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灾后救助在儿童身上出现的新问题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cdd53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灾后心理重建又是灾后救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救援部分。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使得心理援助成为此次灾后救援的一个热点,而在这次灾难中受到心理伤害最大的无疑是那些未谙世事的孩子们。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的调查地点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安昌镇、任家坪村,走访了擂鼓镇中心小学、任家坪小学、八一帐篷学校在职老师、大队辅导员以及四年级及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电话访问了北川县其余20所学校大队辅导员和相关老师。在调查中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小学生的灾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在擂鼓镇中心小学、任家坪小学、八一帐篷学校进行,采用随机取样方式选取,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达到92.7%。
  通过调查,有32.4%的受访者表示每周都有心理健康教育课,而更多的是偶尔一次的不固定或者一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多呈现出不固定、不系统的状况。在对儿童关于“我的心愿”的调查当中,我们用开放的题目让儿童填写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很多儿童希望得到诸如自行车、电子词典、电脑等物品;在对儿童关于“志愿者能够带我们什么”的调查访谈的时候,67%的儿童选择志愿者能够给予我们礼物、生活用品、衣服等等,而不到50%的儿童回答精神上的帮助,比如勇敢面对挫折,学会自立。
  
  二、救助在儿童身上出现的新问题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困难,重建家园。对于儿童,各地的志愿者来到学校,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回归校园的亲切感;社会各界纷纷捐资捐物,用各种方式来帮助灾区儿童。只要是来到学校总得给同学们带来礼物,除了关怀还有物质上的弥补。
  在访问北川县擂鼓镇中心小学的杜校长时,我们了解到,在“5·12”地震后一个月的时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很多,学生们只要看到有志愿者来到学校都很高兴,因为学生们都知道他们会带来吃的、穿的、用的。一旦来访的志愿者没有带,似乎学生们的欢迎的热情也不够高。在采访中,杜校长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一个地方机构来学校捐赠体育器材,需要星期天召开一个启动仪式,要求学生都要到场参加,但是由于来访的机构没有给学生带来礼物,加上又是星期天,结果学生没有组织起来。这在八一帐篷学校等其他学校都有类似的现象发生。外界对于儿童的救援似乎被学生看成了一种“应该”,“因为我们是灾民,自然应该受到外界的帮助”,“我有权得到外界的帮助”。这种救援如果变成了一种义务,将助长灾区儿童的依赖心理,对于灾区儿童的人格塑造是一个相当不好的事情。
  
  三、灾后儿童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将健康人格的塑造、加强情绪调节技术和应对灾害技能的学习,纳入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当中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我国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及修订版本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结构作了调整,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如将“锻炼心理品质”改为“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善于调节情绪”改为“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增加品格修养的内容。比如,在“锻炼心理品质”的教学内容中,加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这种调整增加了对儿童心理品质的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在小学五六年级就应该开设。特别是在灾区,这种内容应该提前进行。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遭受到“5·12”地震的人们,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根据灾后心理重建模式来讲,现阶段正处于儿童适应新环境,从环境适应到心灵重建与人格升华这个阶段。这个过程正需要儿童具有塑造健康人格、自我管理情绪、应对危机等的能力。第二、人都具有心理复原能力,儿童也不例外。应该说,如果在社会、学校的正确指导下,儿童的心理复原力能够得到增强,特别是灾区儿童,这种心理复原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复原力的培养重点还是在于教育儿童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
  (二)合理利用羌族文化资源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理论,小学高年级正处于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6、7—11、1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道德判断受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在道德发展方面产生自律的道德,儿童根据社会规范进行是非判断。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对于灾区儿童道德的教育就应该加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由于北川是羌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据整个人口的一半左右,所以这种教育可以配合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点,充分利用羌族的文化资源,挖掘羌族精神,培养儿童与本民族相同的价值取向。
  总之,灾区儿童的生活经历与同龄孩子不同,决定着他们的德育教育应该与其他同龄儿童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应该适应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灾区儿童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纷繁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外界的支持,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这群人群,才能够使灾区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其他文献
