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钧”的题目一出,就难到了自己。钧窑的话题如此之多,应该从哪里问起?思绪万千之后,想的是如何继续五大名窑瓷器中钧窑的文章,这次真的很难,但猛然想起那月全食的红色月光……,何不就此月光的变幻颜色入文,从_个故事说起。
一干多年前的某一天,河南禹县神垕镇的一番炉火后,窑工打開窑炉,检查新烧造的青瓷产品,却发现其中的几个未能达标,一些深红色或偏紫色的斑点成为了产品的瑕疵,匠人们正如以往般进行处理,却被监工制止,这让窑工感受到某种力量,那是一种抽象美的应运而生,而这绝非刻意安排,实乃上天所赐。随后经过不断探索,历经了许久,最终解開谜团,找到了产生这些奇异颜色的原因,并在那个艺术审美极度发达的时代将其呈现给皇上。而这一抹红色,也被朝廷所接纳继而宠爱,特别是在单色釉统治的天下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门”。
人生之曲折本就如钧瓷火中之窑变一样没有定数,或许坐在宝座上的皇帝比我们更能深深体会这点,因此钧瓷的变幻反而成为了一张王牌,让其进入皇宫,畅通无阻,更获得了“红似朝霞欲上时”的佳句。
别致哪里来?
钧窑属于青瓷系列,却有着“釉具五色”的特点,它以光彩夺目的颜色而堪称别致,可谓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而“别致”从哪里来?首先,钧窑属于青瓷系列,而胎、釉中都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成分。“铜”是一种极难控制的成分,唯有在还原气氛中烧制才可呈现铜红窑变釉。宋人掌握用铜作呈色剂的方法,也最终为陶瓷史中的红色瓷器打開新的篇章。
钧窑瓷器铜红釉“研制”成功、稳定的烧成是高温颜色釉的一个新突破,它改变了青瓷中的一览无余之后的釉质感,更打破了青瓷单色釉的局限,为陶瓷史的发展開辟了新兴的“力量”,并对后代的制瓷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元釉里红、明清祭红和郎窑红等的出现,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诞生”的。
钧窑瓷器最大的特征就是釉层肥厚。釉质乳浊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有与氧化铜等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火的“洗礼”使其呈现了多种的色泽鲜艳的“装饰色”——“玫瑰紫”、“海棠红”等窑变釉。这种釉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趣味,也有人称它为“钧釉”。
钧釉的烧成,固然是工匠们发现和利用备种氧化金属作为釉的呈色剂,使釉“变幻”从而达到了不同的窑变色的装饰效果。这里面,可以说窑炉的结构与烧制技术应当说是最为关键的。炉内的火候高度不同,釉色中的金属还原成分备有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釉的最后呈色。除此以外,钧瓷的釉也不同于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哥窑以及青花和粉彩瓷器。在工艺上,它的胎体表面使用了一种不透明的乳浊釉为釉面,而其它瓷器均使用透明的玻璃釉。当然,这工艺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它的覆盖力很强,可以将胎土全部遮盖,避免了本身的瑕疵。而不足也正基于此,窑工们因此而放松了对胎土的提炼要求,说白了,就是“粉底”太厚,导致懒得洗脸,皮肤就不好了。由于乳浊釉的使用,进而也为钧窑表面留下了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偶尔的小塌陷。这犹如雨后蚯蚓在泥土爬过后留下的痕迹一样,呈现出一丝丝的无规则条纹。而这一特征也被收藏界形象地称为“蚯蚓走泥纹”。
“钧釉”的烧制成功,说明工匠们熟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和烧造自如的程度。釉色以红、蓝为基础,熔融的效果形成了钧窑瓷器的艺术魅力。
创烧年代为何时?
