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運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主体创造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实现的,而课堂教学则起着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激发兴趣的作用。
阅读是通过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美国阅读专家M·A·汀克尔的研究成果已证明了这一点:“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95%的时间都用于思维。”由此可见,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思维是一个人阅读水平的主要标志。而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缺乏的恰恰就是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贴标签”或“架空分析”,孤立地进行归纳概括,它使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和任务无法落实。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层次,即:认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的、独特的思维角度和方式,以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为特征,对定向思维、定势思维予以突破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最高层次,具体体现为:提出新问题、发表新意见、做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
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从阅读教材的体裁看,语文课文形式多样,便于多角度、多方面地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如记叙文具体生动、绘声绘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议论文论证严密,雄辩滔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说明文言简意赅,语言精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的缜密性和简洁性。其次,从阅读教材的内容看,阅读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成果,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如孟子的文章雄宏犀利、屈原的诗歌高洁瑰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鲁迅的深邃冷峻……这些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智慧的光芒,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再次,从阅读教材的编排来看,课文按体裁或时代组成单元,每个单元又都有包括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读本三部分,这恰好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巩固和提高三个发展阶段相一致,从客观上来看,它为阅读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阅读教学在思维训练上,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从学生的阅读需求来看,学生虽然喜欢休闲类读物,但是学生对名家名篇情也有独钟,希望教师提供更多的精美文章供他们阅读。既然学生有这样的阅读需求,也就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阅读教学从另一角度上说是教师指导学生由“言”求“意”的言意转换行为。“意”是对外在客观的能动反映,“言”要用来传达“意”,言则陷入了困境——无法精确地穷尽意。言不尽意,则是因为这个意,既是人们穷尽宇宙奥秘、体悟人生真谛时所获得的某种体验、独特的难以名状的心领神会,又是作家在神与物游的过程中营造出来的并具体呈现在言语作品中的“意象”。而艺术(文学)的言语把典型性、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作为最基本的的特征,以美感作为价值判断。艺术语言有一定的客观模糊性和主观意会性,不少文学作品中的言语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不确切,外延不明显,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对同一语句作出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给读者留下较大的主观情感运动的余地,有利于得高审美价值。也正为如此,阅读教材中许多课文就具有“未定点”与“空白点”,而这些“未定点”与“空白点”,就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读者也是艺术魅力的生产者,也是艺术形象的创造者,也是艺术情感的酝酿者,也是艺术意蕴的赋予者。阅读过程是个双向过程。阅读过程有“预期意向”(或称为“期待视野”),并读到实际描写,由此产生“实际意向”。这两种“意向”有完全契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和完全相左三種可能,前两者产生艺术魅力,第三者则不产生艺术魅力。由此,意料、思考均由读者(学生)产生,作品的魅力有读者(学生)创造的成分在内。如果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去思考、意料,那么学生则不可能产生共鸣,无法创造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也就失去阅读的兴趣。作品的未定点即可作出不同解释之处;作品的空白点即为读者可以把想象、观念等投入其中之处。叙事作品中体现未定点和空白点即是悬念、疑念。
读者要成为合格的读者,能从文本中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而这正是创新思维所应具备的。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全部客观历史进程共同决定的。读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社会、个人等影响的。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受教师的影响与阅读教学培养关系极大。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处于封闭的结构之中,而是处于开放性历史空间之中。文本只要有人去读,就会有增值;只要历史不中断,就会有读者不断把自身的各种主观感受去充实它、去阐释它。
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精神漫游的过程,也即是思维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帮助他们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则要随时提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包括一些特别精微的部分,也即发现并探究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并在引导的同时,鼓励学生超越 越或编者的引导,另外发现“风景”,作出自己的文本阐释。从学生的阅读实际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去注意这些,特别是作品的社会背景与现实的对比、作品中的人物与自身的对比。虽然有些是浅层次的情节对比,但仍然有不少学生会更深层地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中去,赋予了新的艺术意蕴。这样就能真正获得探究阅读的无穷乐趣。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锻炼和培养。
阅读教学中,应从思维的层次性角度进行梯度训练。一般而言,常规的阅读教学遵循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熟悉课文大意,发现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并进行讨论;在些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形成能力结构;再通过训练进行能力的迁移。从思维层次角度上说,即:认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认字、释词,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这是一个由言及意的过程,属于认知性思维阶段。而目前中学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这一层次,在初中是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和把握,这是阅读的关键环节。具体要求主要是分析问题、综合概括问题、抽象出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教师应在这方面花较大力气训练这种深度思维能力。从文章思路到作者意图,从段落局部到整体的主题意义,从情节线索到人物形象等方面设计一些发掘深层思维的问题。其三是评价性阅读思维。这是对文本材料之外进行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主要以评价、鉴赏能力为主。其四是创新性阅读思维。这种思维的本质是求新求异,因此要在不定势、不定向的前提下进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文本材料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种思考结果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用钱梦龙老师的话说,就是“老师这里没有答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实际上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进行补充、进行换位思考。
思维训练与知识传授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相反在各层次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都将得到充分的构建,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文本阅读中能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从而真正使学生获取作品的艺术魅力、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提高思维能力水平,从而充实自身的人文素养,达到使自身完美的终极目标。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主体创造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实现的,而课堂教学则起着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激发兴趣的作用。
