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生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交流,从而使学生随文起舞、因境而歌,生本之间达到情感共鸣的境地呢?笔者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尊重个性,感悟在生本对话中纷呈
关注、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为此,教师在生本交流中,应当开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鼓励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在教学中,笔者总给学生留下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自主地、充分地与文本展开对话。需要时,他们可以离开座位读,在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触动心灵的地方可以静静记下独特的感受,不同的观点勇敢地画上探索的问号。学生们徜徉在文本中,或面露笑意,或眉头紧锁,谁能说这样研读文本的背后没有情感在翻滚、心灵在放飞、个性解读在实现呢?例如,我是这样教学《海底世界》的:课始,我以导游的口气调动学生走进文本,“各位小游客,今天非常高兴带大家去海底世界观光。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现在我们来到的景点是——”学生侧耳倾听,可是却无下文。稍停片刻后,我说:“同学们,我遇到难处了。不知道如何设计景点名字更能吸引游客,你们愿意帮我吗?”被别人需要是幸福的,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与文本交流的兴趣高涨。此刻,我投影出示:读课文第2~5自然段,自己选一个喜欢的段落为景点起一个名字,并简要地记下理由。这样的读书,给学生个性化感悟搭建平台,这样的引领意味着个体理解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他们想自己所想,想别人所想。想别人所未想。
以第2自然段为例,学生起名有“声音之战”“美妙的音乐会”“声音总动员”等。这个片段中,学生与文本交流时留下这样的痕迹:
“声音之战”:每种声音之间在竞争,在比试,像我们平时在电影中看到的战争,有的肚子一鼓一鼓地发出声音,有的拼命甩动尾巴……
“美妙的音乐会”:感受声音优美,“嗡嗡”“啾啾”“汪汪”拟声词神秘美好,声音小而快、短。海底景色美妙。配上这些声音一定更美。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时声音一定也很好听,天哪!让我无法想象。
这些批注鲜活可贵,如洒落在文本中的粒粒珍珠,它充盈着学生饱满的情绪,传达着充满乐趣的阅读感受。每一个阅读感受都是一个不同个性的展示,融合的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领读书,要求该生把感受送到这句话中。虽然是同一片段,但是因感受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有的读得急促、紧张;有的声音神秘美好;有的则突出热闹,在这个朗读片段中。教师没有示范,任由学生听凭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来朗读,这已不是表面的读了,而是心灵与心灵在交流。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能带给学生充满生命的独特感悟。同时,教师抓住一个个鲜活的“生本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变成富有个性的生命的涌动。
二、角色体验,情感在生本对话中交融
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是有距离的。作品所反映的时间、空间,人物的处境、身份年龄都可能构成差异,产生距离感,造成生本交流时学生情不由衷,精神也就游离于文本之外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可急功近利,简单草率地将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解读强行灌输给学生,而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智慧地处理,让学生与主人公进行角色置换,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识得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次》一文中,布鲁斯“无意中看到一只蜘蛛正在结网”与“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之间,心理活动如何变化是一大空白。为了让学生在跳跃的文字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我进行了引导,让学生边读蜘蛛织网屡结屡断、屡断屡结的情节,边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词语或句子,然后,留一块空白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回味自己的读书感受,走进王子的情感世界,想象自己就是那位打了七次败仗的王子。看到蜘蛛织网的艰难经历。一定思绪万千吧?学生通过这种角色体验再次静读文本,渐入佳境,与主人公同呼吸,共感动,情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一个个与文本激情对话后的小布鲁斯们就在眼前——
有的拍着后脑勺:哎,惭愧呀惭愧,我一向自命不凡,可竟不如小小的蜘蛛。
有的挥舞拳头:小蜘蛛,你真坚强,我要向你学习。
有的一下子跳了起来:我是一个勇敢的王子。当然应该比蜘蛛做得更好。蜘蛛老师,谢谢你。
这样的角色体验将文本情境、文本经历巧妙地“嫁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感同身受,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心跳,更立体地丰满了王子的形象,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学生只有与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相通,与作品的意境相通,无声的文字,才能转换成浓浓的情和意,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并在“情动”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使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疑点追踪,智慧在生本对话中闪烁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可以顺水推舟,鼓励学生自己到文本中深入探究,解除冲突,认知达到平衡,思维得到锻炼,对文章内容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文时,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就有学生在“听后我想说”这一环节中质疑:“小女孩虽然爱妈妈,但她却乱摘花瓣,是不文明的行为。我认为她不能算是个完全懂事的孩子,更不值得作者送一盆月季花给她。”此语一出,满座哗然,同学们议论纷纷,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作者和编者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让学生学习那个小女孩懂事、敬爱父母的美好品质,可孩子们一贯受到的教育与文本人物的行为发生了碰撞。我意识到:这种自我提问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走进文本,进行探究,走向人物心灵的深处,对文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更透彻。于是,我首先称赞这位同学是一位敢于质疑的勇士。然后,抛出话题:“这女孩到底懂不懂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刻,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显得迫不及待。这样的生本对话,已不是单方面的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以文会友式的阅读,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过程,其中打动主体并为主体所用的信息将尽收眼帘。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成了主体,因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认真读书,这样说起话来才有底气。交流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情进发,他们咬文嚼字,达成共识:小女孩是懂事的,因为她爱花,又爱妈妈,那么只摘花瓣是她爱花又爱妈妈的唯一选择,这样的小女孩让谁能忍心批评她,这样的小女孩怎能不打动你我的心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了思辨能力。
