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大家都知道:对于学生来讲,历史知识太多太烦,真可谓纷乱繁杂,难以记忆掌握。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地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浓缩记忆法”效果比较好。
应当肯定地说,历史的“浓缩”很重要。因为浓缩不仅仅意味着精华,浓缩更意味着学习方法。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们如果掌握了“浓缩记忆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所谓“浓缩记忆法”就是指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较繁杂的识记内容加以概括、整理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经过浓缩后的历史内容精炼化、简单化,所以记忆轻松,印象深刻。这种方法听起来并不新鲜,几乎地球人都知道,但是能真正把这种方法运用起来落到实处发挥巨大功效的地球人就估计不是太多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非常热爱“浓缩记忆法”,以下是关于此法的体会和总结,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基础知识点的浓缩 绝大多数同学都反映,历史学科最大的麻烦就是基础知识点太多、太杂、太乱。针对这种情况,浓缩记忆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具体操作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努力。
1.1 关键词浓缩。是指在识记的内容中,通过寻找或归纳出关键词来进行记忆。具体又可以分成两种:(1)直接寻找关键词。如,“百家争鸣”的影响:其原话为——“百家争鸣是中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记忆的时候只要抓住“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重要阶段、奠定基础”三个词语难度便大大降低,需要用的时候再依据这三个关键词展开叙述即可。再如,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感觉好像很好记,实际的情况是很多同学对“三个有利于”后面的内容是屡记屡忘啊!我灵机一动,浓缩呀——“综合国力”、“生产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浓缩为“二力一平”。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只要用心用脑用眼去寻找,类似的浓缩在历史课文中随处可见、俯首即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日积月累,才会有收获。(2)间接归纳关键词。如,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仁、礼;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人性善;荀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人性恶。再如,记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只要记住“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两个成语就行。《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当然,这种归纳性的关键词浓缩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既要在课堂上抓住教师讲课过程中归纳的关键词,又要在自己阅读记忆的时候注意整理和归纳。
1.2 字头浓缩法。就是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开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其特点是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极好的效果,且简单易学,方便好用。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通商口岸,可缩为“广厦福宁上”,《马关条约》中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可浓缩为“沙重苏杭”,南昌起义的领导人缩为“刘叶朱周贺”甚至还能谐音为“留叶煮粥喝”。如此简单地一缩,只要记几次,估计日后想要忘记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呢!
1.3 数字浓缩法。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和梳理,将历史知识提炼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可浓缩为“一个口号(民主与科学),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和之后),三项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四位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可以将其内容浓缩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两个阶段(自强与求富)、三个条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内忧、外患)、四项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教育)、五位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六大积极意义(经济、军事、教育、交通的近代化以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浓缩为1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2(1982年十二大)、13(1987年十三大)、14(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5(1997年的十五大)。数字浓缩的优点是容量大,历史事件的思路和线索非常明了,知识的串联性很强,记忆的速度较快,印象尤其深刻。但是,这种优点的另一面就是学生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能够及时归纳,细心总结,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浓缩,从点点滴滴做起。
2.历史课本的浓缩 顾名思义,历史课本的浓缩就是指对历史课本进行浓缩和整理,以期实现提纲挈领和纵观全局,具体来说包括整本书的浓缩和单元浓缩。这种浓缩记忆法在历史复习时显得尤其必要和实用。
2.1 整本书的浓缩。以《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为例,本册包括八个单元如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全册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同学们一定要回头看,牢记八个单元的名称,同时对八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疏理,弄清其中之间的关系。对此可以重新整理如下:中国思想史(第一、五、六单元)、中国科技史(第三、七单元)、世界思想史(第二单元)、世界科技史(第四、八单元)。如此,本册的整体内容一目了然,异常清晰。由此及彼,《必修一》《必修二》两本书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浓缩。三册原本很厚很大的书此时在你的心中就渐渐变得又薄又小了,而你的内心相反却变得充实和强大起来,历史知识的记忆似乎是手到擒来的小事一桩啦!
