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要想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势在必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 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加以教育和培养。首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各种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1、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到基础教育管理的议事日程。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路和突出特点是:要求学生博闻强记,练习多,重考试,基础扎实。这自然是好的一面,但学生死记硬背陈旧无用的东西,实际上也是智力、精力的浪费。人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尽管潜力很大,但也是有限度的。当今时代,知识激增,不要说上下五千年,就是今天某1小时之内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信息,一个人的大脑一辈子也记不完。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培養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改变过去的教育管理模式,教给小学生了解新科技、社会变化发展的新知识,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在语文教学中,给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一是建立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学过程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了“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而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要转变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团结的氛围,让课堂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使小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情绪上是放松的,没有压抑感,产生创造的欲望,大胆自由积极地多想、多说、多做,教师再巧妙引导,鼓励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二是热忱支持小学生的首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发展着创造性。研究表明: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被权威名人吓倒,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通过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可发展其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增强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逆性,提高研究、猜测、假设和推理的能力;通过物理化学学习,可培养学生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自己不敢想或想不到的,而小学生又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主意,要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就能激发他们去创造。
二、鼓励实践,开展课外活动和创新求异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求异,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如我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要求学生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该怎样保护地球?”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整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有的说要绿化环境,多植树、栽花、种草;有的说水的资源有限,我们应该节约水、电;有的说要保护野生动物;也有的说要建议工厂、医院等部门安装废水处理系统;还有的说要做个环保小卫士,做好环保宣传,让大家共同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我要求学生把所说的写一篇读后感。这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真正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究。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从而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 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加以教育和培养。首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各种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1、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到基础教育管理的议事日程。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路和突出特点是:要求学生博闻强记,练习多,重考试,基础扎实。这自然是好的一面,但学生死记硬背陈旧无用的东西,实际上也是智力、精力的浪费。人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尽管潜力很大,但也是有限度的。当今时代,知识激增,不要说上下五千年,就是今天某1小时之内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信息,一个人的大脑一辈子也记不完。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培養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改变过去的教育管理模式,教给小学生了解新科技、社会变化发展的新知识,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在语文教学中,给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一是建立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学过程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了“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而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要转变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团结的氛围,让课堂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使小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情绪上是放松的,没有压抑感,产生创造的欲望,大胆自由积极地多想、多说、多做,教师再巧妙引导,鼓励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二是热忱支持小学生的首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发展着创造性。研究表明: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被权威名人吓倒,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通过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可发展其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增强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逆性,提高研究、猜测、假设和推理的能力;通过物理化学学习,可培养学生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自己不敢想或想不到的,而小学生又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主意,要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就能激发他们去创造。
二、鼓励实践,开展课外活动和创新求异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求异,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如我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要求学生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该怎样保护地球?”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整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有的说要绿化环境,多植树、栽花、种草;有的说水的资源有限,我们应该节约水、电;有的说要保护野生动物;也有的说要建议工厂、医院等部门安装废水处理系统;还有的说要做个环保小卫士,做好环保宣传,让大家共同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我要求学生把所说的写一篇读后感。这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真正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究。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从而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