当你踏上雪域高原,无论是茫茫草原,还是险峻的山巅,无论是村落帐篷,还是寺庙殿塔,到处都可以看到石头上的图文,这种石头上的文化已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藏族人民精神灵魂的物化形式。人类没有辜负大自然的赐予,从诞生那天起就与坚硬的岩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千百年来,岩石一直记载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信息和精神向往。下面让我们揭开青海几处最具影响的石文化神秘的面纱,领略雄浑的石刻艺术奇观。    壮观的嘉
期刊
《中国十部文艺集成(志)》的编纂是一项构筑中华民族文化长城的伟大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这项工程历时近30年,有多少人为这项伟大工程倾注了多半生心血,如《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中国曲艺志·青海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青海卷》三卷副主编石永同志,年过古稀,仍然为《中国曲艺志·青海卷》最后完稿在拼搏。又有多少人在未见到成果前就带着遗憾与世长辞,
期刊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这部巨作的广为流传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与此同时,我们需注意的是,它的成就也绝非一人之功。而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三国演义》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重重的编纂加工,而罗贯中在长期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的创作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
期刊
天下有名的三江源,源头上开红了牡丹;  俊不过牡丹笑红了脸,美不过“花儿”的少年。  他,是一颗星,明亮而耀眼,闪烁在观众的心中;他,是一头大雁,翱翔在蓝天,带着巨大的张力,向着新的目标领飞在前;他,是“花儿”传播的使者,他用真诚、用行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欣、带来欢乐……他就是新疆著名“花儿”歌手——马成。    (一)  黄河九曲十八弯,弯连弯,三江源是我们的家园:  “花儿”的海洋民歌的山。随
期刊
“人生观是我们的第二灵魂,  当第一个灵魂跌倒时,  第二个灵魂还可以把我们扶起来。”  这是让我心灵产生震撼的文字,来源于刘墉的一本书《创造超越的人生》。读完这本书,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我心底升腾,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书中把人一生中的精神状态做了三个比喻,就是“精神三变——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化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为婴儿。”“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十年寒窗”是骆驼,“一举成名”
期刊
森欧外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之一,其留德三步曲《舞姬》、《泡沫记》、《信使》中,作为处女作的《舞姬》是自传性色彩最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丰太郎是作者的自画像。在作者的笔下丰太郎是一个有着自我觉醒却又在封建道德面前妥协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本文试图从探讨作者自身性格的二重性出发,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来具体分析丰太郎性格的二重性。    一、森欧外性格的二重性的原因    如前所述,《舞姬》是森
期刊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每当读了马致远的这首诗,感情也随之涌动。细究其美妙之处,主要体现在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五千年来战火纷飞,动乱频生。忧患意识已逐步积淀为一种文化因子,像浓浓的血液流淌在民族文化的血管里。而这种忧患意识又通过无数文学家的作品传承了下来。“忧患”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社会抱负和生命体验的终极目标。《易传·系辞》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告子下》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文句,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忧患意识的高度概括。他们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的方方面
期刊
十九世纪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大放光彩的时代,作为法国浪漫派里以小说见长的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以浓郁的乡村风情、别具一格的女性视角,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样,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浪漫主义在与现实主义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中跌跌撞撞地成长,这之中有着“乡下人”犟骨头的沈从文,在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方向转换途中,选择退守时代边缘,以田园牧歌情调的作品促成了浪漫主义的进化。但与其他浪漫派不同的是,
期刊
(一)  《伊菲格尼在陶里斯》是歌德于1787年出版的五幕戏剧,也是歌德古典主义初期的代表作。这部剧作标志着歌德正式从狂飙突进时期进入了古典文学时期,同时也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期的开始。  从1776年歌德有了写这个剧本的计划,到1787年出版经历的11个年头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夕,当时的社会处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不安中。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狂飙突进的呐喊后,开始冷静地思考德国的去向,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