钧窑究竟创烧于何时?自20世纪之始,钧窑的创烧年代、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等问题一直都是中外学界关注的题目,进入21世纪以来,在钧窑的主要生产窑址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工作,为钧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21世纪的三次较为系统的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禹州神厘刘家门等窑址发掘,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州市古钧花园建设工地进行的发掘,201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禹州闵庄窑址发掘)后,为钧瓷的烧制年代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物证。并由此初步判断钧窑瓷器的烧制生产时问大体为北宋后期。
在通过现场的土壤取样后,进而将钧窑分为了初始期、发展期、繁荣期以及衰落期。初始期为北宋末年,此时的钧窑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创烧,生产出了精美的、釉色温润的瓷器和青色瓷器。尽管是初期,但钧窑达到了在生产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间。金代前期为第一期后端,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北方地区官方建立的北宋官窑随之迁往南宋,只有钧窑还留在原地继续生产着;第二期是钧窑的主要发展期,随着金世宗的推广钧窑得以大力发展,这时候的产品丰富,釉色精美,形状规整,除钧窑外也生产了青釉钧瓷等;第三期包括了钧窑的繁荣与衰落,既北宋末期生产的淡雅精美钧瓷后,这个时期再一次进入了一个生产的高峰期。此时候的产品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成为了北方的主流产品。而它的影响也在元代达到了顶峰。
钧窑艺术之源
北宋时期规模较大的手工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官营和私营的手工业作坊内,朝廷皇室所需的器物都在朝廷专设的手工业作坊中制造,瓷器也由官办瓷窑生产。这种官办瓷窑一般称之为“官窑”。“官窑”是适应当时宫廷的特殊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它来之于民而为宫廷服务;而“民窑”则来之于民并为人民服务。两种瓷窑的性质不同,生产的目的也不同,因此所生产的瓷器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也都有很大的区别。
北宋后期,皇室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微宗除大兴土木建筑外,还搜集各地的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奇花异石,诸如“二浙奇竹异花海错,福建荔枝橄榄龙眼,南海椰实,登莱的文石,湖湘文竹,四川佳果木”等。这些珍奇之物都要经运河运到沐京,以满足皇家穷奢极欲的需要。河南禹县钧台窑就是为了适应宫廷的需要,从民间集中了一些优秀工匠,专烧宫廷陈设用瓷,这就是钧窑之中的“官窑”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因此“官窑”中烧造出来的这类宫廷用的钧瓷称之为“官钧”。“官钧”是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的,如各式花盆、出戟尊、鼓钉洗等均属于宫廷用瓷。釉的颜色主要有红紫相映的“玫瑰紫”、“海棠红”以及“天青”、“月白”等釉色。它们器物质地优良、制作精细。这类“官钧”瓷器的底部均刻有一至十不同的号码字样,表明每件器物都有从大到小的十种型号。这些极为珍贵的器物生产出来以后,就被选入宫中使用,并经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因此现在一般又称之为“传世钧窑”。由于它们的“官窑”性质所决定,“官窑”产品供皇室享用,严禁流入民间,属于非商品性质。所以,生产规模小,延续烧造的时间也短,有需要时烧,不需要则废,这类“官钧”瓷器自然保存下来的也不很多。
“民窑”属于商品性生产,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当时的“民窑”产品以天青色或天蓝色釉居多,有的器物上施铜红色或紫色斑块作装饰,但缺少了那种“官钧”的“玫瑰紫”和“海棠红”釉色的器物。为了供应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民间窑大量生产盘、碗、罐、瓶之类的生活用器。当时宫廷所用的食具等生活用器不是钧瓷,所以“官窑”只生产陈设用瓷,并没有其他的日用器物。因此,所谓钧窑中的“官钧”实际只是专指宫廷陈设用瓷。
元代之后,钧窑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使题材也随之丰富多样化。元钧窑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其它姐妹艺术有益的经验,形成了这一时期特定的韵味,这种装饰手法在宋代钧窑生产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属于传统与时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元代钧窑的发展生机。同时也为丰富钧窑作品的装饰技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往往表现了钧窑先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造型普遍简洁明快,于传统意念中彰显了时代精神,散发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北宋開始历经金、后至元而后逐渐消失没落,却又在清代被大量仿制,继而重返了历史舞台,可见其魅力所在。而当初的那一抹深红颜色正如窗外的皎洁月光,只是不知千年之前的那个年代窑工们是否受过更大的启发,用那不期而遇的红去追求美的最终真谛。或许,这才是“钧美”的过去与将来的相同之处吧。
一干多年前的某一天,河南禹县神垕镇的一番炉火后,窑工打開窑炉,检查新烧造的青瓷产品,却发现其中的几个未能达标,一些深红色或偏紫色的斑点成为了产品的瑕疵,匠人们正如以往般进行处理,却被监工制止,这让窑工感受到某种力量,那是一种抽象美的应运而生,而这绝非刻意安排,实乃上天所赐。随后经过不断探索,历经了许久,最终解開谜团,找到了产生这些奇异颜色的原因,并在那个艺术审美极度发达的时代将其呈现给皇上。而这一抹红色,也被朝廷所接纳继而宠爱,特别是在单色釉统治的天下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门”。
人生之曲折本就如钧瓷火中之窑变一样没有定数,或许坐在宝座上的皇帝比我们更能深深体会这点,因此钧瓷的变幻反而成为了一张王牌,让其进入皇宫,畅通无阻,更获得了“红似朝霞欲上时”的佳句。
别致哪里来?
