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策略,加强对于物理教材的研究,通过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多方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中学生的思维宽度的教学目的。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有益的心得,现阐述如下,与同行共斟酌。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其职责就是孜孜不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至于“容器”“盛装”了多少知识,教育部门只是单纯地通过分数来进行“验证”,从而培养了不少“中国特色”的“高分低能”儿。因此,旧有的教学模式不仅桎梏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约束了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物理学习的主人翁,而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比如,在学习《压强》这一章节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那么,势必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无聊。如果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克服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不足,注重从中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既能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强烈兴趣。如,在讲授《压强》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件与“压强”有关的真实故事,诱导学生思考:“放寒假时,老师曾和朋友们一起去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旅游,走在冰河边的时候,有一个胆大的朋友往河中间走,竟踩到刚结成薄冰的冰窟窿,他身体急速地往冰窟窿里下沉,正当朋友们发出惊呼却又来不及跑过去拉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把上身往前一趴,身体停止了下沉,从而做到了在危急情况下成功自救……同学们,他是利用什么物理原理救了自己?”教师以真实而生动的故事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然后,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列举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情况需要减少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正确的答案。教师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正确定位自身的新角色,使自己成为同学们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还通过巧设疑问,利用不设“框架”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中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倡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章节时,可以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作出大胆的想象,然后,教师再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同学们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师演示:将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依次放入水中。(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木块浮在水面,铁块浸没在水中。
师问:这是为什么?
生答:因为铁块比木块重。(教师可以先不置可否,继续发问。)
师问:有同学坐过轮船吗?那钢筋铁骨的庞然大物为什么可以航行在海面之上呢?
生答:因为轮船的体积大。(教师可作出赞许的表示,但暂时不作深入讲解。)
师演示:在天平两头分别放木块和小铁块,直至天平平衡。(问:它们重量相同么?)
生答:是的。
师演示:将重量相同的木块和小铁块依次放入水中。(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木块浮在水面,铁块浸没在水中。
师问:同学们对于上述实验现象,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答:
1.当木块与铁块体积相同时,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铁块浸没在水中?
2.当木块与铁块重量相同时,为什么木块仍然浮在水面,铁块还是浸没在水中?
3.铁块在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像海中的轮船一样浮在水面上?
4.难道木块永远是应该浮在水面上的吗?木块在什么情况才能沉到水底呢……
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述实验现象是不是都与物体的沉浮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影响物体沉浮条件的因素……
教师在讲授《物体的沉浮条件》时,通过直观的演示和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力求探索真相的强烈欲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协作,学习和掌握了物理知识,切实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同学们以丰富的想象对于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的探究和思考,促进了学生多向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重新定位师生角色,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在创设愉快教学情境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圆满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其职责就是孜孜不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至于“容器”“盛装”了多少知识,教育部门只是单纯地通过分数来进行“验证”,从而培养了不少“中国特色”的“高分低能”儿。因此,旧有的教学模式不仅桎梏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约束了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物理学习的主人翁,而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比如,在学习《压强》这一章节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那么,势必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无聊。如果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克服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不足,注重从中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既能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强烈兴趣。如,在讲授《压强》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件与“压强”有关的真实故事,诱导学生思考:“放寒假时,老师曾和朋友们一起去冰天雪地的哈尔滨旅游,走在冰河边的时候,有一个胆大的朋友往河中间走,竟踩到刚结成薄冰的冰窟窿,他身体急速地往冰窟窿里下沉,正当朋友们发出惊呼却又来不及跑过去拉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把上身往前一趴,身体停止了下沉,从而做到了在危急情况下成功自救……同学们,他是利用什么物理原理救了自己?”教师以真实而生动的故事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然后,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列举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情况需要减少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正确的答案。教师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正确定位自身的新角色,使自己成为同学们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还通过巧设疑问,利用不设“框架”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中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倡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章节时,可以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作出大胆的想象,然后,教师再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同学们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师演示:将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依次放入水中。(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木块浮在水面,铁块浸没在水中。
师问:这是为什么?
生答:因为铁块比木块重。(教师可以先不置可否,继续发问。)
师问:有同学坐过轮船吗?那钢筋铁骨的庞然大物为什么可以航行在海面之上呢?
生答:因为轮船的体积大。(教师可作出赞许的表示,但暂时不作深入讲解。)
师演示:在天平两头分别放木块和小铁块,直至天平平衡。(问:它们重量相同么?)
生答:是的。
师演示:将重量相同的木块和小铁块依次放入水中。(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木块浮在水面,铁块浸没在水中。
师问:同学们对于上述实验现象,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答:
1.当木块与铁块体积相同时,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铁块浸没在水中?
2.当木块与铁块重量相同时,为什么木块仍然浮在水面,铁块还是浸没在水中?
3.铁块在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像海中的轮船一样浮在水面上?
4.难道木块永远是应该浮在水面上的吗?木块在什么情况才能沉到水底呢……
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述实验现象是不是都与物体的沉浮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影响物体沉浮条件的因素……
教师在讲授《物体的沉浮条件》时,通过直观的演示和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力求探索真相的强烈欲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协作,学习和掌握了物理知识,切实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同学们以丰富的想象对于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的探究和思考,促进了学生多向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指导,重新定位师生角色,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在创设愉快教学情境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圆满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