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问题,能帮助人们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可是,如今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趣味性、层次感,并且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问题,不仅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而且还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课堂教学问题,把握设置问题的原则,合理有效地设计问题,发挥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的设置,要具有趣味性
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生活中处处能够寻觅到物理的身影.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学科中的趣味因素,找到物理和生活的衔接点,然后将趣味因素与教学问题相整合.这样,物理教学问题才能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能得到激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奇妙的物理现象”时,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接触物理的起点,讲好这部分内容能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我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高低蜡烛,哪只先灭?水煮金鱼,鱼会死吗?水顶乒乓球,乒乓球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是具有趣味性的,使学生对水煮金鱼这个问题有浓厚兴趣.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认为鱼应该不会死,也有的学生认为鱼会死.这个问题,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考的激情,充满浓厚的探究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我演示这个实验,最后得到的结果是金鱼安然无恙.学生对这个实验结果表示很惊奇,即使是一开始认为鱼不会死的学生亲眼见到这个实验结果后也表示很惊讶.在这个课例中,我利用有趣的问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
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给学生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让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这样设置问题,能降低问题的难度,帮助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也能让一些物理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滑动摩擦力”时,我先让学生思考“什么叫作滑动摩擦力”,让他们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这个概念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让他们思考“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有学生提出接触面必须是粗糙的,才能产生摩擦力;也有学生认为两个物体必须贴一块,并且中间有力的存在;还有学生表示两个物体之间要相对滑动,才能产生摩擦力.学生的阐述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是通过思考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得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接下来,我设置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猜想,并通过实验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同时,引入了“控制变量法”研究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地探究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最后,我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对问题的设置有层次性,先让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问题也越来越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系统得到完善,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地体现出问题的价值.
三、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回答,并且问题有一定的引导性.教师其实可以换种思维,在问题的设置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也就会更高.例如,在某堂课上,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拿出以下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只木块、一只玻璃杯和装水的水槽.指出:“同学们,现有这样几种实验器材,你们能利用它们做哪些实验?”学生积极思考,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1)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木块或者玻璃杯,能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将木块压到水中,观察木块,能证明光的折射现象.(3)将木块放入水槽中,木块漂在水面,能证明浮力的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具有趣味性、层次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一、问题的设置,要具有趣味性
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生活中处处能够寻觅到物理的身影.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学科中的趣味因素,找到物理和生活的衔接点,然后将趣味因素与教学问题相整合.这样,物理教学问题才能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能得到激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奇妙的物理现象”时,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接触物理的起点,讲好这部分内容能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我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高低蜡烛,哪只先灭?水煮金鱼,鱼会死吗?水顶乒乓球,乒乓球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是具有趣味性的,使学生对水煮金鱼这个问题有浓厚兴趣.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认为鱼应该不会死,也有的学生认为鱼会死.这个问题,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考的激情,充满浓厚的探究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我演示这个实验,最后得到的结果是金鱼安然无恙.学生对这个实验结果表示很惊奇,即使是一开始认为鱼不会死的学生亲眼见到这个实验结果后也表示很惊讶.在这个课例中,我利用有趣的问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
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给学生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让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这样设置问题,能降低问题的难度,帮助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也能让一些物理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滑动摩擦力”时,我先让学生思考“什么叫作滑动摩擦力”,让他们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这个概念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让他们思考“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有学生提出接触面必须是粗糙的,才能产生摩擦力;也有学生认为两个物体必须贴一块,并且中间有力的存在;还有学生表示两个物体之间要相对滑动,才能产生摩擦力.学生的阐述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是通过思考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得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接下来,我设置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猜想,并通过实验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同时,引入了“控制变量法”研究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地探究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最后,我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对问题的设置有层次性,先让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问题也越来越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系统得到完善,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地体现出问题的价值.
三、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回答,并且问题有一定的引导性.教师其实可以换种思维,在问题的设置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也就会更高.例如,在某堂课上,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拿出以下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只木块、一只玻璃杯和装水的水槽.指出:“同学们,现有这样几种实验器材,你们能利用它们做哪些实验?”学生积极思考,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1)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木块或者玻璃杯,能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将木块压到水中,观察木块,能证明光的折射现象.(3)将木块放入水槽中,木块漂在水面,能证明浮力的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具有趣味性、层次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