声,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衬托出翠翠内心的寂寞,对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向往和对朦朦胧胧的爱情,的憧憬。落日薄雾衬托出翠翠的孤独无依。翠翠对于爱情的追求不是大声喧哗,不是暴风骤雨的行动,而是一种似无实有的内心涌动,就像边城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那么清纯可人,而这正是通过以景衬人来完成的。
以物衬人,表现翠翠的天真烂漫。翠翠刚过豆蔻年华,童心未泯,蚱蜢、蜈蚣是其玩伴,家养黄狗是其“忠臣”,作者用蚱蜢、蜈蚣衬托翠翠心地的单纯天真,还用黄狗来衬托她的文静温柔,一句“你这时候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引起了翠翠的内心悸动,但没有反击的言行,而黄狗“身先士卒”以吠声予以反击,就是佐证。当翠翠误会二老,黄狗又“伸张正义”,汪汪地直叫,翠翠却说“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又显示翠翠的涵养有度。
一、多角度描写
我们运用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刻画。请看下面一段_文字: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段文字综合描写肖像、神态、动作、物象,可谓以一当十,祥林嫂的悲剧形象跃然纸上,又直逼你的灵魂拷问你,抽打你。四十上下,而且仅仅五年光阴,头发从花白到全白,不能不叫人思考她生活的艰难;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不仅让人感受到她食不果腹,而且让人感受到她居无定所,无人收留,足见人情之冷漠,社会之残酷;消尽了悲哀的神色,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则表明无法承载的苦难已经不仅摧毁了一个人的肉体,而且摧垮了一个人的精神,让祥林嫂变得麻木而迟钝;破碗且空,就是对这个没有人性的社会的无言的控诉;竹竿长且破,则是一层更深的隐喻:再长,连接不了生活的希望;下端开裂,说明她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了千家万户,仍然是一无所获,而且除此竹竿,别无长物啊。
假设仅仅是写外貌,或神态,或动作,祥林嫂的形象还会丰满起来吗?
二、对比显心思
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主人公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只有把这些不同的表现写出来,人物的形象才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单瘦的,而是丰满的。
要写出人物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最佳的方法是对比。《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细密心思的刻画在很多地方都是通过对比的技巧来完成的。比如写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前后印象,就可以说是精彩绝伦之笔。请看: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林黛玉不想见宝玉是假,想见是真,只是怕见了失望,才有倒不见之想,只是女孩子的矜持,才有不见之说,只是刚进贾府,又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禁锢,才有内心的矛盾涟漪。等见到了宝玉,林黛玉则是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在哪里见过呢,从曹雪芹的安排来看,在木石前盟时候见过,但这里这样写绝不是仅仅为了照应前文的木石前盟,而是为了表现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一见钟情。但是以林黛玉的矜持,即使可以让她大吃一惊而失态,也绝不会让她将内心的想法形诸口头。这一处对比,让林黛玉听说到的贾宝玉形象和实际见到的贾宝玉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林黛玉初会贾宝玉对他产生的好感,表现了林黛玉心思的细密。
作者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也采用了对比手法,同样突出了她心思的细密。请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这段文字明写外貌,实写心思,若非心思细密,眉何来似蹙非蹙,目何来似喜非喜,愁病又何生,泪花又何抛,闲静时候可以娇花照水,行动处何必弱柳扶风?
三、抑扬写真实
有的人看起来猥琐,但内心高尚;有的人看起来怯懦,但行动起来勇敢;有的人此时看起来平平常常,彼时看起来却不同于常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因种种原因伪装出来的,一面是我们的人性本真。如何写出真实的“我们”呢?如何突出真实的“我们”呢?不妨采用抑扬法。请看2009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家里虽然穷困,但一家人却很温馨。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的回来。我多么想有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玩,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得到满足。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悄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慢慢地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
“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这段文字先抑后扬,先写父母不懂子女之心,再写父母关爱之情,父母的形象就一下子丰满了起来:他们是那么辛劳,他们是那么淳朴,他们爱子女的方式是那么简单,而那种爱又是那么深沉。
四、衬托画灵魂
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外物的接触表现出来。如果采用以人衬人、以物(景)衬人,则人物形象丰满无遗。我们看看《边城》是怎样刻画那个心清如水的翠翠吧。
以景衬人,揭示翠翠隐秘的内心。赛龙舟时如雷鸣般的鼓声,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衬托出翠翠内心的寂寞,对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向往和对朦朦胧胧的爱情,的憧憬。落日薄雾衬托出翠翠的孤独无依。翠翠对于爱情的追求不是大声喧哗,不是暴风骤雨的行动,而是一种似无实有的内心涌动,就像边城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那么清纯可人,而这正是通过以景衬人来完成的。
以物衬人,表现翠翠的天真烂漫。翠翠刚过豆蔻年华,童心未泯,蚱蜢、蜈蚣是其玩伴,家养黄狗是其“忠臣”,作者用蚱蜢、蜈蚣衬托翠翠心地的单纯天真,还用黄狗来衬托她的文静温柔,一句“你这时候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引起了翠翠的内心悸动,但没有反击的言行,而黄狗“身先士卒”以吠声予以反击,就是佐证。当翠翠误会二老,黄狗又“伸张正义”,汪汪地直叫,翠翠却说“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又显示翠翠的涵养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