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仞之山,登临有道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宋词好比是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高考则是莘莘学子的一次集体攀爬。千仞之山,登临有道,想成功登临顶峰,一要取道于完整的诗词鉴赏知识体系,二要取道于历年来的高考真题。虽然诗歌园林百花齐放,高考真题却是一枝独秀。孙子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文力图从命题特点、情感取向两方面切入,以近三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为依托,试图深度探析高考命题的特点,力求让考生在考场上知彼、不殆。
  一、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比较分析
  二、命题特点分析
  综观上表,不难发现,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呈现出以下的命题特点:
  (一)思想情感,地位突出
  从考点的分布来看,考查的重点依然是诗歌的思想情感,在七套试题中,有六套题直接考查思想情感,其设问如下:
  1.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金陵望汉江》
  2.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内宴奉诏作》
  3.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4.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残春旅舍》
  5.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阮郎归》
  6.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
  (二)淡化技巧,重在理解
  “表达技巧”考查点,设问方向明确,答题口径小,关联思想内容、情感、结构等考点,凸显全篇意识和结构意识。命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观照诗歌,以防止考生断章取义,对诗歌进行断层、割裂式理解。
  如2016年卷II的第9题,题目既突出了内容(曹霸的高超技艺),也强调了结构上所起到的作用(铺垫),引导学生不偏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这一考查方向。2014年卷II题目将手法技巧与诗歌的情感直接关联,设问明确具体,突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情感,使学生有效避开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这条思维误区,达到了考查“虚实相生”的目的。
  (三)大家当道,唐宋风采
  从时代、作者以及体裁来看:唐宋诗占据主导地位,宋词偶有涉及。入选的既有李白、杜甫、韦庄、岑参这样的大家之作,也有一些非主流的边缘作品。 从题材来看,写景抒怀诗、羁旅之思所占比重较大。
  (四)对比赏析,求同存异
  比较鉴赏题型在近几年高考题中频频亮相,它既是高考命题的亮点,亦是难点。亮点在于它和教材的完美衔接,如2015年卷Ⅰ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和2016年卷Ⅲ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都是名家的代表作品,虽源自初中教材,但由于是考纲规定的背诵篇目,学生并无遗忘之感。难点在于它是能力的考查,要求对比分析两首诗歌,求同存异,难度加大。考生难以找准差异,容易遗漏要点,答题准确率下降。如2015年卷Ⅰ要求学生对比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2016年卷Ⅲ着眼点在于情感基调,两道题目都不易拿满分。
  (五)题型多样,稳中有变
  2016年卷Ⅰ《金陵望汉江》可归结为意境赏析类题型、情感及作用类题型,卷Ⅲ《内宴奉召作》可归结为炼字型、比较鉴赏类题型,卷Ⅱ则可归结为思想内容概括分析型。在这些题型中,作用类题型的命题导向性很明显,如:
  1.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2014全国卷Ⅰ《阮郎归》)
  2. 诗的尾联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2015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3.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6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
  其中,2015年与2014年的命题设问方式相同,都立足于从情感角度考查诗句所起到的作用,2016年的设问方式虽有明显的变化,表面上是在考查“用意”,但实为“作用”的考查,可以看成是作用类题型设问的一个变体形式。
  三、思想情感分析
  唐宋诗词,灿若星河,诗人因个体差异、人生际遇以及景、境、时代大环境的不同,诉诸于笔端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有人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有人愤世嫉俗,蔑视权贵,归隐田园;有人漂泊天涯,客居异乡,难遣思乡之苦。正所谓“人生百味皆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丰富的诗歌意蕴面前,备战高考的学子便显得无所适从。因而,把握高考命题的情感取向,对高考的指导意义是非凡的。
  (一)近三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分析(见表2)
  (二)情感取向分析
  1. 总体特点
  观照大我,不忘小我是情感取向的总体特点。以上7套考题中,既有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大我情怀,也有洪荒宇宙中小我的浅唱低吟。如李白在《金陵望汉江》中既歌颂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伟绩,也不忘表达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情;岑参在《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中将大我的忠君报国之志与小我的思念家乡之情巧妙结合;韩偓在《残春旅舍》中既表达兢兢业业、不负朝冠之志,也抒发客居旅舍的寂寞之情。在这些诗歌当中,抒情主体有意识地凸显“大我中的小我,小我中的大我”,使情感变得丰富而立体,既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曹翰在《内宴奉诏作》中表达出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以及杀敌报国的刚毅之志,更是时代所弘扬的主流精神。因而,从情感取向来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不容忽视,既要观照大我情怀,同时勿忘小我之志。
  2. 情感分类
  近三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家国情怀,以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和曹翰的《内宴奉诏作》为代表;②羁旅之感,以韩偓的《残春旅舍》和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为代表;③闺中愁情,以无名氏的《阮郎归》为代表;④赞美技艺,以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代表。   (三)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度分析
  以2016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李白的《金陵望汉江》中的第9题为例分析:
  1. 问题(第9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3. 学生答案展示
  生1: ①诗人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说明了此时危害国家的巨寇已经得到了铲除,中华上下呈现出一派和谐安定的景象,故有罢钓竿之举。②表达了诗人对和乐生活的赞美,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歌颂,突出了全诗的主旨。
  生2:①将任公子昔日垂钓与现今无鱼可钓作对比,突出了当朝正处盛世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②作者以任公子自比,希望能像他一样大展才华,为国效力,表达了诗人渴望入仕的心情。
  生3:①以任公子无鱼可钓喻国无巨寇,天下安宁。②表达出诗人对盛世太平气象的赞美与慨叹,以及自己不能为盛世献力的遗憾,进而传达出诗人渴望为朝廷重用、积极入仕的情感。
  从以上作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联情感的把握基本上是准确的,但是也存在理解概括不全面,表达欠精准的问题。
  四、对复习备考的指导借鉴意义
  历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成为各省市备考的标杆之作,给高三教师2017年的高考备考提供了借鉴指导意义。
