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美国八年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71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我正式退役了,先去北师大学英语,半年后,有一个机会,公派自费去美国留学。
  不能躺在荣誉上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只想出去一两年,学学语言、开开眼界。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女排这些年,得到很多荣誉,女排队员几乎是家喻户晓。虽然退役了,可我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老是被别人注意,身不由己,连上个街买东西,都受拘束。
  可是,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撤”,他们总觉得,“女排”是中国的象征,我是典型的“民族英雄”,似乎不应该加入这股“出国潮”。也有人挽留我:“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有功之臣,国家不会亏待你的。”
  我觉得自己似乎被误解了,我不是怕“亏待”,我就是觉得,国家和人民待我太好,我不能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一无所有”。
  我不愿当官
  也有人说,不是可以到体校、体委做领导工作吗?但是,我不愿意当官。有一次很深刻的教训,我耿耿于怀,发誓不当官。
  那年,我们在湖南的郴州训练。那时的训练基地条件很差,是那种竹棚子,透风的,冬天很冷。一个星期天,郴州基地的主任来找我,说领队让我跟他去一趟国家经委。那个时候的我很单纯,心想,领导安排的事情我总得去做。到了那儿,我才知道,这个基地主任是向国家经委要钱,说是建设训练基地,我也帮着说话呀。也许,我说话管点用,上面果然给予考虑,很快就拨了钱。但是,我后来才知道,这笔款到位以后,他们并没有马上用来建设训练基地,有人把这情况告到纪检委,还提到了我,说是郎平去要的钱。体委要我写检查。我觉得特委屈,是队里的领导安排我去的,我只知道他们要钱是为了建设训练基地,至于他们拿了钱用在什么地方,我根本不知道。可是,领队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体委的批评很严厉:郎平,你要谦虚谨慎,你拿了世界冠军,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到处要钱!后来,我只得写了个情况汇报交上去,上面也没再追究。但这事的阴影在我心里再也抹不去。所以,1987年4月我离開北京,到美国选学了体育管理。
  一无所有的“国际农民”
  到美国后,因为我拿的是公派自费的签证,所以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
  一开始,我住在洛杉矶的华人朋友何吉家,何吉看我穿的是奥运会代表团统一的制服,就要带我去买衣服。进商店一看,一套普通的衣服都要七八十美元,我下不了手,再说,花人家的钱,心里更不是滋味。
  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我来美国学习,就是要掌握自己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于是我决定离开华人比较集中的洛杉矶,去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因为不想老生活在他们的庇护之下。
  移居新墨西哥州后,我在大学排球队做助教。学校给我的待遇是,可以免费读书。但说是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一开始,我心里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队员,跑到这儿来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位置整个是颠倒的。但我不得不说服自己: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为了独立自给,那年夏天,我在十个夏令营做教练,教孩子们打排球。当时,我语言还不过关,要表达点什么特别费劲。
  那个时候,我特别穷,白天读书时的那顿午饭,我不舍得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就自己做三明治带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一顿快餐的钱,我可以吃一个星期。吃到后来,见到三明治就想吐。
  第一次回国,和女排老队员一起去哈尔滨市打一场表演赛,我的那些老队友,大都是处长、主任级干部,可我还是个穷学生,我笑称自己是“国际农民”。
  第一次为钱打球
  生活不独立,感觉便不完整,所以我必须勤工俭学给自己挣学费,更重要的是,这对我们中国运动员的价值是一种证明。
  1989年,意大利甲A排球俱乐部老板聘用我,我太兴奋了,拿了人家的钱,我得好好干。我攒足了干劲,结果,第一天训练,就把肌肉拉伤了。但轻伤不下火线,第二天比赛,照打不误,我用一条半腿在那儿跳,3∶0就把对方拿下了。
  很快,我成了队里的主力。但是,赛季打到一半,我的右膝关节严重受伤,同时又崴了脚,不得不动手术,医生关照,必须休息一个月。
  我心里又着急又难过,这样,我等于要缺席四场球,结果,四场球全输了。老板一见我,总是这句话:“你的膝关节怎么样?”而他的表情是在说:“你的膝关节怎么还不好?”我当然理解老板的心情,俱乐部是靠赢球才生存的。我每天一看老板的脸色就知道是赢球了还是输球了,他的脸像天气预报。而且,一输球,老板不高兴了,工资拖着不发。
  后来,我没等伤好利索,就咬牙上场,让朋友从美国给我寄来止疼片,先吞下四片再上场。有一阵,软骨碎了,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又卡在了骨缝里,疼啊,刺激骨膜出水,四周都是积液。比赛前,先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打完比赛再抽,没办法,多痛苦、多麻烦,我也得坚持。你拿人家的钱,干不了也得干,我真是卖命地打。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是我生平第一次为钱打球。
