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的艺术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方面。在语文课堂中加强美的教育,提高聋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从认识美育作用、挖掘美育内容、提高教学艺术美三个方面论述,进行聋生美育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聋校 语文课堂 美育教育
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有艺术美。当课堂教学有了节奏和生气,当教和学都成了生命的快乐和热情的追求,一种特殊的美——课堂教学的美就出现了。这一点,对于聋生来说,尤为重要,一堂优美的课,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他们分辩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为达到把聋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之目的,也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加强美的教育。那么,如何让美同样充满聋校的语文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设想,浅谈几点拙见:
一、启发聋生智力
语文教师通过课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或人物形象的具体行为,语言,借助其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美、自然景物美和社会生活美,对聋生实施美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有助于开发智力,净化心灵,从而促进聋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美育的启智作用远在几千年前的一些古代教育家就已认识到了。孔子最早提出为学之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就是说,美育可以激发学生求学的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乐事。这一点在聋校教育中是比较明显的。聋校中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美育实现的。美育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聋生接受知识不象普通学生那样可以借助视,听觉竺多种渠道来实现,听觉障碍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只能靠视觉、触觉、动觉、味觉、嗅觉等来感知事物,学习知识。聋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借助于形象具体的艺术手段把教材内容用教学挂图,幻灯,录像,实物,现场参观,形象表演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收起聋生的兴奋和愉悦,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朱自清的《春》,以“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勃勃生气美,艳丽容颜美,健壮身姿美,像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又借助视觉等感官手段,把春天五彩缤纷的花色,蜜蜂的低吟,蝴蝶的翻飞,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立体的、充满神韵的春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理解透彻。
二、陶冶聋生情操
耳聋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特点,他们在判别事物的真伪、美丑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往往良莠不分,美丑混淆。他们很容易通过电影、电视录像、书刊等接受一些消极的甚至很不健康的东西。他们在接触社会时,在现实生活中也最容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侵蚀,却不自知其非。这与长期得不到应用的美的熏陶是分不开的,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应当坚持经常地对聋生施以美育,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榜样充实他们的头脑,用健康的审美意识去强化他们的美好心灵。
聋生情感不够稳定,情绪容易冲动,难以理解从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评价中体验美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诱发和激化学生审美情感,就要着力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当中,调动其感知和想象的能力,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生命,鲁讯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例如:《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等。可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以美冶情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语文审美教育的以美冶情,就是教师凭借美的艺术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同化,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陶冶。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的贯彻也需要语文教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个美的发现者、美的设计者、美的创造者,更应该是美的播种者——把美的种子播向聋生那一颗颗天真纯洁的心灵,并辛勤耕耘,让他们早日开花结果,为这多彩的世界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333400江西省浮梁县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词】聋校 语文课堂 美育教育
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有艺术美。当课堂教学有了节奏和生气,当教和学都成了生命的快乐和热情的追求,一种特殊的美——课堂教学的美就出现了。这一点,对于聋生来说,尤为重要,一堂优美的课,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他们分辩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为达到把聋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之目的,也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加强美的教育。那么,如何让美同样充满聋校的语文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设想,浅谈几点拙见:
一、启发聋生智力
语文教师通过课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或人物形象的具体行为,语言,借助其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美、自然景物美和社会生活美,对聋生实施美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有助于开发智力,净化心灵,从而促进聋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美育的启智作用远在几千年前的一些古代教育家就已认识到了。孔子最早提出为学之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就是说,美育可以激发学生求学的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乐事。这一点在聋校教育中是比较明显的。聋校中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美育实现的。美育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聋生接受知识不象普通学生那样可以借助视,听觉竺多种渠道来实现,听觉障碍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只能靠视觉、触觉、动觉、味觉、嗅觉等来感知事物,学习知识。聋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借助于形象具体的艺术手段把教材内容用教学挂图,幻灯,录像,实物,现场参观,形象表演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收起聋生的兴奋和愉悦,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朱自清的《春》,以“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勃勃生气美,艳丽容颜美,健壮身姿美,像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又借助视觉等感官手段,把春天五彩缤纷的花色,蜜蜂的低吟,蝴蝶的翻飞,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立体的、充满神韵的春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理解透彻。
二、陶冶聋生情操
耳聋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特点,他们在判别事物的真伪、美丑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往往良莠不分,美丑混淆。他们很容易通过电影、电视录像、书刊等接受一些消极的甚至很不健康的东西。他们在接触社会时,在现实生活中也最容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侵蚀,却不自知其非。这与长期得不到应用的美的熏陶是分不开的,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应当坚持经常地对聋生施以美育,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榜样充实他们的头脑,用健康的审美意识去强化他们的美好心灵。
聋生情感不够稳定,情绪容易冲动,难以理解从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评价中体验美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诱发和激化学生审美情感,就要着力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当中,调动其感知和想象的能力,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生命,鲁讯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例如:《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等。可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以美冶情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语文审美教育的以美冶情,就是教师凭借美的艺术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同化,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陶冶。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的贯彻也需要语文教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个美的发现者、美的设计者、美的创造者,更应该是美的播种者——把美的种子播向聋生那一颗颗天真纯洁的心灵,并辛勤耕耘,让他们早日开花结果,为这多彩的世界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333400江西省浮梁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