钧窑属于青瓷系列,却有着“釉具五色”的特点,它以光彩夺目的颜色而堪称别致,可谓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而“别致”从哪里来?首先,钧窑属于青瓷系列,而胎、釉中都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成分。“铜”是一种极难控制的成分,唯有在还原气氛中烧制才可呈现铜红窑变釉。宋人掌握用铜作呈色剂的方法,也最终为陶瓷史中的红色瓷器打開新的篇章。
钧窑瓷器铜红釉“研制”成功、稳定的烧成是高温颜色釉的一个新突破,它改变了青瓷中的一览无余之后的釉质感,更打破了青瓷单色釉的局限,为陶瓷史的发展開辟了新兴的“力量”,并对后代的制瓷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元釉里红、明清祭红和郎窑红等的出现,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诞生”的。
钧窑瓷器最大的特征就是釉层肥厚。釉质乳浊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有与氧化铜等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火的“洗礼”使其呈现了多种的色泽鲜艳的“装饰色”——“玫瑰紫”、“海棠红”等窑变釉。这种釉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趣味,也有人称它为“钧釉”。
钧釉的烧成,固然是工匠们发现和利用备种氧化金属作为釉的呈色剂,使釉“变幻”从而达到了不同的窑变色的装饰效果。这里面,可以说窑炉的结构与烧制技术应当说是最为关键的。炉内的火候高度不同,釉色中的金属还原成分备有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釉的最后呈色。除此以外,钧瓷的釉也不同于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哥窑以及青花和粉彩瓷器。在工艺上,它的胎体表面使用了一种不透明的乳浊釉为釉面,而其它瓷器均使用透明的玻璃釉。当然,这工艺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它的覆盖力很强,可以将胎土全部遮盖,避免了本身的瑕疵。而不足也正基于此,窑工们因此而放松了对胎土的提炼要求,说白了,就是“粉底”太厚,导致懒得洗脸,皮肤就不好了。由于乳浊釉的使用,进而也为钧窑表面留下了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偶尔的小塌陷。这犹如雨后蚯蚓在泥土爬过后留下的痕迹一样,呈现出一丝丝的无规则条纹。而这一特征也被收藏界形象地称为“蚯蚓走泥纹”。
“钧釉”的烧制成功,说明工匠们熟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和烧造自如的程度。釉色以红、蓝为基础,熔融的效果形成了钧窑瓷器的艺术魅力。
创烧年代为何时?
