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社会课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习惯作了论述。
【关键词】 历史;学习习惯; 知识点;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20-01
初中历史是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在“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就是在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结合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的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和鞏固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了一种自主探究的品质以及影响一生的自学能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寒暑假前,他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的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提出学习社会学科的预习要求:
1.1 重视预习,每节新课都要求预习。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1.2 明确预习的要求,预习不是简单的浏览书本,应该要求学生带着目的、问题,找到答案,找出新的疑点,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1.3 掌握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学会圈点批注、摘抄、做卡片、编写阅读提纲或阅读提要。例如,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把历史上名人的典故做成卡片,则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 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
历史和社会社会学科普遍不被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学科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只有认真听课,方能心领神会,教学互动,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境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老师、家长认为,社会课上课听的懂或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下课也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不但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而且增加了下课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
2.1 帮助学生克服分心。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其结果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听课学会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象一架“电子跟踪器”,一刻也不离开老师的讲话或板书,尽量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2 积极思考,敢于提问。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新课程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由教师唱独角戏,更要重视师生互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2.3 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使学生明确做课堂笔记并非指把老师所讲的、所写的一字不漏地记下,而是要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3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在复习是要注意:
3.1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养成当天课程当天复习的习惯。在复习时让学生先尽量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当一时不能全部想起来也没有关系,这正是发现了自己的薄落环节。整个复习过程都要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回忆后再去看书,记住了的知识会被再次强化,想不起来的知识,会成为看书的重点。
3.2 重视阶段复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复习可以解决各部分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历史事件、概念、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社会开卷考试强调学生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复习中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在联系中提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认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比较复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学了“五四运动”后,就要求学生复习“辛亥革命”,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这样既可以掌握两个运动的异同,并且对性质、革命范畴、领导阶级,群众基础等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深层次上理解弄懂,更能深层次的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 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社会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历史;学习习惯; 知识点;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20-01
初中历史是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在“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就是在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结合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的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和鞏固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了一种自主探究的品质以及影响一生的自学能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寒暑假前,他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的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提出学习社会学科的预习要求:
1.1 重视预习,每节新课都要求预习。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1.2 明确预习的要求,预习不是简单的浏览书本,应该要求学生带着目的、问题,找到答案,找出新的疑点,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1.3 掌握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学会圈点批注、摘抄、做卡片、编写阅读提纲或阅读提要。例如,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把历史上名人的典故做成卡片,则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 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
历史和社会社会学科普遍不被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学科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只有认真听课,方能心领神会,教学互动,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境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老师、家长认为,社会课上课听的懂或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下课也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不但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而且增加了下课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
2.1 帮助学生克服分心。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其结果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听课学会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象一架“电子跟踪器”,一刻也不离开老师的讲话或板书,尽量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2 积极思考,敢于提问。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新课程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由教师唱独角戏,更要重视师生互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2.3 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使学生明确做课堂笔记并非指把老师所讲的、所写的一字不漏地记下,而是要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3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在复习是要注意:
3.1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养成当天课程当天复习的习惯。在复习时让学生先尽量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当一时不能全部想起来也没有关系,这正是发现了自己的薄落环节。整个复习过程都要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回忆后再去看书,记住了的知识会被再次强化,想不起来的知识,会成为看书的重点。
3.2 重视阶段复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复习可以解决各部分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历史事件、概念、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社会开卷考试强调学生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复习中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在联系中提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认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比较复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学了“五四运动”后,就要求学生复习“辛亥革命”,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这样既可以掌握两个运动的异同,并且对性质、革命范畴、领导阶级,群众基础等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深层次上理解弄懂,更能深层次的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 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社会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