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入手,寻求其发展特征,并总结城市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空间布局结构,提出多中心与紧凑式空间布局的关系,并结合辽宁东戴河新区发展的实例,简要介绍新区的空间结构发展策略,以期为类似的新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新区;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獻标识码: A
1、前言
对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大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人口过度密集,导致环境恶化、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环境的紧张,促使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扩展,因此,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大多数城市解决空间扩展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方式,而新区的功能、交通、产业、环境等方面的构成要素必须落实到空间发展布局上,才能实现新区对城市发展的“反磁力”作用。
然而,对于同一区域的城市而言,因其区域条件、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具有相似性,仅仅强调城市个体的竞争力容易演变为降低土地成本、容忍环境破坏等政策、制度方面的恶性竞争,从而造成大量的城市问题,阻碍区域的长远发展。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的加剧,在客观上推动着区域竞争的出现和加强,导致在世界范围内以区域为整体,对人才和资本的竞争,这就必然要求在各区域内部存在相当的协调,否则便无法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整体环境,创造区域品牌。因此,城市新区建设的背景就是要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协作,以及与区域竞争之间的协调,这是推动新区自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
2、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与特征
伴随着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城市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结果的演化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散以及从分散再到集中的过程。集中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内心聚合的倾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作用引力聚焦的过程。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表现为一种离心的运动趋势,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一种反映,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的必然体现,在集中——扩散——再集中这个过程中,是与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相辅相成的,每一次结构震荡都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化。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深入,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以及我国资源条件有限的现实环境下,城市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集约化的城市道路,城市空间也应采取紧凑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城市新区的空间结构更应该选择这样的模式。城市新区的紧凑式空间发展策略是建立在分散与集中的基础上,包含了必要的集中以及适当的分散,按照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要求,按有机秩序的原则组织和安排一切空间和非空间要素,形成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发展空间。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常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有一个主要的、大型的城市中心;城市由开敞空间或绿带将城市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自己的集中点;各集中点之间有快捷的交通联系。城市新区的紧凑式发展就是要以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城市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城市运转成本的降低,促进与社会融合、与自然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新区的紧凑式发展能够加强区域的经济集聚效应,也能够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可以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并且避免城市向乡村蔓延,从而促使区域的空间结构向健康状态发展。
3、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布局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日益普及化,城市多中心结构正日益成为众多区域和城市谋求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被许多规划学者所推崇。区域空间的多中心主要指不同规模相对独立的城镇或城市组团在区域的分布状态,通过综合交通的发展,使得中心职能在区域内地理空间上重新组合,即“集中式的分散”。多中心结构既是空间组织演化中各种经济、社会、生态等机制促成的结果,也是规划实践中人为组织而形成的状态,是融合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一种趋势。这种结构体系是针对大城市单中心集中所产生的弊端,将城市的带状、团状、块状的结构有机地划分为分散的次结构,以更广的区域范围来认识,这些次结构依然是城市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城市单元,这些单元可以以块状、带状或环状的形式组成多中心的城市地区,在空间划分上,就是把大城市地区划分为小城市,但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使用上,仍然要统一布局。
要实现区域的多中心结构,意味着将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柱项目建立在分散的节点上,这些节点要成为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成为经济独立的疏解中心。节点与节点之间有便捷的交通,且通过大面积的自然空间的分割,保持在各自空间上的相对独立。区域内包括新区在内的各城镇通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以协调的方式使多中心区域的能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加快区域多中心结构的调整,要通过建立优先城市化地区和城市发展极核,在多个层面上建构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其中,所谓“优先城市化地区”是指新区发展的主要集聚地;所谓“城市发展极核”是指汇集各种公共设施、可发挥中心辐射作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
新区的紧凑式布局是基于区域多中心发展的空间布局之上,新区空间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发发展轴线和时序相吻合,通过新区的紧凑布局,连接周围城镇之合力,带动区域实现多中心发展,从而避免形成仅由单一中心引发的恶性发展,推动区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不论是新区的紧凑式空间布局还是区域的多中心空间布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区的紧凑式和区域的多中心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新区就是区域多中心发展中的一个极核,新区的空间布局与中心城市之间应设置永久绿带,以避免新的城市与现状城市化地区连绵成一体,但新区应有意识地与现状城市化地区直接空间连贯,以保持地区城市化发展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形成整体化的区域空间格局,连同区域内的其他中心对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疏散提供空间支撑。
4、辽宁东戴河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辽宁东戴河新区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境内,地处辽冀两省的行政交界处,是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承接两大经济区双向辐射的先天优势。西端与河北省的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区相接壤,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西部的起点。新区成立于2008年2月,前身为绥中滨海经济区,多年来新区在国家政策和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建设“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为目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4.1区域对接
辽宁东戴河新区的整体发展必须要强化产业区、城市功能区和港口的联系和互动,强化彼此间的衔接;同时要对接北戴河、南戴河、绥中县乃至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通过产业及功能的互补协作,综合交通上的彼此对接,使东戴河新区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并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
4.2交通先行
首先,要进行码头、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缩短时间距离,强化区域的区位优势,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其次,组织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以支持并促进东戴河新区与周边地区频繁往来和经济社会联系。尤其是应加强东戴河新区片区之间、东戴河新区与秦皇岛、葫芦岛市之间的联系,在主要线路上组织中小运量型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区域的交通联系。
4.3生态保障
充分利用东戴河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强化环境保护与独特景观格局塑造,将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结合,实行生态化发展战略。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拓展城市职能,以中心城区产业升级为契机,优化城市结构,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生态、旅游为特色,重点发展具有区域影响的贸易、旅游、会展及信息服务等职能,不断提高东戴河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城市新区;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獻标识码: A