  一年后,我的签证因为这段工作经历,变为“工作签证”,在美国可以办绿卡了。而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以560分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语言关,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美国生活,直到1995年应邀回国执教。而这段八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其他文献
第一条:油不冒烟不下锅  很多人在炸土豆片、鸡腿、鱼等食物时,一定要看到油在锅里翻腾并冒出烟来才放心把食材扔进去,觉得油在翻滚冒烟才算是食物熟了。油冒青烟实际是在传达一种信号———我要开始放毒了!油开始冒烟代表油温已达到180℃以上,油脂的热聚合物、多环芳烃和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质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所以,不论煎炸食物还是炒菜,可以采取“热锅凉油”的方式,也可以把锅烧热,放入油后,看到油面的冒泡
期刊
苋菜烧饼,顾名思义,苋菜馅儿的烧饼。苋菜,再寻常不过的时令蔬菜;烧饼,再寻常不过的面点小吃。但两者相互搭配,成为一种吃食,却难得一见。  在我的家乡扬中,苋菜烧饼是寻常人家餐桌上的“常客”。夏日的傍晚,喝碗绿豆粥,吃着奶奶亲手做的苋菜烧饼,那种舌尖上的美味,至今难忘。  还记得小时候回扬中过暑假,隔三岔五就能吃上苋菜烧饼。从地里采回苋菜,然后择菜、洗菜,再到拌馅儿、和面,最后到煎饼,在炎热的夏季,
期刊
又到了晒制酱油肉的好时节。一提起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的酱油肉,我肚里的馋虫就争先恐后地爬了出来。  酱油肉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将新鲜的猪肉放在酱油中浸泡一晚,再放到太阳下面晾晒数日即可。  选购几斤质量上乘、肥美鲜嫩的猪肉是制作优质酱油肉的基础,最好的原料就是“三层肉”,也就是俗话说的“五花肉”,而猪肉的原料又以在乡间散养长大的本地猪为好。另外,选择原料的时候首先要挑选肥膘的顏色比较白、精肉的颜色比
期刊
俗话说,“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其中的凝血止血酶能预防中风,钼能防癌。多数人常选择炒或凉拌的方法来烹调白菜,而我更愿意选择蒸。  做法:选择叶帮较薄的大白菜,准备好肉馅。去掉大部分白菜帮,把白菜叶焯一下后平铺在干净的菜板上。按照自己的口味调肉馅,比如为了让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平衡,可以在肉馅里加一些切碎的豆制品(如豆腐),还可以加入香菇、木耳等。除此之外,再往肉馅里加一些
期刊
我是1945年当的兵,当兵在部队里要经常站岗,晚上站岗的时候人不能动.换岗的时候一般是接岗的战士先发出一个事先规定好的音响信号,比如接岗的人来之前,先用手轻轻地敲打三下
期刊
结婚照必须扎上扫帚辫  上世纪70年代结婚有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弄得你娶也没法娶,嫁也无法嫁。  前奏曲之一是拍结婚照。已是1977年的夏末,“文革”的雷声虽然逐渐远去,但余威犹在。我们找的是杨浦著名的红光照相馆。妻子在好友陪伴下去理发店做头发。当时的理发店还不敢越雷池半步开设烫发染发等业务,只能象征性地在爱美爱漂亮的女孩头发上做一些花样。便是如此也行不通,红光照相馆的摄影师一见便连连摇头,说,这
期刊
儿媳帮我整理书橱时,发现一块表盘泛黄、表带残损的手表,问道:“这块表是不是该扔掉了?”我急忙从她手中夺过来,大声说:“不能扔!这是瑞士产的三度士手表,是1959年我病危时母亲给买的,将近六十年了!”儿媳听罢说:“这是古董了,说不定值不少钱呢!”上网一查,这种款式的三度士手表业已绝迹,现在市场价是一到三万元之间。儿媳得知后建议卖掉,我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卖!”望着儿媳疑惑的目光,我给她讲了那久远的故
期刊
1955年,父亲想去当兵,爷爷有点不高兴:“家里这么大,盛不下你吗?你去当兵,要是打仗了咋办?”  碗小飯多,自然盛不下。小时候,我盛饭时总会盛到不能再满,常常弄得没办法端,母亲就骂我。老人骂孩子:“看把你能的,家里盛不下你啊!”领导讥讽下属:“咱这庙小,盛不下你这大神。”这都是站在碗的立场上看问题,若站在米饭的立场上,你就不能换个大点的碗吗?  我很感谢父亲,他最终还是去当了兵,在部队里学了开车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烟台地区还没有民航机场。到1984年才在莱山军用机场上扩建了民用航线,其中有一趟飞机是从莱山飞往北京首都机场。当时乘坐飞机是件很难的事,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有在紧急情况下,由单位负责人同意,县政府批准,并开具盖有县政府大印的介绍信才能买机票。  接到紧急任务飞往北京  那年我刚到牟平县乡镇企业局当秘书。有天早上接到紧急任务,局里派一位姓徐的老同志和我一块到莱山机场买票,乘
期刊
1995年,本没打算再念书的我,被一所商学院录取,父亲从邮电局拿到通知书,还喜滋滋地买了三个大西瓜回来。我知道家里经济状况很不好,况且爷爷还在重病中,家里是根本拿不出钱供我读书的。既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么,对于父亲异常的殷勤,我只好装作视而不见。  我从小就很少跟父亲讲话。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给我灌输:父亲重男轻女,生下你时看了一眼转身就走,你以后要好好发愤,做给你父亲看!我记得母亲的话,从此便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