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文人画坛中善画菊花者,远有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画派”中的华新罗、李复堂借菊抒情,近有同光中兴时期的吴笠仙、臧谷这样的画菊名手为菊留影,若论现存收录菊花名品最多、最全的菊谱,就当推吴砚耕于上世纪50年代所绘制的《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
吴砚耕(1910年至2006年),名芸,字砚耕,江苏扬州人。其父吴笠仙为清末民初扬州著名画家,人物、花鸟皆精,尤以画菊见长,时人尊称其“吴菊仙”。吴砚耕是吴笠仙的四女儿,她13岁随父习画,继承了家传画菊的传统技法的同时,兼工花鸟,艺术造诣独特,风格自成一体,以新颖的菊画面貌成为“吴氏菊派”的掌门人。上世纪30年代吴砚耕加入了上海女子书画会,享名江浙画坛,多次参加上海女子书画会的联展,并在扬州、上海等地数次举办个人画展,1945年加入扬州文化名流陈含光、戈相岚、林雪岩、蔡巨川、鲍娄先、耿鉴庭等人所创立的“涛社”,名列民国扬州四大女画家之首。解放以后吴砚耕的画作参加过全国第一届花鸟画展,并曾多次展出,代表作《白菊图》被中南海收藏,曾出版有《吴砚耕画集》、《吴砚耕百菊图》。
吴砚耕家中小院广种菊花,每至九月菊盛,还必去公园写生,晚年行动不便则购精品盆菊百十盆,或点缀庭院,或置于案头,不论晨昏揣摩临写菊花的千姿百态,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砚耕先生所画之菊,一花一瓣、一枝一丛,俯仰多姿,生机无限,画面亦鲜丽生动,意趣丰富。
吴砚耕深知“笔墨当随时代”,她从父学画时,父亲已年过花甲,艺术面貌早已成熟。所以,她是从父亲的成法入手,且一定掌握得十分透彻,但她并未满足对先辈的继承,其父画菊以“兼工代写”笔法,砚耕先生改用纯小写意的笔法,使得所画之菊不仅形似而且更加精神传神;其父大多画彩色菊叶,以花青加墨点叶居多,沿袭了恽南田的没骨点叶法。砚耕所画的菊叶用墨颇多,用墨笔点叶,更能塑造菊花的傲霜与苍劲之感,厚重的墨色与多姿的花朵相映成趣,使得砚耕先生笔下的菊花与其父塑造的菊花有了不同的神情气质。
吴砚耕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便是那本上世纪50年代所绘制的《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其一生爱菊、画菊,新中国成立之后,看到社会安定,国家昌盛,便萌生了一个将扬州名品菊花汇集成册绘制一本《百菊图》的想法。这个想法随即得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大家一起帮助她搜集扬州稀有菊花名品,功夫不负有心人,100多盆名种菊花被送到了吴家,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扬州城内所能看见的所有名品菊花:鸳鸯霓裳、紫角、猩猩冠、绿牡丹、枫叶芦花、绿衣红裳、虎须、素娥……为扬州菊花品种之集大成者,吴砚耕又从这许多精品菊花中选出了100种进行描绘。这本册页基本遵照其父的传统画法绘制,首先对照菊花真本写生,掌其形,然后构思册页上的章法布局,求其美,最后精勾细染,力求形神兼备,鲜活逼真,每幅册页上还特意钤盖了精心刻制的菊品名称印章,这本册页前后花费吴先生数月时光,一件吴氏菊派绘画精品、扬州菊花名品总谱终于横空出世。
北京有位种菊名家刘契园老先生,他早就闻得画坛“吴氏菊派”之大名,特邀吴砚耕入契园写生三个月。她即物写生,即景抒情,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大胆创新,200多张活色生香、傲骨迎霜的菊花图完成后,刘老邀请了北京各界名流在金秋时节赏菊观画。吴砚耕的百余幅菊花画与上千盆菊花相辉相映,其中参展的还有那本吴先生的精品佳作《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郭沫若观后惊为天作,欣然在册页上题词:“菊丛饶有阶级性,敢与严霜作斗争。花不飘零根不死,东篱岁岁茁新生”。著名书画家叶恭绰先生为册页题签“吴砚耕女士所写扬州菊谱”,著名画家陈半丁为册页题词“百花齐放”。
