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知道规范的原因和根据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自它出现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演变,包括字的新生和死亡、使用范围的调整、字形及其结构的变化、笔画的简省和增繁,等等。字的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吐故纳新的变化,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字形演变和笔画的简省与书写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在使用语言与文字过程中力求经济省力的原则体现。
  汉字既然是汉民族通用的记录语言的工具,其社会性就决定了要不断地对它进行规范和统一。自有了国家机器以后,规范和统一的工作就要由国家有组织地进行。从秦代的“书同文”,到几次石经的刊布,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简化字,无不是政府行为。历代规范工作所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靠的都是政府的权威,而政府的权威离不开其所制定的规范符合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和社会的使用习惯。
  我国政府20世纪50年代对汉字进行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汉字的笔画进行简化。这一简化工作既是我国大规模工业建设和普及文化教育的需要,又是历代汉字规范工作的继承和发展,是汉字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必然。60多年来,汉字简化和规范对我国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普及、对汉字汉语走出国门,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的欢迎,这是海内外有目共睹的事实。
  我们所进行的汉字规范工作虽然是在社会广泛使用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曾经吸收广大群众参加讨论,但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汉字简化工作的学术问题,诸如历史根源、学术依据等,还是陌生的。张书岩、王铁昆等几位先生的这本《简化字溯源》就是为此而发的。在这本书里,他们把已经简化的字,一个一个地讲清楚来龙去脉;同时,简述了我国清末以来汉字简化和规范工作的历史。全书要言不烦,既有较充分的学术依据,又有较好的可读性。我相信,关心汉字规范工作的读者一定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
  汉字的规范工作,在语言学里属于“语言规划”这一分支,其中涉及不少理论问题,需要专家们不断研究。在这里我只想就汉字的规范(包括简化)与汉字发展演变的关系问题谈一点看法。
  汉字自身的发展演变和社会对它的规范行为,是辩证统一的。从总体上看,规范是在汉字发展演变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地说,一般是先有汉字使用者对原有习惯或规范的突破,使用者创造的新字或新字形,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被社会上大多数人遴选、接受,然后由政府搜集、归纳、选择,把这些新字或新字形及其用法上升到规范标准,加以推行。因此一般地说,规范要滞后于发展演变,是对此前社会创造的肯定,是对社会此后使用文字的引导,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转枢纽。但是,既不能认为一经规范,在任何情况下文字使用的所有场合都不能越雷池一步,也不能把规范视为完全消极被动的“事后”事。不错,政府的规范行为实际上是对社会使用文字的有力约束,有了规范之后全社会就应该遵守,但是,规范适用的范围从来都是有限制的,例如秦代的“书同文”一般只限于官府,后代皇朝基本限于官场和教育(那时能受到教育的只是社会中的极少数人);即使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递、处理手段的发展,规范的适用范围要比以往大得多,也严格得多。单字个人书写、书法艺术等领域也还存在着“规范外”空间,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汉字依然有着按其自身规律发生演变的土壤。汉字的发展演变,既有可能超出个人行为的范围,形成对规范的冲击,同时又是对新的规范提出问题和工作的基础。因此,汉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只“朝后看”,也应该考虑到对未来汉字发展演变的预测和引导。对这一点,至今我们研究得还不够,希望学术界给以更多的关注。
  语言规划是一门既专业又与社会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在加强其基础理论工作研究的同时,我希望专家们也能多做些普及的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每一项规范工作的原因和根据,从规范的被动遵守者变成主动的理解者、支持者。我想,这本《简化字溯源》就是这种普及工作的一种尝试,因而是值得称赞的。
其他文献
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使用,“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回顾我国百余年语文教育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从1897年的《蒙学课本》到今天的统编本,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一直走的是文选型路线,其主体是一篇篇供学生阅读、学习的文章;与此同时,语文课程知识建设此起彼伏,先后有“文法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读写知识”等,唯独没有过独立的“阅读知识”。曾经有过的“读写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因其超前的编写理念、课程思想和选文思路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同时,统编教材崭新的编排体例和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特别是“活动·探究”单元的首次出现,让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一时无所适从,变得束手无策。如何正确理解统编教材编者意图,突破“活动·探究”单元实施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一线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中亟待破解的问题。笔者以项目式学习理念,对“
书名:汉语言文字应用基础知识  作者:唐生周 瞿继勇 瞿建慧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64361211  定价:44元  汉语言文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语言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语文知识,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学素养。汉语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一种功能性更强的学科,特别是文字的准确应用,对于学生日常
最近,笔者有幸随县教研室的几位同志到某校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其间听了近10节作文课。发现不少作文课仍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对学生束缚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个性化作文大相径庭。  下面,本人结合听课中的一节典型课例,谈谈对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以求为众同仁抛砖引玉。    一、“小村庄”——禁锢学生心灵的牢笼  问题案例:(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师:
这段时间在准备《水》的公开课。过去执教时,主要抓住“雨天狂欢”和“勺水冲凉”两个画面,让学生体会水给人带来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两个画面,感受它们一个是从“动作”来写“乐”,一个是从“感受”来写“乐”,学习不一样的表达方法。当时,这个教学设计得到不少老师的肯定,我也不免有些沾沾自喜。再次解读文本时,我却发现过去的设计是一厢情愿的,看似独到的见解,实际上是以教师的理解左右学生的理解,并没有做
有幸观看了北京市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的四年级作文教学《魔术表演》,我感觉学生在吉老师的引导下作文是无比快乐的,又是特别有长进的。可以说:快乐,伴着学生与习作一同成长。    片段一:快乐起点,让学生明确魔术规则  师:孩子们喜欢玩魔术吗?  生:喜欢!  师:今天的课我就带大家玩魔术,好吗?  生:好!  师:玩魔术前,我有三点规则要大家记住,好好听,记住了就拍拍耳朵。(1)我这儿四个纸杯,分别
【关键词】博士教师 中学任教 情况分析  20年前,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学,在当时属于新鲜事,有些人认为是“大材小用”。20年后,博士进入中学已是正常现象。有些区域,有些中学,博士数量很多,既有本土博士,又有海归博士,还有博士后。本文试就博士进入中学从教的情况,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博士學历教师分布情况  笔者对北京、上海、深圳、福州、济南、泰安、衡水七地部分中学进行了粗略调查,得到了一
争议由来已久  苏州市统考高二试卷阅读题,文学类阅读的选文是王亚的《清明》。有的学生可能是被题目难着了,“想知道原作者做题时是什么感受”,于是考后通过微博找原作者请教。作者王亚做了用自己文章命制的试题,对照答案,20分仅得6分,于是调侃道:“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因为处在期末,多家媒体抓住这一敏感点对作家和命题单位采访,瞬间点燃语文测评话题。  各方声音归结起来有两大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设计和编排体现了“课程即活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洋溢着浓厚的课改气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黄厚江执教《黔之驴》令人耳目一新。究其实质,广而言之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小而言之就是用寓言的方式教学生学习寓言。黄厚江在江苏靖江“苏派语文研讨会”上执教过这篇课文,在江苏师范大学“国培班”上也执教过这篇课文,两个课例虽有差异,但是黄厚江追求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剖析黄厚江的这个课例,也许能给苦寻“语文味”的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何谓用寓言的方式  所谓用寓言的方式,就是把握寓言这种文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