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改革如缕缕春风,迅速吹遍了校园。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失当;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采取新思路:1、始终以学生为主体;2、发掘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3、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关键词】 语文;改革;新思路
新课程改革如缕缕春风,迅速吹遍了校园。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广大同仁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从主观上做出很大的努力,教学方法有了很大进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的空泛,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富有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却常常显得苍白、干瘪、平庸、做作。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成为背书的机器,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教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编者目的应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但将初中人选的部分文章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2、教学方法失当
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灌输式、注入式的束缚下,学生只会做知识的奴隶,重复课本写的、复述老师讲的,缺乏独立思考,智力潜能受到很大的压抑。而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
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搞应试教育。教师不敢教课本以外的内容,不敢鼓励学生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学生大面积的出现“唯书唯师”论,不敢质疑,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与语文教育本身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設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一个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提出两、三个中心问题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充分酝酿中,再经过老师的启发、点拨,较为完满地解答问题。课后留设空白,可以是与课文相关而展开的疑问,也可以是课堂上未讲授的相关内容。这样做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活泼,觉得新鲜。
2、发掘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人的根本性与涵养的总和。现如今使用的新教材中包涵有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与爱国主义思想的句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正是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把这些富有哲理性的内容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些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当中选取典型实例,穿插到文本分析中去,启迪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开拓其知识面逐渐培养他们自己体会文章主旨、发掘人文精神的能力。例如一开始可以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利用一些业余时间举办读书会,交流读后感堂上进行作文训练,写些小议论文或杂文,教师及时正确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激发自我的人文情怀在这些活动中达到认知真、善、美的目的帮助他们找到将来的行为指向。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起优秀的人格品行,成为一个由内而外具备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因此,人文精神决不能忽视,在课堂、校园及社会这些环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才能最终完成。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的竞争,而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
3、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1)注重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途径来提高学习效益。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意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图与方法后,能更自觉、主动地学习。
(2)要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各个环节的教学都要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提供充分的条件。
(3)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训练,把教学工作的某些环节下放给学生,是一种有价值的新措施。例如“自测”一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且使学与教两方面能迅速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与教师控制教学。
其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作为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并不等于事实上已成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开始的阶段,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往往起支配作用,此时的“学”,尤其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令学生运用才智,勤于练习”。
【关键词】 语文;改革;新思路
新课程改革如缕缕春风,迅速吹遍了校园。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广大同仁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从主观上做出很大的努力,教学方法有了很大进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的空泛,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富有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却常常显得苍白、干瘪、平庸、做作。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成为背书的机器,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教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编者目的应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但将初中人选的部分文章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2、教学方法失当
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灌输式、注入式的束缚下,学生只会做知识的奴隶,重复课本写的、复述老师讲的,缺乏独立思考,智力潜能受到很大的压抑。而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
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搞应试教育。教师不敢教课本以外的内容,不敢鼓励学生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学生大面积的出现“唯书唯师”论,不敢质疑,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与语文教育本身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設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一个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提出两、三个中心问题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充分酝酿中,再经过老师的启发、点拨,较为完满地解答问题。课后留设空白,可以是与课文相关而展开的疑问,也可以是课堂上未讲授的相关内容。这样做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活泼,觉得新鲜。
2、发掘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人的根本性与涵养的总和。现如今使用的新教材中包涵有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与爱国主义思想的句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正是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把这些富有哲理性的内容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些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当中选取典型实例,穿插到文本分析中去,启迪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开拓其知识面逐渐培养他们自己体会文章主旨、发掘人文精神的能力。例如一开始可以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利用一些业余时间举办读书会,交流读后感堂上进行作文训练,写些小议论文或杂文,教师及时正确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激发自我的人文情怀在这些活动中达到认知真、善、美的目的帮助他们找到将来的行为指向。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起优秀的人格品行,成为一个由内而外具备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因此,人文精神决不能忽视,在课堂、校园及社会这些环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才能最终完成。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的竞争,而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
3、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1)注重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途径来提高学习效益。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意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图与方法后,能更自觉、主动地学习。
(2)要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各个环节的教学都要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提供充分的条件。
(3)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训练,把教学工作的某些环节下放给学生,是一种有价值的新措施。例如“自测”一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且使学与教两方面能迅速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与教师控制教学。
其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作为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并不等于事实上已成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开始的阶段,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往往起支配作用,此时的“学”,尤其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令学生运用才智,勤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