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助扶贫高校学生是人才质量提升工程中重要一环,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职业院校扶贫资助中普遍存在贫困生数量较多,认定不够精准、资助力度有限、资助方式较单一等问题。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资助普遍现状及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角色定位,探讨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落实精准资助政策,充分发挥资助扶贫教育引导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辅导员;精准资助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在乡镇的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高等院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操作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所以职业院校以培养直面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人才为使命。但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高校来说,第一,政府资助政策没有任何倾斜,而来自乡镇贫困生人数远超本科,配套资金不足;第二,从发展历史着眼,处在扩大建校规模发展期,分配投入资助专项经费有限;最后,校友发展时间较短,导致社会助学金占比较少。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高职生来自贫困偏远山区较多,学费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由于高职院校就业前景理想,往往贫困家庭希望学生通过技能学习改变家庭现状。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办学目的落实、社会和谐发展。在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之下,高職院校资助工作应顺应完成“量”到“质”的转变,实现“精准资助”。
一、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
虽然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久发展体系成熟的民生工程,但是因为高职院贫困生比重大、学生自助能力有限等条件限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谈谈高职院校在精准资助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贫困生人数基数大,全面精准认定困难
为了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班级贫困生比例达30%左右,贫困生认定工作量大。首先,存在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证明材料随意、评定期间隐瞒真实家庭情况等现象;第二,存在生源地审核标准难统一,量化比较困难。由于贫困生认定流程为学生自主申请,提供《家庭贫困生情况调查表》及补充证明材料,生源地民政部门盖章审核后,学校进行民主评议。而各地审核标准不统一,区域性贫困条件也不对等,以海南生源为例,一般为多子女家庭,易受台风水灾影响,普遍符合特殊贫困等级认定指标;第三,目前大多数学校评定方式,为校、院(系)、班级三级认定。辅导员组织班级内部成立评定小组,由小组成员对贫困生基本情况调查后,讨论确定评定人选及资助等级。由于调查时间较短,量化指标较少,而且难以避免有情感因素。很难保证评定过程准确,往往要通过多论讨论。
(二)资助扶贫力度有限,途径较单一
通过调查,多数高职院校资助扶贫方式主要有国家奖助学金、校级奖学金、等现金资助为主,虽然基本涵盖了绝大部分贫困生,但是学生一年学杂费开销基本高达2万元以上,而国家助学金的补助只能解决学费部分困难,学杂生活费便更难以解决。[3]在资助方式途径上比较单一,多以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奖助学金直接扶助为主。
(三)扶贫与教育引导有脱节现象
贫困生除了家庭经济现实条件不足外,其心理现象更应加以关注。每个家庭贫困的原因都各不相同,留守、至亲离世、自然灾害、家人突发重大疾病等,由此家庭环境下成长的贫困学生其心理品质也各不相同,如有些同学家穷志坚;有些消极应对。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心灵安抚相对薄弱,比较侧重经济扶持。因为资助与教育的脱节,难以帮助学生从根源上实现“脱贫”。
二、精准资助扶贫的内涵及推广意义
精准资助是在十八大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精准化扶贫”在教育领域细化落实的体现。精准资助应包括:资助政策实施体系完善、资助学生困难认定等级及贫困原因准确、资助扶贫措施得当、资助落实全面动态跟踪。因此,精准资助是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重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辅导员工作视角下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把好源头关、识别准确、信息全面
辅导员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所以也是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中坚力量,发挥着解读、实施、监督政策的作用。所以资助是否精准的前提,辅导员是关键人物。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首要责任人,在精准识别认定贫困生工作中,切记不能主观臆断,多角度全方面了解学生家庭信息,量化指标。因对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实地调查开展难度大,转而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利用新生入校报道,有意识做好细致观察记录工作。第二,发挥班级评定小组成员重要作用,制定贫困认定量化指标(如:电子产品使用、生活消费等具体衡量标准),保证评定小组每个成员读懂读透,注意调查走访方式,保护贫困生自尊心与尊重隐私性。反复识别、综合评判。此外,辅导员要查漏补缺、监督评定过程,针对因自身性格心理因素,未能申报学生,主动关心、谈心谈话。对已经认定为家庭贫困生要动态跟进,全面完善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包括生活、学习及心理情绪状态,价值观是否出现偏差,家庭经济情况的动态更新。
(二)精准个性化实施资助政策
随着从入学到毕业完善资助体系的建立,辅导员要精准了解国家院校政策及资助工作开展的每一个步骤,才能精准实施差异性帮扶计划,改变资助途径单一模式,促进受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始终坚持以贫困生需求为导向,例如:针对高职院校资助力度有限,应大力宣传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之际,结合学校就业方向导向,鼓励符合条件学生积极申请求职创业补贴等多方面缓解经济压力;通过实习招聘推荐等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总之,精准资助即在实施资助扶贫过程中方法得当,个性化帮扶。
(三)帮扶资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精准资助的目的最大程度发挥资助效果,有效促进社会公平。高校精准资助目标育人成长,离开这个最终目的,一切都是白谈。辅导员在实施资助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育人,体现资助育心育德结合。一是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念,对因贫困产生心理偏差的同学及时疏导;二是将贫困资助工作与自强自立、诚信教育相结合,发挥榜样作用,多开展优秀资助生经验分享会,以学生真实案例发挥带动作用;三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三下乡等支教活动,让受助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达到资贫助贫。
四、结语
精准资助是国家大力推行的民生政策,而辅导员作为该工作中重要一环,应读懂读透政策,结合工作特点,为精准资助工作开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
[2]黄泽良.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和探索[J].网络出版,2016.
