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多识字,写好字是低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期这一段时间出现错别字的机率特别高。无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别字。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那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观察不够认真。
小学生由于受到心理,生理发育的限制,观察事物不全面,不认真,对于一些形近字产生视觉上的偏差。如,“拔”和“拨”,“己”和“已”,“未”和“末”,“异”和“导”,这些字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学生很难分辨的清。
(二)受遗忘定势等心理因素影响
学生从做完作业后交给老师批改,到教师批改后发给学生,周期往往太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记忆时间超过24小时就属于长时记忆,如果学生写了错别字,不及时改正,超过24小时后变成了长时记忆,就会深深的留在脑海里,要纠正过来就很不容易了,有时尽管在,短时期内就挣了,但时间一长,开始时留下的错误的记忆内容,还会再次出现,对正确的记忆内容产生干扰。
(三)同音互代,不假思索写另一个字
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经常误用同音字。这种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学生很容易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例如,立即的即,川流不息的,川,金碧辉煌的,碧,烦躁,娇生惯养,不胫而走等等,再如学生对坐,座,在,再,做,作,区分不清。
(四)不解而误
主要是指音近而意远,学生没有理解意思,生拉硬扯,造成的错别字,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诗的默写上,而这就是语文的重点考题,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学生往往会写成江字,再如杜牧写的《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就经常将“深”误写成“生”,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学生往往会把,“径”写成“经”。
(五)粗心而误
有些学生还会由于没有记准确或粗心大意,在书写时添删笔画,使写出来的字,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画蛇添足,如低,底字下面的点吃掉,而“纸”字的“氏”字下面却多了一点,再如写“夏天”的“夏”有些学生会漏掉一横或增加一横,春天的春,会加一横。“认”和“让”也有学生经常写错。
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一)注重第一印象,及时强化巩固
小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最深,如果第一次感知错误,造成的错误表象就难以从他们的脑海中消除,因此要重视第一次的书写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各个感官的主动参与,在易错易混的部分用红笔标出,以示区别。另外,在课堂上应留一点时间给他他们当场书写,教师巡视查看,防患于未然,保证他们第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此,要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及时的巩固强化。
(二)明义纠错
用偏旁表义是汉字的特点之一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意思,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两点水做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冷,凉,凝等字。而有三点水做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草字头木字旁的字和植物有关。在教学“密”和“蜜”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统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三)让身体动起来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在实际过程中让他们对生字进行积极的思维。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辨析形近汉字。
汉字识记难在记字形,汉字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而深刻的加工,可以大大强化记忆。例如教学形近字“拨”、“拔”,在辨析时我结合“拨”的本义是“用手轻轻动”,对“拨”字进行加工,告诉孩子“拨”字留有一个小短撇,就是给别人拨弄的,而“拔”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没有短撇,要使劲就得拉着右边的长撇。有了这种有意义的加工,学生可以马上在辨析时推论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的数量庞大,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让汉字教学更为生动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
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多识字,写好字是低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期这一段时间出现错别字的机率特别高。无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别字。虽然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是易记也易忘,回生率很高,伴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错字、别字大量增加,而且一旦写错,要想纠正往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仍是收效甚微。那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观察不够认真。
小学生由于受到心理,生理发育的限制,观察事物不全面,不认真,对于一些形近字产生视觉上的偏差。如,“拔”和“拨”,“己”和“已”,“未”和“末”,“异”和“导”,这些字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学生很难分辨的清。
(二)受遗忘定势等心理因素影响
学生从做完作业后交给老师批改,到教师批改后发给学生,周期往往太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记忆时间超过24小时就属于长时记忆,如果学生写了错别字,不及时改正,超过24小时后变成了长时记忆,就会深深的留在脑海里,要纠正过来就很不容易了,有时尽管在,短时期内就挣了,但时间一长,开始时留下的错误的记忆内容,还会再次出现,对正确的记忆内容产生干扰。
(三)同音互代,不假思索写另一个字
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经常误用同音字。这种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学生很容易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例如,立即的即,川流不息的,川,金碧辉煌的,碧,烦躁,娇生惯养,不胫而走等等,再如学生对坐,座,在,再,做,作,区分不清。
(四)不解而误
主要是指音近而意远,学生没有理解意思,生拉硬扯,造成的错别字,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诗的默写上,而这就是语文的重点考题,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学生往往会写成江字,再如杜牧写的《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就经常将“深”误写成“生”,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学生往往会把,“径”写成“经”。
(五)粗心而误
有些学生还会由于没有记准确或粗心大意,在书写时添删笔画,使写出来的字,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画蛇添足,如低,底字下面的点吃掉,而“纸”字的“氏”字下面却多了一点,再如写“夏天”的“夏”有些学生会漏掉一横或增加一横,春天的春,会加一横。“认”和“让”也有学生经常写错。
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一)注重第一印象,及时强化巩固
小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最深,如果第一次感知错误,造成的错误表象就难以从他们的脑海中消除,因此要重视第一次的书写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各个感官的主动参与,在易错易混的部分用红笔标出,以示区别。另外,在课堂上应留一点时间给他他们当场书写,教师巡视查看,防患于未然,保证他们第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此,要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及时的巩固强化。
(二)明义纠错
用偏旁表义是汉字的特点之一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意思,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两点水做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冷,凉,凝等字。而有三点水做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草字头木字旁的字和植物有关。在教学“密”和“蜜”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依据汉字的系统性,以义符、声符、本义为中心把汉字组成一个字组,大大提高了识记效率。
(三)让身体动起来
心理实验表明:身体各个器官的充分调动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利用这一规律,我在教学一些会意字时,常常请孩子们根据字形做出相关动作,在实际过程中让他们对生字进行积极的思维。如讲授“闻”时,请孩子站在门中,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表示“闻”的本义是听;讲授“看”时,让孩子把手放在眉毛上眼四望,表明上半部分是一只手,“目”是眼睛;教学“休”时,请一位同学靠在模拟的树干上,明白“停止、歇息”之意;在动动说说中,他们不仅很快记清了字形,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字的本义,学会了拆字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辨析形近汉字。
汉字识记难在记字形,汉字的识记过程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检索的过程。识字时因形求义,建立音形义内在联系就是对汉字而深刻的加工,可以大大强化记忆。例如教学形近字“拨”、“拔”,在辨析时我结合“拨”的本义是“用手轻轻动”,对“拨”字进行加工,告诉孩子“拨”字留有一个小短撇,就是给别人拨弄的,而“拔”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没有短撇,要使劲就得拉着右边的长撇。有了这种有意义的加工,学生可以马上在辨析时推论出正确的选择。
汉字的数量庞大,可供探究的内容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让汉字教学更为生动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