一、尊重个性,感悟在生本对话中纷呈
关注、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为此,教师在生本交流中,应当开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鼓励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在教学中,笔者总给学生留下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自主地、充分地与文本展开对话。需要时,他们可以离开座位读,在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触动心灵的地方可以静静记下独特的感受,不同的观点勇敢地画上探索的问号。学生们徜徉在文本中,或面露笑意,或眉头紧锁,谁能说这样研读文本的背后没有情感在翻滚、心灵在放飞、个性解读在实现呢?例如,我是这样教学《海底世界》的:课始,我以导游的口气调动学生走进文本,“各位小游客,今天非常高兴带大家去海底世界观光。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现在我们来到的景点是——”学生侧耳倾听,可是却无下文。稍停片刻后,我说:“同学们,我遇到难处了。不知道如何设计景点名字更能吸引游客,你们愿意帮我吗?”被别人需要是幸福的,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与文本交流的兴趣高涨。此刻,我投影出示:读课文第2~5自然段,自己选一个喜欢的段落为景点起一个名字,并简要地记下理由。这样的读书,给学生个性化感悟搭建平台,这样的引领意味着个体理解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他们想自己所想,想别人所想。想别人所未想。
以第2自然段为例,学生起名有“声音之战”“美妙的音乐会”“声音总动员”等。这个片段中,学生与文本交流时留下这样的痕迹:
“声音之战”:每种声音之间在竞争,在比试,像我们平时在电影中看到的战争,有的肚子一鼓一鼓地发出声音,有的拼命甩动尾巴……
“美妙的音乐会”:感受声音优美,“嗡嗡”“啾啾”“汪汪”拟声词神秘美好,声音小而快、短。海底景色美妙。配上这些声音一定更美。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时声音一定也很好听,天哪!让我无法想象。
这些批注鲜活可贵,如洒落在文本中的粒粒珍珠,它充盈着学生饱满的情绪,传达着充满乐趣的阅读感受。每一个阅读感受都是一个不同个性的展示,融合的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领读书,要求该生把感受送到这句话中。虽然是同一片段,但是因感受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有的读得急促、紧张;有的声音神秘美好;有的则突出热闹,在这个朗读片段中。教师没有示范,任由学生听凭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来朗读,这已不是表面的读了,而是心灵与心灵在交流。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能带给学生充满生命的独特感悟。同时,教师抓住一个个鲜活的“生本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变成富有个性的生命的涌动。
二、角色体验,情感在生本对话中交融
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是有距离的。作品所反映的时间、空间,人物的处境、身份年龄都可能构成差异,产生距离感,造成生本交流时学生情不由衷,精神也就游离于文本之外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可急功近利,简单草率地将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解读强行灌输给学生,而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智慧地处理,让学生与主人公进行角色置换,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识得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次》一文中,布鲁斯“无意中看到一只蜘蛛正在结网”与“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之间,心理活动如何变化是一大空白。为了让学生在跳跃的文字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我进行了引导,让学生边读蜘蛛织网屡结屡断、屡断屡结的情节,边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词语或句子,然后,留一块空白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回味自己的读书感受,走进王子的情感世界,想象自己就是那位打了七次败仗的王子。看到蜘蛛织网的艰难经历。一定思绪万千吧?学生通过这种角色体验再次静读文本,渐入佳境,与主人公同呼吸,共感动,情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一个个与文本激情对话后的小布鲁斯们就在眼前——
有的拍着后脑勺:哎,惭愧呀惭愧,我一向自命不凡,可竟不如小小的蜘蛛。
有的挥舞拳头:小蜘蛛,你真坚强,我要向你学习。
有的一下子跳了起来:我是一个勇敢的王子。当然应该比蜘蛛做得更好。蜘蛛老师,谢谢你。
这样的角色体验将文本情境、文本经历巧妙地“嫁接”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感同身受,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心跳,更立体地丰满了王子的形象,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学生只有与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相通,与作品的意境相通,无声的文字,才能转换成浓浓的情和意,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并在“情动”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使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疑点追踪,智慧在生本对话中闪烁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可以顺水推舟,鼓励学生自己到文本中深入探究,解除冲突,认知达到平衡,思维得到锻炼,对文章内容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文时,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就有学生在“听后我想说”这一环节中质疑:“小女孩虽然爱妈妈,但她却乱摘花瓣,是不文明的行为。我认为她不能算是个完全懂事的孩子,更不值得作者送一盆月季花给她。”此语一出,满座哗然,同学们议论纷纷,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作者和编者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让学生学习那个小女孩懂事、敬爱父母的美好品质,可孩子们一贯受到的教育与文本人物的行为发生了碰撞。我意识到:这种自我提问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走进文本,进行探究,走向人物心灵的深处,对文本的理解将会更深刻、更透彻。于是,我首先称赞这位同学是一位敢于质疑的勇士。然后,抛出话题:“这女孩到底懂不懂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刻,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显得迫不及待。这样的生本对话,已不是单方面的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以文会友式的阅读,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过程,其中打动主体并为主体所用的信息将尽收眼帘。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成了主体,因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认真读书,这样说起话来才有底气。交流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情进发,他们咬文嚼字,达成共识:小女孩是懂事的,因为她爱花,又爱妈妈,那么只摘花瓣是她爱花又爱妈妈的唯一选择,这样的小女孩让谁能忍心批评她,这样的小女孩怎能不打动你我的心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了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