吴砚耕所画的《扬州菊谱》是扬州精致、高雅、亲和的文化象征,以其为代表的扬州“吴氏菊派”让我们看到了民国以来“还俗”于民间的菊花品格——诚挚、淡然和天真。目前“吴氏菊派”的珍贵技艺由吴砚耕的外孙女扬州国画院花鸟画家周雨花传承,并再传给吴先生的重外孙女钟丹群,相信在她们的传承和发展下,扬州“吴氏菊派”定然会岁岁茁新生,代代有传人。
吴砚耕(1910年至2006年),名芸,字砚耕,江苏扬州人。其父吴笠仙为清末民初扬州著名画家,人物、花鸟皆精,尤以画菊见长,时人尊称其“吴菊仙”。吴砚耕是吴笠仙的四女儿,她13岁随父习画,继承了家传画菊的传统技法的同时,兼工花鸟,艺术造诣独特,风格自成一体,以新颖的菊画面貌成为“吴氏菊派”的掌门人。上世纪30年代吴砚耕加入了上海女子书画会,享名江浙画坛,多次参加上海女子书画会的联展,并在扬州、上海等地数次举办个人画展,1945年加入扬州文化名流陈含光、戈相岚、林雪岩、蔡巨川、鲍娄先、耿鉴庭等人所创立的“涛社”,名列民国扬州四大女画家之首。解放以后吴砚耕的画作参加过全国第一届花鸟画展,并曾多次展出,代表作《白菊图》被中南海收藏,曾出版有《吴砚耕画集》、《吴砚耕百菊图》。
吴砚耕家中小院广种菊花,每至九月菊盛,还必去公园写生,晚年行动不便则购精品盆菊百十盆,或点缀庭院,或置于案头,不论晨昏揣摩临写菊花的千姿百态,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砚耕先生所画之菊,一花一瓣、一枝一丛,俯仰多姿,生机无限,画面亦鲜丽生动,意趣丰富。
吴砚耕深知“笔墨当随时代”,她从父学画时,父亲已年过花甲,艺术面貌早已成熟。所以,她是从父亲的成法入手,且一定掌握得十分透彻,但她并未满足对先辈的继承,其父画菊以“兼工代写”笔法,砚耕先生改用纯小写意的笔法,使得所画之菊不仅形似而且更加精神传神;其父大多画彩色菊叶,以花青加墨点叶居多,沿袭了恽南田的没骨点叶法。砚耕所画的菊叶用墨颇多,用墨笔点叶,更能塑造菊花的傲霜与苍劲之感,厚重的墨色与多姿的花朵相映成趣,使得砚耕先生笔下的菊花与其父塑造的菊花有了不同的神情气质。
吴砚耕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便是那本上世纪50年代所绘制的《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其一生爱菊、画菊,新中国成立之后,看到社会安定,国家昌盛,便萌生了一个将扬州名品菊花汇集成册绘制一本《百菊图》的想法。这个想法随即得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大家一起帮助她搜集扬州稀有菊花名品,功夫不负有心人,100多盆名种菊花被送到了吴家,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扬州城内所能看见的所有名品菊花:鸳鸯霓裳、紫角、猩猩冠、绿牡丹、枫叶芦花、绿衣红裳、虎须、素娥……为扬州菊花品种之集大成者,吴砚耕又从这许多精品菊花中选出了100种进行描绘。这本册页基本遵照其父的传统画法绘制,首先对照菊花真本写生,掌其形,然后构思册页上的章法布局,求其美,最后精勾细染,力求形神兼备,鲜活逼真,每幅册页上还特意钤盖了精心刻制的菊品名称印章,这本册页前后花费吴先生数月时光,一件吴氏菊派绘画精品、扬州菊花名品总谱终于横空出世。
北京有位种菊名家刘契园老先生,他早就闻得画坛“吴氏菊派”之大名,特邀吴砚耕入契园写生三个月。她即物写生,即景抒情,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大胆创新,200多张活色生香、傲骨迎霜的菊花图完成后,刘老邀请了北京各界名流在金秋时节赏菊观画。吴砚耕的百余幅菊花画与上千盆菊花相辉相映,其中参展的还有那本吴先生的精品佳作《百菊图——扬州菊谱》册页,郭沫若观后惊为天作,欣然在册页上题词:“菊丛饶有阶级性,敢与严霜作斗争。花不飘零根不死,东篱岁岁茁新生”。著名书画家叶恭绰先生为册页题签“吴砚耕女士所写扬州菊谱”,著名画家陈半丁为册页题词“百花齐放”。
吴砚耕所画的《扬州菊谱》是扬州精致、高雅、亲和的文化象征,以其为代表的扬州“吴氏菊派”让我们看到了民国以来“还俗”于民间的菊花品格——诚挚、淡然和天真。目前“吴氏菊派”的珍贵技艺由吴砚耕的外孙女扬州国画院花鸟画家周雨花传承,并再传给吴先生的重外孙女钟丹群,相信在她们的传承和发展下,扬州“吴氏菊派”定然会岁岁茁新生,代代有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