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对于化学初学者——初三学生来说,如何做到规范?需要初三化学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过滤”操作出现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题中,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怎样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这项基本操作,并领会其操作要点的缘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实物,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片段]
……
师出示:一杯加明矾沉降后的水
师: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要将茶水和茶叶分开,我们可以用滤网。在化学上为了使固体杂质和液体更好的分离,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
师:如何通过“过滤”操作,把这杯水变澄清?需要哪些仪器来完成呢?
师出示:漏斗、烧杯、玻璃棒、圆形滤纸(跟漏斗配套的)、铁架台(带铁圈)。
师:根据提供的仪器想一想,该按怎样的顺序组装呢?
生:滤纸放漏斗里,然后放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烧杯。
师:很好,根据你们所说的,我们一起来组装。圆形滤纸如何放进漏斗?
生:把圆形滤纸变成漏斗状的圆锥形。先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
师:(折好滤纸并打开)大家看看这打开的滤纸有什么特点,厚度一样吗?
生:一半一层,一半三层,三层一边的滤纸厚。
师:(滤纸放进漏斗)看看又有什么问题?
生:滤纸和漏斗没有粘在一起。
师:不粘在一起会怎样?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滤纸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紧贴会有气泡,过滤的时候会比较慢。用水润湿滤纸。
师:(滤纸折好放进漏斗,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将滤纸润湿并赶走气泡)现在我们的过滤器准备好了,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师:滤纸的边缘能否高于漏斗的边缘?
生:不能,若高于滤纸的边缘,水会顺着高出的滤纸流出来。
师操作:将准备好的过滤器放在铁圈上,下面放烧杯(故意将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拿着加明矾沉降后的水倒进漏斗里,故意倒出一些。
师:看到什么了?能行吗?
生:水溅出来了,还要玻璃棒。
师:很好。怎样用呢?看看烧杯的模样。
生:烧杯口沿着玻璃棒倒,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师:还记得我们折好的滤纸一半只有一层,一半?
生:一半有三层,玻璃棒要放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师: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轻轻地斜紧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让烧杯里的水全部流进漏斗。
师:用化学术语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水多了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进烧杯,还有可能溅出来。
师:所以,往漏斗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师:(按照刚才的要求规范操作)看到什么情况了?
生:水又从漏斗的下端溅出来了。
师: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怎样倒啤酒,倒得多又不会溅出?是否有所启示。
生: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调整后再操作)看看现在的水澄清吗,有没有溅出来?
生:很澄清,没有溅出。
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师:按照过滤的操作顺序,我们一起来总结其操作要点或者说注意事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这就是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还记得我们用到了哪些仪器吗?
生: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
[课例评析]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挖掘过滤操作要点,规范操作。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联系操作实际,边演示边激发学生挖掘其操作要点,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过滤,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在演示中,由于没有严格按过滤的要点操作而出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大胆的把错误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来改正错误,以达到理解过滤操作要点的精髓。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要点,体现了“教育无痕”的良好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过滤操作时为什么要“一贴,二低,三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重视实验教学。
作为化学教师,不管是在演示实验中,还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都要做到操作规范、熟练正确、有条不紊,确保每一个实验都成功。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多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多巧妙地引导学生挖掘规范实验操作背后的缘由,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理解性地掌握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并将这些规范的实验操作知识变为能力。让我们广大化学老师乘着新课改的东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z
“过滤”操作出现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题中,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怎样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这项基本操作,并领会其操作要点的缘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实物,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片段]
……
师出示:一杯加明矾沉降后的水
师: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要将茶水和茶叶分开,我们可以用滤网。在化学上为了使固体杂质和液体更好的分离,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
师:如何通过“过滤”操作,把这杯水变澄清?需要哪些仪器来完成呢?
师出示:漏斗、烧杯、玻璃棒、圆形滤纸(跟漏斗配套的)、铁架台(带铁圈)。
师:根据提供的仪器想一想,该按怎样的顺序组装呢?
生:滤纸放漏斗里,然后放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烧杯。
师:很好,根据你们所说的,我们一起来组装。圆形滤纸如何放进漏斗?
生:把圆形滤纸变成漏斗状的圆锥形。先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
师:(折好滤纸并打开)大家看看这打开的滤纸有什么特点,厚度一样吗?
生:一半一层,一半三层,三层一边的滤纸厚。
师:(滤纸放进漏斗)看看又有什么问题?
生:滤纸和漏斗没有粘在一起。
师:不粘在一起会怎样?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滤纸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紧贴会有气泡,过滤的时候会比较慢。用水润湿滤纸。
师:(滤纸折好放进漏斗,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将滤纸润湿并赶走气泡)现在我们的过滤器准备好了,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师:滤纸的边缘能否高于漏斗的边缘?
生:不能,若高于滤纸的边缘,水会顺着高出的滤纸流出来。
师操作:将准备好的过滤器放在铁圈上,下面放烧杯(故意将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拿着加明矾沉降后的水倒进漏斗里,故意倒出一些。
师:看到什么了?能行吗?
生:水溅出来了,还要玻璃棒。
师:很好。怎样用呢?看看烧杯的模样。
生:烧杯口沿着玻璃棒倒,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师:还记得我们折好的滤纸一半只有一层,一半?
生:一半有三层,玻璃棒要放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师: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轻轻地斜紧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让烧杯里的水全部流进漏斗。
师:用化学术语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水多了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进烧杯,还有可能溅出来。
师:所以,往漏斗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师:(按照刚才的要求规范操作)看到什么情况了?
生:水又从漏斗的下端溅出来了。
师: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怎样倒啤酒,倒得多又不会溅出?是否有所启示。
生: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调整后再操作)看看现在的水澄清吗,有没有溅出来?
生:很澄清,没有溅出。
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师:按照过滤的操作顺序,我们一起来总结其操作要点或者说注意事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这就是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还记得我们用到了哪些仪器吗?
生: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
[课例评析]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挖掘过滤操作要点,规范操作。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联系操作实际,边演示边激发学生挖掘其操作要点,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过滤,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在演示中,由于没有严格按过滤的要点操作而出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大胆的把错误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来改正错误,以达到理解过滤操作要点的精髓。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要点,体现了“教育无痕”的良好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过滤操作时为什么要“一贴,二低,三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重视实验教学。
作为化学教师,不管是在演示实验中,还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都要做到操作规范、熟练正确、有条不紊,确保每一个实验都成功。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多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多巧妙地引导学生挖掘规范实验操作背后的缘由,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理解性地掌握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并将这些规范的实验操作知识变为能力。让我们广大化学老师乘着新课改的东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