[3]李超.浅析辅导员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J].山西青年,2016.
关键词:职业院校;辅导员;精准资助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在乡镇的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高等院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操作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所以职业院校以培养直面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人才为使命。但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高校来说,第一,政府资助政策没有任何倾斜,而来自乡镇贫困生人数远超本科,配套资金不足;第二,从发展历史着眼,处在扩大建校规模发展期,分配投入资助专项经费有限;最后,校友发展时间较短,导致社会助学金占比较少。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高职生来自贫困偏远山区较多,学费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由于高职院校就业前景理想,往往贫困家庭希望学生通过技能学习改变家庭现状。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助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办学目的落实、社会和谐发展。在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之下,高職院校资助工作应顺应完成“量”到“质”的转变,实现“精准资助”。
一、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
虽然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久发展体系成熟的民生工程,但是因为高职院贫困生比重大、学生自助能力有限等条件限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谈谈高职院校在精准资助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贫困生人数基数大,全面精准认定困难
为了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班级贫困生比例达30%左右,贫困生认定工作量大。首先,存在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证明材料随意、评定期间隐瞒真实家庭情况等现象;第二,存在生源地审核标准难统一,量化比较困难。由于贫困生认定流程为学生自主申请,提供《家庭贫困生情况调查表》及补充证明材料,生源地民政部门盖章审核后,学校进行民主评议。而各地审核标准不统一,区域性贫困条件也不对等,以海南生源为例,一般为多子女家庭,易受台风水灾影响,普遍符合特殊贫困等级认定指标;第三,目前大多数学校评定方式,为校、院(系)、班级三级认定。辅导员组织班级内部成立评定小组,由小组成员对贫困生基本情况调查后,讨论确定评定人选及资助等级。由于调查时间较短,量化指标较少,而且难以避免有情感因素。很难保证评定过程准确,往往要通过多论讨论。
(二)资助扶贫力度有限,途径较单一
通过调查,多数高职院校资助扶贫方式主要有国家奖助学金、校级奖学金、等现金资助为主,虽然基本涵盖了绝大部分贫困生,但是学生一年学杂费开销基本高达2万元以上,而国家助学金的补助只能解决学费部分困难,学杂生活费便更难以解决。[3]在资助方式途径上比较单一,多以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奖助学金直接扶助为主。
(三)扶贫与教育引导有脱节现象
贫困生除了家庭经济现实条件不足外,其心理现象更应加以关注。每个家庭贫困的原因都各不相同,留守、至亲离世、自然灾害、家人突发重大疾病等,由此家庭环境下成长的贫困学生其心理品质也各不相同,如有些同学家穷志坚;有些消极应对。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心灵安抚相对薄弱,比较侧重经济扶持。因为资助与教育的脱节,难以帮助学生从根源上实现“脱贫”。
二、精准资助扶贫的内涵及推广意义
精准资助是在十八大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精准化扶贫”在教育领域细化落实的体现。精准资助应包括:资助政策实施体系完善、资助学生困难认定等级及贫困原因准确、资助扶贫措施得当、资助落实全面动态跟踪。因此,精准资助是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重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辅导员工作视角下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把好源头关、识别准确、信息全面
辅导员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所以也是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中坚力量,发挥着解读、实施、监督政策的作用。所以资助是否精准的前提,辅导员是关键人物。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首要责任人,在精准识别认定贫困生工作中,切记不能主观臆断,多角度全方面了解学生家庭信息,量化指标。因对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实地调查开展难度大,转而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利用新生入校报道,有意识做好细致观察记录工作。第二,发挥班级评定小组成员重要作用,制定贫困认定量化指标(如:电子产品使用、生活消费等具体衡量标准),保证评定小组每个成员读懂读透,注意调查走访方式,保护贫困生自尊心与尊重隐私性。反复识别、综合评判。此外,辅导员要查漏补缺、监督评定过程,针对因自身性格心理因素,未能申报学生,主动关心、谈心谈话。对已经认定为家庭贫困生要动态跟进,全面完善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包括生活、学习及心理情绪状态,价值观是否出现偏差,家庭经济情况的动态更新。
(二)精准个性化实施资助政策
随着从入学到毕业完善资助体系的建立,辅导员要精准了解国家院校政策及资助工作开展的每一个步骤,才能精准实施差异性帮扶计划,改变资助途径单一模式,促进受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始终坚持以贫困生需求为导向,例如:针对高职院校资助力度有限,应大力宣传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之际,结合学校就业方向导向,鼓励符合条件学生积极申请求职创业补贴等多方面缓解经济压力;通过实习招聘推荐等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总之,精准资助即在实施资助扶贫过程中方法得当,个性化帮扶。
(三)帮扶资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精准资助的目的最大程度发挥资助效果,有效促进社会公平。高校精准资助目标育人成长,离开这个最终目的,一切都是白谈。辅导员在实施资助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育人,体现资助育心育德结合。一是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念,对因贫困产生心理偏差的同学及时疏导;二是将贫困资助工作与自强自立、诚信教育相结合,发挥榜样作用,多开展优秀资助生经验分享会,以学生真实案例发挥带动作用;三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三下乡等支教活动,让受助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达到资贫助贫。
四、结语
精准资助是国家大力推行的民生政策,而辅导员作为该工作中重要一环,应读懂读透政策,结合工作特点,为精准资助工作开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
[2]黄泽良.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和探索[J].网络出版,2016.
[3]李超.浅析辅导员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J].山西青年,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