  (一)真题的范本作用
  模拟试题的命题方式、考查点应与高考真题保持一致。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训练中熟悉不同考点的设问方式,分清题型类别,树立答题意识,规范答题步骤。
  (二)易混术语,厘清概念
  试题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术语,如烘托和渲染、衬托和对比、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等,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厘清这些概念的不同,并通过习题反复强化训练,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分清细微差别、准确认知的目的。如2016年卷Ⅲ中涉及到“情感基调”这一术语,如果学生不清楚“情感基调与思想情感”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就会答非所问,简单地用具体的思想情感来取代情感基调。
  (三)知人论世,但忌先入为主
  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大部分是名家之作。如李白、杜甫、韦庄、岑参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学生潜意识里会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但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势必也会带来忽视文本而“先入为主”的套板反应。如有些学生只要解答杜甫的诗歌,答案中就一定会出现“忧国忧民”四个字,解答李白的诗歌,则离不了“浪漫主义”,先入为主,架空文本而错误解读。
  (四)同类题材,分层比较阅读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对题材相同的诗歌进行分层次鉴赏比较阅读,可把时代、作者、经历、地域等作为比较分析的切入点,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鉴赏评价。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多做,多思,熟悉命题特点,了解发展趋势,把握情感取向,确保训练的针对性、高效性,再高的山峰,考生也能成功登顶。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其他文献
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评价不仅发挥着诊断选拨功能,而且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常实践层面的评价即课堂评价,成为发挥这一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解释信息,发现学生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教学决策的过程。”[1]所要评价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结果,目的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收集,描绘学生的学习结果呢?“当代教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关键能力是什么?如何培养?有何现实诉求?这些都是亟待探讨的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内化的历史思维和外化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关键能力的要义。作为一种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将是阐释这种要义的手段。本文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走向整体世界》为例,尝试探讨历史解释的整体性,期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一、历史解释的表层困惑 
一、考试焦虑及表现    考试焦虑是高中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它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到了高三,不少学生普遍的感受是:“总感到紧张”“心情烦躁”“复习时提不起精神,上课总想睡觉”“总感到心中没底,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内心感到迷茫”“
一、小说阅读答题过程中的主题意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对小说阅读的设题也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展开的。  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题《马裤先生》一文,问题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考查的是作品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问题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考查的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
关于DNA分子的计算题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过程以及转录翻译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很多教辅资料总结出了许多诸如“推导公式解题”等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学生靠记忆公式来完成解题过程,不能很好体现对学生理解技巧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而且要记住这些所谓的“公式定理”也实在困难,就算记住了,时间长了也容易遗忘,因此笔者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出了一套较为
各类市场主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承载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新冠肺炎疫情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  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稳住经济基本盘。作为“六保”任务之一,“保市场主体”对各地政府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江苏省泰州市也经受住了考验,一方面严格落实疫情
“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主题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由别尔辛与费多索夫所著,基姆院士编辑,苏联教育部通过的九年级历史教科书(1982年,第7版),在广阔的范围内研究了这一主题。[1]书中分述了1895至1917年和1917至1937年的革命,第二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由德罗发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沃洛布耶夫、卡尔巴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时间跨度长、结构宏大、内容复杂,囊括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事件,要在一节课里展现重难点、贯彻核心素养、有趣有味有料,极具挑战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这对唯物史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完整的社会经济运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组成。“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1]因此,对于社会生产来说,商业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性,商业规模被限定在较低的水平上。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对生产过程中的交换环节影响较小,而对分配环节作用较大,即社会剩余劳动如何
雨过天会晴  ■广东一考生    妈妈抛弃我们那天,雨丝斜斜地打在我的脸上,我抬起头,看见你的脸,肃穆中间杂着一丝落寞。这雨已足足下了一个礼拜。  我问你:“爸,这雨会停吗?”你看看远处的天空,摸着我的头说:“会的。雨会停,雨过天会晴。这是常识。”  雨过天会晴是常识,我知道。只是那一刻,我们的世界大雨倾盆。妈妈真狠心,她带走了一切值钱的东西。可你说:“她还算有良心,没把你带走。”我破涕而笑。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