当然,事情也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只掌握书本大的框架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夯实历史知识的基本功,还必须把大的框架充实起来,就如同一棵大树,除了拥有强大的树干,还要枝繁叶茂生命力才能持久和旺盛。这就需要同学们学会另一种浓缩--单元知识体系的浓缩。
2.2 单元浓缩。 以《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本单元一共通过四课内容介绍了儒家思想从春秋至明清时期的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历程,对整个历程可进行如下的浓缩:
春秋时期——兴起:孔子
战国时期——蔚然大宗:孟子、荀子
西汉时期——成为正统:汉武帝、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受到威胁:佛教、道教冲击
宋明时期——走向成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受到批判,仍为正统:李黄顾王
这种浓缩要求同学们对单元的脉络进行梳理和简化,并把握不同时期的特征和相应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成果,依此类推,其它单元都可以作类似的浓缩和梳理。这样一来,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便象串串珍珠一样,你爱提哪一串就提哪一串,而关于历史的记忆从此再也不会杂乱无章了!
3.历史阶段特征的浓缩 历史阶段特征的浓缩,是指就某一历史阶段的各个方面知识进行整合与浓缩,从而对该阶段历史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忆和把握。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3.1 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分解特征: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如明朝(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南书房、军机处);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思想文化上--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文化专制(理学、心学、八股取士、文字狱),反映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小说达到高峰(四大名著);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郑和下西洋转为海禁、闭关锁国等)。
3.2 世界近代史的历史阶段特征:资本主义成为潮流。分解特征: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巩固,英德建立君主立宪制,美法建立民主共和制;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先后发生两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影响),近代科学发展起来(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文学艺术繁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纷呈,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硕果累累);对外关系上--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侵略。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有下两个特点:一是时代性与具体性相结合。即时代特征与具体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发生的时代大背景,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记忆起来就会顺理成章。二是综合性与立体性。即对同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浓缩,打破了三个模块专题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历史知识结构。此时,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后的融会贯通。
收稿日期:2011-08-12
应当肯定地说,历史的“浓缩”很重要。因为浓缩不仅仅意味着精华,浓缩更意味着学习方法。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们如果掌握了“浓缩记忆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所谓“浓缩记忆法”就是指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较繁杂的识记内容加以概括、整理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经过浓缩后的历史内容精炼化、简单化,所以记忆轻松,印象深刻。这种方法听起来并不新鲜,几乎地球人都知道,但是能真正把这种方法运用起来落到实处发挥巨大功效的地球人就估计不是太多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非常热爱“浓缩记忆法”,以下是关于此法的体会和总结,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基础知识点的浓缩 绝大多数同学都反映,历史学科最大的麻烦就是基础知识点太多、太杂、太乱。针对这种情况,浓缩记忆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具体操作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努力。
1.1 关键词浓缩。是指在识记的内容中,通过寻找或归纳出关键词来进行记忆。具体又可以分成两种:(1)直接寻找关键词。如,“百家争鸣”的影响:其原话为——“百家争鸣是中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记忆的时候只要抓住“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重要阶段、奠定基础”三个词语难度便大大降低,需要用的时候再依据这三个关键词展开叙述即可。再如,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感觉好像很好记,实际的情况是很多同学对“三个有利于”后面的内容是屡记屡忘啊!我灵机一动,浓缩呀——“综合国力”、“生产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浓缩为“二力一平”。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只要用心用脑用眼去寻找,类似的浓缩在历史课文中随处可见、俯首即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日积月累,才会有收获。(2)间接归纳关键词。如,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仁、礼;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人性善;荀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人性恶。再如,记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只要记住“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两个成语就行。《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当然,这种归纳性的关键词浓缩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既要在课堂上抓住教师讲课过程中归纳的关键词,又要在自己阅读记忆的时候注意整理和归纳。
1.2 字头浓缩法。就是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开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其特点是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极好的效果,且简单易学,方便好用。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通商口岸,可缩为“广厦福宁上”,《马关条约》中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可浓缩为“沙重苏杭”,南昌起义的领导人缩为“刘叶朱周贺”甚至还能谐音为“留叶煮粥喝”。如此简单地一缩,只要记几次,估计日后想要忘记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呢!
