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自内心地“要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实现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一般四人一个小组,定好小组长,明确共同的任务和个人承担的职责,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小组中同学轮流发言,与其他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提高小组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交往沟通,互相竞争,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学习这个前提,遇到难题时,首先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适应社会。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定理、法则的发现,例题的学习和拓展,问题中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等。
四、互动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1.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2.围绕目标互动。以旧知识导出新知识,或在情境中导出新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看课本,尝试练习,质疑释疑,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等环节,真正掌握书本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3.加强情感教育、人文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不应该居高临下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课堂气氛,设计优质的教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验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钻研、利用、挖掘、补充教材,优化教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培养出更多勇于开拓创新的国际型新人才。
(责编 雷 艳)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自内心地“要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实现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一般四人一个小组,定好小组长,明确共同的任务和个人承担的职责,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小组中同学轮流发言,与其他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提高小组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交往沟通,互相竞争,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学习这个前提,遇到难题时,首先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适应社会。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定理、法则的发现,例题的学习和拓展,问题中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等。
四、互动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1.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2.围绕目标互动。以旧知识导出新知识,或在情境中导出新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看课本,尝试练习,质疑释疑,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等环节,真正掌握书本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3.加强情感教育、人文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不应该居高临下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课堂气氛,设计优质的教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验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钻研、利用、挖掘、补充教材,优化教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培养出更多勇于开拓创新的国际型新人才。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