钧窑究竟创烧于何时?自20世纪之始,钧窑的创烧年代、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等问题一直都是中外学界关注的题目,进入21世纪以来,在钧窑的主要生产窑址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工作,为钧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21世纪的三次较为系统的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禹州神厘刘家门等窑址发掘,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州市古钧花园建设工地进行的发掘,201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禹州闵庄窑址发掘)后,为钧瓷的烧制年代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物证。并由此初步判断钧窑瓷器的烧制生产时问大体为北宋后期。
在通过现场的土壤取样后,进而将钧窑分为了初始期、发展期、繁荣期以及衰落期。初始期为北宋末年,此时的钧窑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创烧,生产出了精美的、釉色温润的瓷器和青色瓷器。尽管是初期,但钧窑达到了在生产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间。金代前期为第一期后端,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北方地区官方建立的北宋官窑随之迁往南宋,只有钧窑还留在原地继续生产着;第二期是钧窑的主要发展期,随着金世宗的推广钧窑得以大力发展,这时候的产品丰富,釉色精美,形状规整,除钧窑外也生产了青釉钧瓷等;第三期包括了钧窑的繁荣与衰落,既北宋末期生产的淡雅精美钧瓷后,这个时期再一次进入了一个生产的高峰期。此时候的产品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成为了北方的主流产品。而它的影响也在元代达到了顶峰。
钧窑艺术之源
北宋时期规模较大的手工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官营和私营的手工业作坊内,朝廷皇室所需的器物都在朝廷专设的手工业作坊中制造,瓷器也由官办瓷窑生产。这种官办瓷窑一般称之为“官窑”。“官窑”是适应当时宫廷的特殊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它来之于民而为宫廷服务;而“民窑”则来之于民并为人民服务。两种瓷窑的性质不同,生产的目的也不同,因此所生产的瓷器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也都有很大的区别。
北宋后期,皇室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微宗除大兴土木建筑外,还搜集各地的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奇花异石,诸如“二浙奇竹异花海错,福建荔枝橄榄龙眼,南海椰实,登莱的文石,湖湘文竹,四川佳果木”等。这些珍奇之物都要经运河运到沐京,以满足皇家穷奢极欲的需要。河南禹县钧台窑就是为了适应宫廷的需要,从民间集中了一些优秀工匠,专烧宫廷陈设用瓷,这就是钧窑之中的“官窑”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因此“官窑”中烧造出来的这类宫廷用的钧瓷称之为“官钧”。“官钧”是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的,如各式花盆、出戟尊、鼓钉洗等均属于宫廷用瓷。釉的颜色主要有红紫相映的“玫瑰紫”、“海棠红”以及“天青”、“月白”等釉色。它们器物质地优良、制作精细。这类“官钧”瓷器的底部均刻有一至十不同的号码字样,表明每件器物都有从大到小的十种型号。这些极为珍贵的器物生产出来以后,就被选入宫中使用,并经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因此现在一般又称之为“传世钧窑”。由于它们的“官窑”性质所决定,“官窑”产品供皇室享用,严禁流入民间,属于非商品性质。所以,生产规模小,延续烧造的时间也短,有需要时烧,不需要则废,这类“官钧”瓷器自然保存下来的也不很多。
“民窑”属于商品性生产,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当时的“民窑”产品以天青色或天蓝色釉居多,有的器物上施铜红色或紫色斑块作装饰,但缺少了那种“官钧”的“玫瑰紫”和“海棠红”釉色的器物。为了供应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民间窑大量生产盘、碗、罐、瓶之类的生活用器。当时宫廷所用的食具等生活用器不是钧瓷,所以“官窑”只生产陈设用瓷,并没有其他的日用器物。因此,所谓钧窑中的“官钧”实际只是专指宫廷陈设用瓷。
元代之后,钧窑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使题材也随之丰富多样化。元钧窑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其它姐妹艺术有益的经验,形成了这一时期特定的韵味,这种装饰手法在宋代钧窑生产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属于传统与时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元代钧窑的发展生机。同时也为丰富钧窑作品的装饰技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往往表现了钧窑先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造型普遍简洁明快,于传统意念中彰显了时代精神,散发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北宋開始历经金、后至元而后逐渐消失没落,却又在清代被大量仿制,继而重返了历史舞台,可见其魅力所在。而当初的那一抹深红颜色正如窗外的皎洁月光,只是不知千年之前的那个年代窑工们是否受过更大的启发,用那不期而遇的红去追求美的最终真谛。或许,这才是“钧美”的过去与将来的相同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