1.3 数字浓缩法。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和梳理,将历史知识提炼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可浓缩为“一个口号(民主与科学),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和之后),三项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四位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可以将其内容浓缩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个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两个阶段(自强与求富)、三个条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内忧、外患)、四项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教育)、五位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六大积极意义(经济、军事、教育、交通的近代化以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浓缩为1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2(1982年十二大)、13(1987年十三大)、14(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5(1997年的十五大)。数字浓缩的优点是容量大,历史事件的思路和线索非常明了,知识的串联性很强,记忆的速度较快,印象尤其深刻。但是,这种优点的另一面就是学生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能够及时归纳,细心总结,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浓缩,从点点滴滴做起。
2.历史课本的浓缩 顾名思义,历史课本的浓缩就是指对历史课本进行浓缩和整理,以期实现提纲挈领和纵观全局,具体来说包括整本书的浓缩和单元浓缩。这种浓缩记忆法在历史复习时显得尤其必要和实用。
2.1 整本书的浓缩。以《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为例,本册包括八个单元如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全册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同学们一定要回头看,牢记八个单元的名称,同时对八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疏理,弄清其中之间的关系。对此可以重新整理如下:中国思想史(第一、五、六单元)、中国科技史(第三、七单元)、世界思想史(第二单元)、世界科技史(第四、八单元)。如此,本册的整体内容一目了然,异常清晰。由此及彼,《必修一》《必修二》两本书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浓缩。三册原本很厚很大的书此时在你的心中就渐渐变得又薄又小了,而你的内心相反却变得充实和强大起来,历史知识的记忆似乎是手到擒来的小事一桩啦!
当然,事情也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只掌握书本大的框架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夯实历史知识的基本功,还必须把大的框架充实起来,就如同一棵大树,除了拥有强大的树干,还要枝繁叶茂生命力才能持久和旺盛。这就需要同学们学会另一种浓缩--单元知识体系的浓缩。
2.2 单元浓缩。 以《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本单元一共通过四课内容介绍了儒家思想从春秋至明清时期的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历程,对整个历程可进行如下的浓缩:
春秋时期——兴起:孔子
战国时期——蔚然大宗:孟子、荀子
西汉时期——成为正统:汉武帝、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受到威胁:佛教、道教冲击
宋明时期——走向成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受到批判,仍为正统:李黄顾王
这种浓缩要求同学们对单元的脉络进行梳理和简化,并把握不同时期的特征和相应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成果,依此类推,其它单元都可以作类似的浓缩和梳理。这样一来,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便象串串珍珠一样,你爱提哪一串就提哪一串,而关于历史的记忆从此再也不会杂乱无章了!
3.历史阶段特征的浓缩 历史阶段特征的浓缩,是指就某一历史阶段的各个方面知识进行整合与浓缩,从而对该阶段历史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忆和把握。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3.1 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分解特征: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如明朝(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南书房、军机处);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思想文化上--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文化专制(理学、心学、八股取士、文字狱),反映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小说达到高峰(四大名著);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郑和下西洋转为海禁、闭关锁国等)。
3.2 世界近代史的历史阶段特征:资本主义成为潮流。分解特征: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巩固,英德建立君主立宪制,美法建立民主共和制;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先后发生两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影响),近代科学发展起来(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文学艺术繁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纷呈,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硕果累累);对外关系上--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侵略。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有下两个特点:一是时代性与具体性相结合。即时代特征与具体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发生的时代大背景,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记忆起来就会顺理成章。二是综合性与立体性。即对同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浓缩,打破了三个模块专题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历史知识结构。此时,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后的融会贯通。
收稿日期:20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