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花香里醉西风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文人画坛中善画菊花者,远有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画派”中的华新罗、李复堂借菊抒情,近有同光中兴时期的吴笠仙、臧谷这样的画菊名手为菊留影,若论现存收录菊花名品最多、最全的菊谱,就当推吴砚耕于上世纪50年代所绘制的《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
  吴砚耕(1910年至2006年),名芸,字砚耕,江苏扬州人。其父吴笠仙为清末民初扬州著名画家,人物、花鸟皆精,尤以画菊见长,时人尊称其“吴菊仙”。吴砚耕是吴笠仙的四女儿,她13岁随父习画,继承了家传画菊的传统技法的同时,兼工花鸟,艺术造诣独特,风格自成一体,以新颖的菊画面貌成为“吴氏菊派”的掌门人。上世纪30年代吴砚耕加入了上海女子书画会,享名江浙画坛,多次参加上海女子书画会的联展,并在扬州、上海等地数次举办个人画展,1945年加入扬州文化名流陈含光、戈相岚、林雪岩、蔡巨川、鲍娄先、耿鉴庭等人所创立的“涛社”,名列民国扬州四大女画家之首。解放以后吴砚耕的画作参加过全国第一届花鸟画展,并曾多次展出,代表作《白菊图》被中南海收藏,曾出版有《吴砚耕画集》、《吴砚耕百菊图》。
  吴砚耕家中小院广种菊花,每至九月菊盛,还必去公园写生,晚年行动不便则购精品盆菊百十盆,或点缀庭院,或置于案头,不论晨昏揣摩临写菊花的千姿百态,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砚耕先生所画之菊,一花一瓣、一枝一丛,俯仰多姿,生机无限,画面亦鲜丽生动,意趣丰富。
  吴砚耕深知“笔墨当随时代”,她从父学画时,父亲已年过花甲,艺术面貌早已成熟。所以,她是从父亲的成法入手,且一定掌握得十分透彻,但她并未满足对先辈的继承,其父画菊以“兼工代写”笔法,砚耕先生改用纯小写意的笔法,使得所画之菊不仅形似而且更加精神传神;其父大多画彩色菊叶,以花青加墨点叶居多,沿袭了恽南田的没骨点叶法。砚耕所画的菊叶用墨颇多,用墨笔点叶,更能塑造菊花的傲霜与苍劲之感,厚重的墨色与多姿的花朵相映成趣,使得砚耕先生笔下的菊花与其父塑造的菊花有了不同的神情气质。
  吴砚耕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便是那本上世纪50年代所绘制的《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其一生爱菊、画菊,新中国成立之后,看到社会安定,国家昌盛,便萌生了一个将扬州名品菊花汇集成册绘制一本《百菊图》的想法。这个想法随即得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大家一起帮助她搜集扬州稀有菊花名品,功夫不负有心人,100多盆名种菊花被送到了吴家,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扬州城内所能看见的所有名品菊花:鸳鸯霓裳、紫角、猩猩冠、绿牡丹、枫叶芦花、绿衣红裳、虎须、素娥……为扬州菊花品种之集大成者,吴砚耕又从这许多精品菊花中选出了100种进行描绘。这本册页基本遵照其父的传统画法绘制,首先对照菊花真本写生,掌其形,然后构思册页上的章法布局,求其美,最后精勾细染,力求形神兼备,鲜活逼真,每幅册页上还特意钤盖了精心刻制的菊品名称印章,这本册页前后花费吴先生数月时光,一件吴氏菊派绘画精品、扬州菊花名品总谱终于横空出世。
  北京有位种菊名家刘契园老先生,他早就闻得画坛“吴氏菊派”之大名,特邀吴砚耕入契园写生三个月。她即物写生,即景抒情,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大胆创新,200多张活色生香、傲骨迎霜的菊花图完成后,刘老邀请了北京各界名流在金秋时节赏菊观画。吴砚耕的百余幅菊花画与上千盆菊花相辉相映,其中参展的还有那本吴先生的精品佳作《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郭沫若观后惊为天作,欣然在册页上题词:“菊丛饶有阶级性,敢与严霜作斗争。花不飘零根不死,东篱岁岁茁新生”。著名书画家叶恭绰先生为册页题签“吴砚耕女士所写扬州菊谱”,著名画家陈半丁为册页题词“百花齐放”。
  吴砚耕所画的《扬州菊谱》是扬州精致、高雅、亲和的文化象征,以其为代表的扬州“吴氏菊派”让我们看到了民国以来“还俗”于民间的菊花品格——诚挚、淡然和天真。目前“吴氏菊派”的珍贵技艺由吴砚耕的外孙女扬州国画院花鸟画家周雨花传承,并再传给吴先生的重外孙女钟丹群,相信在她们的传承和发展下,扬州“吴氏菊派”定然会岁岁茁新生,代代有传人。
其他文献
时间:1942年7月 / 地点:昆明  人物:杨振宁 钮经义 李士谔等  解说:李约瑟援华的第一站便是昆明,因为那里有西南联大,而西南联大里有着一大批科技人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创下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本文介绍的藏品为1942年7月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以及理学院院长吴有训联合签署
期刊
花卉,形态万千,色彩丰富。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花卉奇特完美的形态结构,以及本身所具有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不禁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在中国古代工艺品中,花卉一直是备受宠爱的纹饰。那些花儿,或纤柔厚重,或飘逸朴拙,或素雅瑰丽……它们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品格。本文呈现的藏品,均出自乾隆一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透过它们,人们可以一睹精湛工匠手下的多姿花卉。  (注:本文图片及图说由香港艺术馆、北京故宫