1、前言
对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大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人口过度密集,导致环境恶化、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环境的紧张,促使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扩展,因此,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大多数城市解决空间扩展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方式,而新区的功能、交通、产业、环境等方面的构成要素必须落实到空间发展布局上,才能实现新区对城市发展的“反磁力”作用。
然而,对于同一区域的城市而言,因其区域条件、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具有相似性,仅仅强调城市个体的竞争力容易演变为降低土地成本、容忍环境破坏等政策、制度方面的恶性竞争,从而造成大量的城市问题,阻碍区域的长远发展。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的加剧,在客观上推动着区域竞争的出现和加强,导致在世界范围内以区域为整体,对人才和资本的竞争,这就必然要求在各区域内部存在相当的协调,否则便无法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整体环境,创造区域品牌。因此,城市新区建设的背景就是要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协作,以及与区域竞争之间的协调,这是推动新区自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
2、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与特征
伴随着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城市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结果的演化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散以及从分散再到集中的过程。集中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内心聚合的倾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作用引力聚焦的过程。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表现为一种离心的运动趋势,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一种反映,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的必然体现,在集中——扩散——再集中这个过程中,是与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阶段相辅相成的,每一次结构震荡都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化。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深入,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以及我国资源条件有限的现实环境下,城市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集约化的城市道路,城市空间也应采取紧凑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城市新区的空间结构更应该选择这样的模式。城市新区的紧凑式空间发展策略是建立在分散与集中的基础上,包含了必要的集中以及适当的分散,按照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要求,按有机秩序的原则组织和安排一切空间和非空间要素,形成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发展空间。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通常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有一个主要的、大型的城市中心;城市由开敞空间或绿带将城市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自己的集中点;各集中点之间有快捷的交通联系。城市新区的紧凑式发展就是要以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城市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城市运转成本的降低,促进与社会融合、与自然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新区的紧凑式发展能够加强区域的经济集聚效应,也能够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可以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并且避免城市向乡村蔓延,从而促使区域的空间结构向健康状态发展。
3、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与布局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日益普及化,城市多中心结构正日益成为众多区域和城市谋求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被许多规划学者所推崇。区域空间的多中心主要指不同规模相对独立的城镇或城市组团在区域的分布状态,通过综合交通的发展,使得中心职能在区域内地理空间上重新组合,即“集中式的分散”。多中心结构既是空间组织演化中各种经济、社会、生态等机制促成的结果,也是规划实践中人为组织而形成的状态,是融合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一种趋势。这种结构体系是针对大城市单中心集中所产生的弊端,将城市的带状、团状、块状的结构有机地划分为分散的次结构,以更广的区域范围来认识,这些次结构依然是城市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城市单元,这些单元可以以块状、带状或环状的形式组成多中心的城市地区,在空间划分上,就是把大城市地区划分为小城市,但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使用上,仍然要统一布局。
要实现区域的多中心结构,意味着将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柱项目建立在分散的节点上,这些节点要成为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成为经济独立的疏解中心。节点与节点之间有便捷的交通,且通过大面积的自然空间的分割,保持在各自空间上的相对独立。区域内包括新区在内的各城镇通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以协调的方式使多中心区域的能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加快区域多中心结构的调整,要通过建立优先城市化地区和城市发展极核,在多个层面上建构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其中,所谓“优先城市化地区”是指新区发展的主要集聚地;所谓“城市发展极核”是指汇集各种公共设施、可发挥中心辐射作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
新区的紧凑式布局是基于区域多中心发展的空间布局之上,新区空间发展方向应与区域发发展轴线和时序相吻合,通过新区的紧凑布局,连接周围城镇之合力,带动区域实现多中心发展,从而避免形成仅由单一中心引发的恶性发展,推动区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不论是新区的紧凑式空间布局还是区域的多中心空间布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区的紧凑式和区域的多中心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新区就是区域多中心发展中的一个极核,新区的空间布局与中心城市之间应设置永久绿带,以避免新的城市与现状城市化地区连绵成一体,但新区应有意识地与现状城市化地区直接空间连贯,以保持地区城市化发展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形成整体化的区域空间格局,连同区域内的其他中心对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疏散提供空间支撑。
4、辽宁东戴河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辽宁东戴河新区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境内,地处辽冀两省的行政交界处,是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承接两大经济区双向辐射的先天优势。西端与河北省的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区相接壤,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西部的起点。新区成立于2008年2月,前身为绥中滨海经济区,多年来新区在国家政策和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建设“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为目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4.1区域对接
辽宁东戴河新区的整体发展必须要强化产业区、城市功能区和港口的联系和互动,强化彼此间的衔接;同时要对接北戴河、南戴河、绥中县乃至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通过产业及功能的互补协作,综合交通上的彼此对接,使东戴河新区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并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
4.2交通先行
首先,要进行码头、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缩短时间距离,强化区域的区位优势,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其次,组织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以支持并促进东戴河新区与周边地区频繁往来和经济社会联系。尤其是应加强东戴河新区片区之间、东戴河新区与秦皇岛、葫芦岛市之间的联系,在主要线路上组织中小运量型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区域的交通联系。
4.3生态保障
充分利用东戴河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强化环境保护与独特景观格局塑造,将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结合,实行生态化发展战略。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拓展城市职能,以中心城区产业升级为契机,优化城市结构,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生态、旅游为特色,重点发展具有区域影响的贸易、旅游、会展及信息服务等职能,不断提高东戴河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