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新的举措应对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为依据,从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课堂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大胆表现音乐创设学生参与环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等四方面进行阐述,对中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音乐欣赏;学习兴趣;深入探索;
21世纪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迎来的一个新的春天。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在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中特别增加了“具有基本的观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内容,规定中职学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自由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中职学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一直从事中职音乐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好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同学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了症结所在:认为音乐课是副课,对音乐缺乏足够的重视;喜欢流行音乐排斥民族音乐;音乐鉴赏能力不强等。 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鉴赏观念,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变堵为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中职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6—20岁之间。初中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尽管有素质教育的渗透,但力度不够,他们对音乐也只有浅薄的认识。他们的音乐衡量标准多局限于自己的好恶,如:对通俗音乐、摇滚音乐的过度赞扬而对民族音乐排斥,对国外的优秀音乐成果更是知之甚少。我曾经尝试学生入学后首先让他们欣赏学习民族音乐的,但是却吃了闭门羹,辛辛苦苦备的课学生并不买帐,说他们不喜欢这种歌曲这种音乐,想学流行歌曲。
我一直在思考:既然学生暂时不能接受民族音乐,我们何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更新教学观念,扩大自己的眼界,顺应时代的发展?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中我将流行音乐引入中职课堂,变“堵”为“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考虑,适当的介绍他们感兴趣的通俗音乐,选学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待学生慢慢喜欢音乐课时,一步步地引入民族音乐等内容,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与经验的获得密不可分,“音乐就是生活”,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广播站每天早上上课前、下午放学后都会播放一些大家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校园歌曲,它触动了我的灵感。于是从网上搜集了许多音频、视频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校园民谣》的赏析课,内容包括校园民谣的概念、产生、发展、传承等,对校园民谣发展的各个时期的歌曲、重点人物作了介绍。如从早期的《童年》、《橄榄树》到90年代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到2000年后的《白桦林》《一生有你》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自然起劲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相关理论知识,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他们感慨到:“没想到流行音乐的天地如此的广大,其中有这么多的经典之作”,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
待同学们接受了这些音乐教学方法,渐渐喜欢上音乐课后,我设计了《歌曲的四种唱法》,从民族、美声、原生态唱法讲起。之后陆续介绍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莎拉布莱曼的歌曲,甚至是贝多芬的《命运》《合唱》……这样一步步层层递进的学习,大家不仅对于民族音乐甚至对外国优秀音乐都慢慢地接受了。
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影视音乐的学习,也会使音乐课变难为易。如正当电视剧《走西口》再次热播时,将歌曲《走西口》《三十里铺》等搬上课堂进行学习。学生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陶冶了情操。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上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知识的学习与听辩,一举两得。同学们学的不亦乐乎,而老师也体会到了成就感与快乐感。
三、彰显个性,创设学生的参与环境
到中职学校上学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中学他们往往不被关注。这样的大环境造成了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甚至会自卑或者自暴自弃。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经常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文化课不突出,也许在语言表达、体育、美术、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呢!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大家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多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尽情发挥,如在讲歌曲演唱时,请写字好的同学板书歌词,普通话好的同学带领大家高位置朗诵歌词,歌曲学唱完请唱的好的同学领唱,分小组竞唱等,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音乐创造。比如说根据歌曲的旋律创编新的歌词,进行个旧曲新唱比赛,让大家积极的参与进来;根据所听乐曲中的乐器,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制小乐器,将他们应用到课堂的节奏练习中等。营造一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氛围,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四、精心设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当代新课标基础下的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是重要内容,民族音乐是必备的“大餐”。 在中职音乐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像对待流行音乐一样热情地接受民族音乐,让他们“吃的好”“吃的饱”“吃的开心”呢?这就更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
民歌、戏曲、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这么多的套餐,怎样才能把它们做好呢?我采取的方式是两次课设一道“大餐”,藏、蒙、维、 汉让学生轮流“吃”,而且在每一部分尽量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设计教案。比如在学习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呼麦”时,我提前将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青年合唱团的现场录像片段编辑,并穿插到多媒体课件中。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呼麦与其他唱法的区别,了解了呼麦的特点、唱法、产生、传承等。再如:在新疆音乐欣赏前,则让学生利用课外各种学习手段,查找有关新疆人民生活劳动、地理环境、文化艺术等各种资料。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充分利用自己查阅的资料参与表演。在学习《卓玛》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舞蹈课上所学的弦子、三步一撩等动作进行组合,随音乐表演舞蹈。学生在视听结合、积极参与、探索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民族音乐,提高了民族音乐的鉴赏力与审美能力,开始喜欢和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在教学不断探索中,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艺术享受和深深的记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迅猛发展时期,我们的中职音乐课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许多,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改进、摸索与尝试、改变陈旧的音乐教育观念,并舍弃不利于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把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中表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在愉悦和审美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思路、开拓眼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为音乐欣赏课彰显更强的优势而努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学习兴趣;深入探索;