期刊
时间:1942年11月 / 地点:昆明 / 人物:李约瑟  解说:一位英国科学家,一头埋进中国古代文明的金矿银山,踏遍大半个中国,进行了一场科学“长征”。最终,他完成了一部旷古未有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就是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  “烽火延南国,科教塞不通。欣有约瑟君,天外架长虹。”这是我国著名气象史志专家王鹏飞教授于1993年纪念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1900
期刊
中国茶文化由唐代确立,其后上至宫廷帝王,下至百姓黎民,皆将茶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之中国参禅以茶,慎独以茶,书画以茶,琴香以茶,待客以茶,诗酒以茶,清赏以茶……包罗万象,而使得明清瓷器、工艺品与中国茶文化紧密相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实物载体,由之可再现中国茶文化之万种风骨。  明永乐甜白釉内模印莲瓣纹外暗刻缠枝花卉纹大莲子碗,白釉温润,纹饰刻划清晰,同种器物仅烧造于明永乐、宣德两朝,与当时著
期刊
时间:1942年9月 / 地点:成都  解说:一次偶然,成就了一个奇迹。偶然间触碰到砖体,一座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重见天日。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发掘的帝王陵墓,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轰隆轰隆……1940年,成都,日军战机盘旋于空中。这年秋,为躲避日军轰炸,原天成铁路局在琴台处修建防空洞。琴台位于成都老西门西延线北侧,是一座形同小山的土堆,很久以来人们都习惯称它为
期刊
佛教从东汉始传入中国,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到了唐代,虽然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延续并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开凿了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并且修建了众多寺庙,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雕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刻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菩萨、弥勒、力
期刊
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山东高密农村,年轻人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身大事。其所订制的规矩有很多,每一条皆上关乎祖宗下关乎子孙,说得有头有道,令人不得不听从。以定亲为例。  定亲时,由男方备好彩礼,由媒人陪同,带着礼帖,到女方家求婚。礼帖外带封套,封套用硬实的大红纸封糊,上多用木版印刷有求亲的吉祥祝语,如“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礼帖上用木板印
期刊
用翡翠做的饰品品类繁多,像翡翠戒指、珠链、手镯、耳坠、手把件、花件、摆件等,然而对料要求最高的当数翡翠戒面。用来做戒面的翡翠一定是种、水、色都上佳并且没有瑕疵非常干净的翡翠。  翡翠戒面虽然体积不大,但对原料要求却是最高的。原因是戒面上不能有做工,要求光素。这就要求原料上面不能有黑点、白绵、绺裂等,在翡翠加工中,有这些瑕疵的话,一般都要进行剜脏、蔽绺,以图案纹饰来掩饰缺陷,行家们所说的“无绺不成花
期刊
高剑父与陈树人,一生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既是同乡同门,一同游学日本;又是革命同志,共同追随孙文;他们还有共同的艺术主张,最终同为岭南画派的领袖。但他们的迥异性格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提刀杀贼,冲锋在前;后又潜心作画,革创新风。另一个却一面吟诗作画,独善其身;一面出入政界,兼济天下。  而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目前在艺术品市场上被地域性定位,其价位明显偏低。其中,高剑父作为在
期刊
在钱币行情暴涨后普遍遇冷的当下,很多收藏者似乎不再竭力追求高、精、稀币种,而是将目光转移到了一些存世量较少但又能充分见证历史的普通钱币上,比如伪满洲国铸造过的大量镍、铝、镁硬币。  为侵略做准备  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假借“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建国宣言”,宣布伪满洲国成立。3月9日,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就任“执政”,年号大同,定都长春,改称“新京”。其实,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