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表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应用于生产、服务、管理、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应在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与本科教育相比有其特殊要求:在定位上,突出强调为“一线”服务;在培养规格上,强调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一种高价值的素质,反映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高等”和“职业”的两重教育本质。所以,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就业教育(职前教育),它不是为了让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不是为了让他们打一个基础再去考本科或研究生。虽然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渠道可以晋升到高层次的学校学习,但更多学生应走向社会,以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直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既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型人才”,主要专长是技术应用,不少专家认为对“技术型人才”职业素质要求的准确掌握十分重要。由于技术性人才主要是从事一线的生产和管理,所以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于工程型人才来说较宽而浅。其实,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如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培养目标已内在包含了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其“一线”与“职业能力”的双重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育人特色;只有把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教育,才能把培养人才的规范落到实处,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具备强大生命力。
一、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结构与要求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职业素质内涵的丰富深刻性和结构的多层、多维性使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强调,21世纪职业教育院校所培养的人应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并提出了“第3本教育护照”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职业技术人才,除了应该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还应该持有“作为职业素质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这个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将变得毫无意义,应把“事业心和开拓心教育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护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拥有的同等地位。这一预言实际体现了职业教育应有的教育理念和职业生的素质内涵。同时,上文提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界定,不仅在宏观上为高职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在微观上也做出了具体的表述。
综合当代社会职业的发展要求和未来社会职业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等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共性的要求之外,其良好的职业素质才应是高职生的人才优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又是全方位的,是由一系列具体职业能力构成的。从总体上看,职业素质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三是创业、创造性素质。三层次呈“多层环形”结构(如图1),在整个职业素质系统中具有结构上的有序性及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特性。
职业道德素质主要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是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的统一。职业道德素质是带有通用性特征,是职业技能素质和创业、创造素质的基础,为两者提供培养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与将来要从事的专业工作直接相关,虽然在面上更集中和窄了一些,但在水平上更为精专和深化了。创业、创造素质则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它既是一个人在职业工作中必备的,又是从一种职业工作变换到另一职业的能力要求,这方面的素质更加符合职业化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的进步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这种职业素质观是以人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标准。
二、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对其他职业素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在高职生“多层环形”的职业素质结构中,应对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可以说,职业道德素质是统帅,对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发挥着导向、激励和保证作用。这一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认识:
1.职业道德素质对高职生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影响
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影响其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还制约其正确方向及发挥程度的大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素质在人们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在特定的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相对确定的量。但是这种相对确定的量,其发挥程度又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即具有相同能力的人,其能力发挥程度可能大不相同,这两个量之间的差,往往取决于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劳动者有较高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可以转变为劳动者自觉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劳动能力得到充分的诱发和激励,得到不断的再生产和提高,创造出新的更高的劳动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职业道德素质差的技术人员能学有所成,并且能敬业、勤业、乐业,真正发挥其知识技能素质的社会价值。相反,一个即使最初工作技能不高但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满足于自身能力不高的现状的,他会在工作中自觉地迸发出钻研技能、提高专业能力的动力,最终达到以德补能、以德促能、德能共进、德能兼备的良性互动状态。
有人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德有才”是优等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而且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其专业技能越高,他的社会危害性(可能)越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代社会一些高智能型犯罪就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如果大批的危险品进入社会,将会给社会道德秩序、生产秩序及和谐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此比喻也形象地说明了职业道德素质对高职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影响。另外,根据对企业所做的用人需求调查分析也可得知,职业道德、做人道理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是企事业对当代高职生的最强需求。这些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同,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岗位、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包含有责任心的职业道德和为人这些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逐步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应从高职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职业道德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2.职业道德素质对高职生创业、创造素质的促进作用
随着职业化社会的到来,职业的变动性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界的国际教育研讨会上估计,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换,这对高职生的创业、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他们适应和胜任相关岗位群的能力和跨专业转岗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创业的宝贵精神源泉,职业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感染、熏陶,是对其意识施加影响形成正确的职业兴趣、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必然包含对其职业设计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初入社会时不至于因缺乏社会经验而无所适从或好高骛远,避免产生“职业畏惧感”、“职业冷淡感”或“社会游戏感”,从而能够以正确的择业心态和标准进行职业规划,使自己在迥然不同的职业岗位上,能快速转换自己的道德角色、积极适应新的职业要求,获得自己满意的职业位置。另外,从高职生创业、创造素质的内涵和结构来讲,创业、创造素质所必须的合作精神、忍耐精神、风险承受力、果敢、顽强等心理品质都渗透着鲜明的道德力量。这也足以说明,职业道德素质的存在和作用不是孤立的,它渗透在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创业创造素质中,通过发挥、促进、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和创造素质体现其作用。
当前,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也突出说明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综合性、统一性的辨证关系,说明职业道德素质在职业素质中的核心地位。这个问题便是:高职生的首次就业率虽高,但稳定性差、转岗率高。其中被动转岗的即被淘汰、被辞退的,又有三大原因,占首位的便是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差,纪律观念淡薄,怕苦怕累,劳动人际关系不和谐,没有奉献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等;其次是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再次是岗位变化适应性差,能力转换力差。