21世纪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迎来的一个新的春天。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在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中特别增加了“具有基本的观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内容,规定中职学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自由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中职学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一直从事中职音乐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好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同学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了症结所在:认为音乐课是副课,对音乐缺乏足够的重视;喜欢流行音乐排斥民族音乐;音乐鉴赏能力不强等。 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鉴赏观念,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变堵为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中职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6—20岁之间。初中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尽管有素质教育的渗透,但力度不够,他们对音乐也只有浅薄的认识。他们的音乐衡量标准多局限于自己的好恶,如:对通俗音乐、摇滚音乐的过度赞扬而对民族音乐排斥,对国外的优秀音乐成果更是知之甚少。我曾经尝试学生入学后首先让他们欣赏学习民族音乐的,但是却吃了闭门羹,辛辛苦苦备的课学生并不买帐,说他们不喜欢这种歌曲这种音乐,想学流行歌曲。
我一直在思考:既然学生暂时不能接受民族音乐,我们何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更新教学观念,扩大自己的眼界,顺应时代的发展?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中我将流行音乐引入中职课堂,变“堵”为“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考虑,适当的介绍他们感兴趣的通俗音乐,选学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待学生慢慢喜欢音乐课时,一步步地引入民族音乐等内容,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与经验的获得密不可分,“音乐就是生活”,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广播站每天早上上课前、下午放学后都会播放一些大家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校园歌曲,它触动了我的灵感。于是从网上搜集了许多音频、视频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校园民谣》的赏析课,内容包括校园民谣的概念、产生、发展、传承等,对校园民谣发展的各个时期的歌曲、重点人物作了介绍。如从早期的《童年》、《橄榄树》到90年代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到2000年后的《白桦林》《一生有你》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自然起劲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相关理论知识,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他们感慨到:“没想到流行音乐的天地如此的广大,其中有这么多的经典之作”,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
待同学们接受了这些音乐教学方法,渐渐喜欢上音乐课后,我设计了《歌曲的四种唱法》,从民族、美声、原生态唱法讲起。之后陆续介绍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莎拉布莱曼的歌曲,甚至是贝多芬的《命运》《合唱》……这样一步步层层递进的学习,大家不仅对于民族音乐甚至对外国优秀音乐都慢慢地接受了。
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影视音乐的学习,也会使音乐课变难为易。如正当电视剧《走西口》再次热播时,将歌曲《走西口》《三十里铺》等搬上课堂进行学习。学生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陶冶了情操。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上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知识的学习与听辩,一举两得。同学们学的不亦乐乎,而老师也体会到了成就感与快乐感。
三、彰显个性,创设学生的参与环境
到中职学校上学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中学他们往往不被关注。这样的大环境造成了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甚至会自卑或者自暴自弃。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经常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文化课不突出,也许在语言表达、体育、美术、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呢!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大家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多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尽情发挥,如在讲歌曲演唱时,请写字好的同学板书歌词,普通话好的同学带领大家高位置朗诵歌词,歌曲学唱完请唱的好的同学领唱,分小组竞唱等,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音乐创造。比如说根据歌曲的旋律创编新的歌词,进行个旧曲新唱比赛,让大家积极的参与进来;根据所听乐曲中的乐器,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制小乐器,将他们应用到课堂的节奏练习中等。营造一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氛围,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四、精心设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当代新课标基础下的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是重要内容,民族音乐是必备的“大餐”。 在中职音乐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像对待流行音乐一样热情地接受民族音乐,让他们“吃的好”“吃的饱”“吃的开心”呢?这就更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
民歌、戏曲、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这么多的套餐,怎样才能把它们做好呢?我采取的方式是两次课设一道“大餐”,藏、蒙、维、 汉让学生轮流“吃”,而且在每一部分尽量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设计教案。比如在学习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呼麦”时,我提前将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青年合唱团的现场录像片段编辑,并穿插到多媒体课件中。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呼麦与其他唱法的区别,了解了呼麦的特点、唱法、产生、传承等。再如:在新疆音乐欣赏前,则让学生利用课外各种学习手段,查找有关新疆人民生活劳动、地理环境、文化艺术等各种资料。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充分利用自己查阅的资料参与表演。在学习《卓玛》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舞蹈课上所学的弦子、三步一撩等动作进行组合,随音乐表演舞蹈。学生在视听结合、积极参与、探索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民族音乐,提高了民族音乐的鉴赏力与审美能力,开始喜欢和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在教学不断探索中,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艺术享受和深深的记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迅猛发展时期,我们的中职音乐课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许多,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改进、摸索与尝试、改变陈旧的音乐教育观念,并舍弃不利于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把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中表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在愉悦和审美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思路、开拓眼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为音乐欣赏课彰显更强的优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