阅读是通过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美国阅读专家M·A·汀克尔的研究成果已证明了这一点:“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95%的时间都用于思维。”由此可见,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思维是一个人阅读水平的主要标志。而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缺乏的恰恰就是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贴标签”或“架空分析”,孤立地进行归纳概括,它使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和任务无法落实。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层次,即:认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的、独特的思维角度和方式,以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为特征,对定向思维、定势思维予以突破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最高层次,具体体现为:提出新问题、发表新意见、做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
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从阅读教材的体裁看,语文课文形式多样,便于多角度、多方面地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如记叙文具体生动、绘声绘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议论文论证严密,雄辩滔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说明文言简意赅,语言精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的缜密性和简洁性。其次,从阅读教材的内容看,阅读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成果,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如孟子的文章雄宏犀利、屈原的诗歌高洁瑰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鲁迅的深邃冷峻……这些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智慧的光芒,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再次,从阅读教材的编排来看,课文按体裁或时代组成单元,每个单元又都有包括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读本三部分,这恰好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巩固和提高三个发展阶段相一致,从客观上来看,它为阅读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阅读教学在思维训练上,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从学生的阅读需求来看,学生虽然喜欢休闲类读物,但是学生对名家名篇情也有独钟,希望教师提供更多的精美文章供他们阅读。既然学生有这样的阅读需求,也就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阅读教学从另一角度上说是教师指导学生由“言”求“意”的言意转换行为。“意”是对外在客观的能动反映,“言”要用来传达“意”,言则陷入了困境——无法精确地穷尽意。言不尽意,则是因为这个意,既是人们穷尽宇宙奥秘、体悟人生真谛时所获得的某种体验、独特的难以名状的心领神会,又是作家在神与物游的过程中营造出来的并具体呈现在言语作品中的“意象”。而艺术(文学)的言语把典型性、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作为最基本的的特征,以美感作为价值判断。艺术语言有一定的客观模糊性和主观意会性,不少文学作品中的言语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不确切,外延不明显,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对同一语句作出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给读者留下较大的主观情感运动的余地,有利于得高审美价值。也正为如此,阅读教材中许多课文就具有“未定点”与“空白点”,而这些“未定点”与“空白点”,就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读者也是艺术魅力的生产者,也是艺术形象的创造者,也是艺术情感的酝酿者,也是艺术意蕴的赋予者。阅读过程是个双向过程。阅读过程有“预期意向”(或称为“期待视野”),并读到实际描写,由此产生“实际意向”。这两种“意向”有完全契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和完全相左三種可能,前两者产生艺术魅力,第三者则不产生艺术魅力。由此,意料、思考均由读者(学生)产生,作品的魅力有读者(学生)创造的成分在内。如果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去思考、意料,那么学生则不可能产生共鸣,无法创造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也就失去阅读的兴趣。作品的未定点即可作出不同解释之处;作品的空白点即为读者可以把想象、观念等投入其中之处。叙事作品中体现未定点和空白点即是悬念、疑念。
读者要成为合格的读者,能从文本中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而这正是创新思维所应具备的。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全部客观历史进程共同决定的。读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社会、个人等影响的。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受教师的影响与阅读教学培养关系极大。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处于封闭的结构之中,而是处于开放性历史空间之中。文本只要有人去读,就会有增值;只要历史不中断,就会有读者不断把自身的各种主观感受去充实它、去阐释它。
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精神漫游的过程,也即是思维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帮助他们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则要随时提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包括一些特别精微的部分,也即发现并探究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并在引导的同时,鼓励学生超越 越或编者的引导,另外发现“风景”,作出自己的文本阐释。从学生的阅读实际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去注意这些,特别是作品的社会背景与现实的对比、作品中的人物与自身的对比。虽然有些是浅层次的情节对比,但仍然有不少学生会更深层地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中去,赋予了新的艺术意蕴。这样就能真正获得探究阅读的无穷乐趣。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锻炼和培养。
阅读教学中,应从思维的层次性角度进行梯度训练。一般而言,常规的阅读教学遵循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熟悉课文大意,发现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并进行讨论;在些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形成能力结构;再通过训练进行能力的迁移。从思维层次角度上说,即:认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认字、释词,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这是一个由言及意的过程,属于认知性思维阶段。而目前中学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这一层次,在初中是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和把握,这是阅读的关键环节。具体要求主要是分析问题、综合概括问题、抽象出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教师应在这方面花较大力气训练这种深度思维能力。从文章思路到作者意图,从段落局部到整体的主题意义,从情节线索到人物形象等方面设计一些发掘深层思维的问题。其三是评价性阅读思维。这是对文本材料之外进行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主要以评价、鉴赏能力为主。其四是创新性阅读思维。这种思维的本质是求新求异,因此要在不定势、不定向的前提下进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文本材料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种思考结果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用钱梦龙老师的话说,就是“老师这里没有答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实际上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进行补充、进行换位思考。
思维训练与知识传授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相反在各层次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都将得到充分的构建,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文本阅读中能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从而真正使学生获取作品的艺术魅力、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提高思维能力水平,从而充实自身的人文素养,达到使自身完美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