综合以上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基础和灵魂,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句空洞、抽象的文件或口号。其首要任务便是必须全面把握职业道德素质在高职生职业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把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积极、有效地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在办学过程中克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真正实现富有特色和层次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既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型人才”,主要专长是技术应用,不少专家认为对“技术型人才”职业素质要求的准确掌握十分重要。由于技术性人才主要是从事一线的生产和管理,所以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于工程型人才来说较宽而浅。其实,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如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培养目标已内在包含了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其“一线”与“职业能力”的双重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育人特色;只有把职业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教育,才能把培养人才的规范落到实处,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具备强大生命力。
一、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结构与要求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职业素质内涵的丰富深刻性和结构的多层、多维性使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强调,21世纪职业教育院校所培养的人应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并提出了“第3本教育护照”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职业技术人才,除了应该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还应该持有“作为职业素质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这个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将变得毫无意义,应把“事业心和开拓心教育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护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拥有的同等地位。这一预言实际体现了职业教育应有的教育理念和职业生的素质内涵。同时,上文提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界定,不仅在宏观上为高职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在微观上也做出了具体的表述。
综合当代社会职业的发展要求和未来社会职业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等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共性的要求之外,其良好的职业素质才应是高职生的人才优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又是全方位的,是由一系列具体职业能力构成的。从总体上看,职业素质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三是创业、创造性素质。三层次呈“多层环形”结构(如图1),在整个职业素质系统中具有结构上的有序性及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特性。
职业道德素质主要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是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的统一。职业道德素质是带有通用性特征,是职业技能素质和创业、创造素质的基础,为两者提供培养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与将来要从事的专业工作直接相关,虽然在面上更集中和窄了一些,但在水平上更为精专和深化了。创业、创造素质则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它既是一个人在职业工作中必备的,又是从一种职业工作变换到另一职业的能力要求,这方面的素质更加符合职业化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的进步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这种职业素质观是以人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标准。
二、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对其他职业素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在高职生“多层环形”的职业素质结构中,应对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可以说,职业道德素质是统帅,对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发挥着导向、激励和保证作用。这一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认识:
1.职业道德素质对高职生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影响
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影响其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还制约其正确方向及发挥程度的大小,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素质在人们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在特定的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相对确定的量。但是这种相对确定的量,其发挥程度又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即具有相同能力的人,其能力发挥程度可能大不相同,这两个量之间的差,往往取决于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劳动者有较高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可以转变为劳动者自觉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劳动能力得到充分的诱发和激励,得到不断的再生产和提高,创造出新的更高的劳动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职业道德素质差的技术人员能学有所成,并且能敬业、勤业、乐业,真正发挥其知识技能素质的社会价值。相反,一个即使最初工作技能不高但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满足于自身能力不高的现状的,他会在工作中自觉地迸发出钻研技能、提高专业能力的动力,最终达到以德补能、以德促能、德能共进、德能兼备的良性互动状态。
有人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德有才”是优等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而且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其专业技能越高,他的社会危害性(可能)越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代社会一些高智能型犯罪就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如果大批的危险品进入社会,将会给社会道德秩序、生产秩序及和谐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此比喻也形象地说明了职业道德素质对高职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影响。另外,根据对企业所做的用人需求调查分析也可得知,职业道德、做人道理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是企事业对当代高职生的最强需求。这些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同,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岗位、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包含有责任心的职业道德和为人这些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逐步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应从高职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职业道德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2.职业道德素质对高职生创业、创造素质的促进作用
随着职业化社会的到来,职业的变动性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界的国际教育研讨会上估计,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换,这对高职生的创业、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他们适应和胜任相关岗位群的能力和跨专业转岗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创业的宝贵精神源泉,职业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感染、熏陶,是对其意识施加影响形成正确的职业兴趣、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必然包含对其职业设计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初入社会时不至于因缺乏社会经验而无所适从或好高骛远,避免产生“职业畏惧感”、“职业冷淡感”或“社会游戏感”,从而能够以正确的择业心态和标准进行职业规划,使自己在迥然不同的职业岗位上,能快速转换自己的道德角色、积极适应新的职业要求,获得自己满意的职业位置。另外,从高职生创业、创造素质的内涵和结构来讲,创业、创造素质所必须的合作精神、忍耐精神、风险承受力、果敢、顽强等心理品质都渗透着鲜明的道德力量。这也足以说明,职业道德素质的存在和作用不是孤立的,它渗透在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创业创造素质中,通过发挥、促进、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和创造素质体现其作用。
当前,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也突出说明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综合性、统一性的辨证关系,说明职业道德素质在职业素质中的核心地位。这个问题便是:高职生的首次就业率虽高,但稳定性差、转岗率高。其中被动转岗的即被淘汰、被辞退的,又有三大原因,占首位的便是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差,纪律观念淡薄,怕苦怕累,劳动人际关系不和谐,没有奉献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等;其次是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再次是岗位变化适应性差,能力转换力差。
综合以上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基础和灵魂,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句空洞、抽象的文件或口号。其首要任务便是必须全面把握职业道德素质在高职生职业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把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积极、有效地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在办学过程中克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真正实现富有特色和层次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