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概述:在一个小小的池塘里住着小一条鱼儿和一只小青蛙,它们俩是特别好的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可是鱼不能离开水,它一离开水就会死去,没办法只好让青蛙独自出去游历了。
青蛙在外面周游一番终于回来了,它告诉小鱼:“外面有好多好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就比如说“牛”吧, “它的身体很大很大,头上还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主要是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还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头“鱼牛”的形象……
引发思考:大家可能奇怪,哎,牛就是牛,怎么会出现“鱼牛”这个形象呢?其实呀,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非常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了关于牛的身体、形状等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可以引发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思考?大家看:故事中的鱼是不是很像我们的学生,那么青蛙就像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而牛则是教学的内容,它给我带来了下面的启示:
启示一: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故事中小鱼儿的表现告诉我们,它不是在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虽然它的理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它所认知层面上的牛。
那我们的学生同样也是如此,在学习任何一项新内容时,他们不是被动地直接的接受新的教学内容,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己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原因是基于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会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上理解进而升华成为自己的,并不是老师传授给他们多少就能够接受多少。教学就应该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和提升经验的过程。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调研和展示学生的经验,不断激活孩子的“内存”,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然后再基于学生经验基础上经验改组和提升,这样学生的认知才会不断丰富和提高。
启示二:教学中要关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从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小青蛙所讲的“牛”和小鱼儿所理解的“牛”并不是一回事;如果小鱼儿不把心中的“牛”画出来,青蛙老师就不会知道小鱼所理解的牛是“鱼牛”。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间真诚的“交流互动”。何为“交流互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双向的对话与互动,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的新授讲解至关重要,但教师讲解完毕后或环节关键处,要让学生行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把自己的评价讲出来,把自己的补充填进去,把自己的认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知情况,当发现学生建构的是错误的“鱼牛”时,老师适时的讲解和引导作用才会真正凸显。如此,教师也明白了学生所想,学生也正确建构了新知。
启示三:教学中要关注动手实践。你听了,你忘了;你看了,记住了;你做了,理解了。
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孩子们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我们知道故事中的鱼学生不能离开水去看世界,但是它可以从舒缓的这个水世界游向波涛汹涌的另一个水世界,也许在“迁徙”的过程中它就能見到真正的牛。
我们的老师特别应该向青蛙老师学习,跳出井底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学习,多实践,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课堂上,学生不能只当被动的听者,而是成为主动地参与者、实践者。课堂上,教师也不能只当主动的讲授者,而是和学生一起成为共同的参与者与实践者。
青蛙在外面周游一番终于回来了,它告诉小鱼:“外面有好多好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就比如说“牛”吧, “它的身体很大很大,头上还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主要是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还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头“鱼牛”的形象……
引发思考:大家可能奇怪,哎,牛就是牛,怎么会出现“鱼牛”这个形象呢?其实呀,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非常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了关于牛的身体、形状等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可以引发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思考?大家看:故事中的鱼是不是很像我们的学生,那么青蛙就像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而牛则是教学的内容,它给我带来了下面的启示:
启示一: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故事中小鱼儿的表现告诉我们,它不是在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虽然它的理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它所认知层面上的牛。
那我们的学生同样也是如此,在学习任何一项新内容时,他们不是被动地直接的接受新的教学内容,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己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原因是基于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会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上理解进而升华成为自己的,并不是老师传授给他们多少就能够接受多少。教学就应该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和提升经验的过程。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调研和展示学生的经验,不断激活孩子的“内存”,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然后再基于学生经验基础上经验改组和提升,这样学生的认知才会不断丰富和提高。
启示二:教学中要关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从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小青蛙所讲的“牛”和小鱼儿所理解的“牛”并不是一回事;如果小鱼儿不把心中的“牛”画出来,青蛙老师就不会知道小鱼所理解的牛是“鱼牛”。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间真诚的“交流互动”。何为“交流互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双向的对话与互动,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的新授讲解至关重要,但教师讲解完毕后或环节关键处,要让学生行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把自己的评价讲出来,把自己的补充填进去,把自己的认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知情况,当发现学生建构的是错误的“鱼牛”时,老师适时的讲解和引导作用才会真正凸显。如此,教师也明白了学生所想,学生也正确建构了新知。
启示三:教学中要关注动手实践。你听了,你忘了;你看了,记住了;你做了,理解了。
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孩子们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我们知道故事中的鱼学生不能离开水去看世界,但是它可以从舒缓的这个水世界游向波涛汹涌的另一个水世界,也许在“迁徙”的过程中它就能見到真正的牛。
我们的老师特别应该向青蛙老师学习,跳出井底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学习,多实践,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课堂上,学生不能只当被动的听者,而是成为主动地参与者、实践者。课堂上,教师也不能只当主动的讲授者,而是和学生一起成为共同的参与者与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