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流行象生(动物造型)玉饰,其中有一类较为特殊,它的造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动物(包括人)合为一体,可称之为合雕象生玉器。合雕象生玉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衰微。从出土和传世的周代象生合雕玉器可分析出此类器物有以下特点:
一、西周早期的合雕象生玉饰中以龙与其他动物的象生合雕玉器为主。
西周早期出土的合雕玉器大部分都有龙形图案,从文献记载可知,从上古时代黄帝乘龙飞升到西周时期的龙纹合雕玉器,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神开始慢慢形成,但各部落还有专属于自己部落的神,他们把自己部落的神与龙合雕成一体来崇拜。例如:龙凤合雕玉佩(图1),残长6.2厘米,宽2.6厘米,厚0.65厘米。玉呈冰青色,质地细腻,晶莹润泽,半透明。整体为一龙形,身呈蚕状,分八节,尾部残缺一节,实为九节。“臣”字形目,圆圈形眼瞳,口微张,似作低声吟叫,角为宝瓶形,用一面坡斜阴线的方法雕刻出头部的心形纹饰。用两条弧形一面坡斜阴线分开身体和头部。在身上第一节处雕刻一凤鸟,呈站立状,羽毛敛收身体两侧,尾部翘起分叉,尾部略残,嘴中有一圆穿。此器布局绝妙,线条流畅,整体造型精致、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人龙合雕玉佩(图2),长4.5厘米,高2.9厘米,厚0.3厘米。玉受沁呈黄褐色,半透明。扁平形,透雕。两面纹饰相同,整体为人、龙侧面相连形象。龙曲体回首作半蹲卧状,尖额,椭圆形凸目,嘴唇上卷,角后扬,足前伸,尖尾巴上翘。人作下跪状位于龙前,面朝外,雕出眼、鼻、耳、头、肩,三处与龙相连。龙的角部有穿孔,可供佩系。此器造型新颖奇特,刻画简练朴质。
二、西周中晚期的合雕象生玉器多以某种动物造型为主体,附加的动物造型部分或全部凸出主体动物造型之外。
虢国太子墓出土的一件猴面人形佩(图3),高5.9厘米,宽1.9厘米,厚0.25厘米。整体为蹲踞人形,人首似猴形,头部盘有一龙,龙尾屈于人头之上。颈下也雕有龙,臀部饰一龙首,头部盘龙的卷尾处有一圆穿。虢国国君墓中出土两件人龙合雕玉佩,第一件(图4)高5.1厘米,最宽1.7厘米,最窄0.9厘米,厚0.7厘米。青玉,玉质温润光洁,微透明。整体为一蹲踞形状的侧面人。人戴冠,菱形眼,云纹大耳,身体雕刻为一条龙,龙头及下唇卷曲成人的胸部及双臂,龙的身体卷曲成人的臀部及下肢。背面只用单阴线刻出一云纹大耳。第二件(图5)高5.8厘米,宽2.8厘米,厚0.35厘米。青玉,冰青色,有少量淡黄色沁斑,润而微透。镂雕,整体为一蹲踞的人形侧面,头部长发后梳,龙尾处有一穿,玉人胸部为一卷曲成团的龙,下身蹲踞状,短尾。还有晋侯墓地出土了一件人龙合雕玉佩(图6),高8.1厘米,宽3.1厘米。青白玉,扁平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整体为半蹲状人的侧面形象,头部似鸟状,圆眼大鼻。头上有冠,冠上雕刻出一条龙,龙头向下,菱形眼睛,嘴唇上卷,吐舌,尾巴上卷形成穿孔。玉人上身是一卷曲成团形的龙,龙头较大,尖额,菱形眼睛,口衔尾,角后翘。玉人下身作蹲踞状。后腰部外饰一龙,头朝上,吐舌,与冠上头朝下的龙遥相呼应。
西周中晚期人龙合雕玉器在造型上有许多共同点:第一,人的形象大部分雕刻在侧面,且呈蹲踞的姿式;第二,龙的形象雕刻在人的头上或胸腹部、臀足的底下部;第三,龙的形象均部分凸出于人像,部分融于主体纹饰之中。
人龙合雕玉佩这类玉器在西周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比较多,这可能与西周时期人们崇拜雨师有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周时人们认为龙是兴云致雨的雨神,且进一步把龙人格化,遂出现以人为主体兼以龙为辅的合体造型——雨师玉像。西周的雨师玉像,造型共性是以人为主体,身上附设龙形,特别是人上臂处附龙形,与《山海经》所述“操蛇(龙)”的形象正合。《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待号,右雷公而为卫。”雨师与雷神相配。《抱朴子·登涉》:“(山中)辰、日称雨师者,龙也。”雨师的本性即龙性。葛洪《仙列传》:“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间,予亦化一赤虬,追慑于后。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雨师虽被仙道化,但仍是龙性,主雨。西周雨师玉像,可能是人们举行雩祭歌舞时所佩的玉器,用来祈雨。
三、东周大部分象生合雕玉器,其附加的动物造型全部纳于主体动物造型之内,附加动物造型仿佛成了主体动物造型的纹饰或纹饰的一部分。
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一件龙纹虎佩(图7),长16.4厘米,厚0.4厘米。玉大部分受沁呈黄色。扁平片雕,弓背卷躯,圆形眼睛,垂首大口,双爪缩于腹部,卷尾垂地。身部饰龙纹,腹部雕有一个双钩阴刻的龙头,好似老虎在垂首低吟,栩栩如生,形态生动。还有陕西宝鸡秦墓出土的一件蟠虺纹虎形玉佩(图8),通长13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玉色一面青白,一面泛赤褐色。弧形扁平体。虎低头,口微张,口部钻一圆孔,弓背,尾梢回卷,头尾均着地,前后肢皆屈收腹下。通体浮雕密集的蟠虺纹,方形嘴唇,长方形眼眶内刻椭圆形双阴线,扭丝纹眼眉,扭丝纹长条状鬃毛,外围磨低一层均阴刻斜线纹。后腿爪部和腰部均钻一圆孔,爪足面雕出细虎珠纹,蟠虺形象则以浮雕勾云纹、极细的曲线、圆形阴线、斜线纹等组成,形象生动,一丝不苟,工艺精湛。
尽管上述龙纹虎佩和蟠虺纹虎形玉佩已清楚显示出合雕象生玉器趋向衰落,但阴刻的附加动物形象的存在,仍令人或多或少能意识到合雕的作法。到了战国时期,象生玉器缺乏附加动物形象,无从察觉合雕作法的影响,合雕的手法已经衰微。合雕象生玉器制作只在西周大规模出现。
(责编:蔚蔚)
一、西周早期的合雕象生玉饰中以龙与其他动物的象生合雕玉器为主。
西周早期出土的合雕玉器大部分都有龙形图案,从文献记载可知,从上古时代黄帝乘龙飞升到西周时期的龙纹合雕玉器,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神开始慢慢形成,但各部落还有专属于自己部落的神,他们把自己部落的神与龙合雕成一体来崇拜。例如:龙凤合雕玉佩(图1),残长6.2厘米,宽2.6厘米,厚0.65厘米。玉呈冰青色,质地细腻,晶莹润泽,半透明。整体为一龙形,身呈蚕状,分八节,尾部残缺一节,实为九节。“臣”字形目,圆圈形眼瞳,口微张,似作低声吟叫,角为宝瓶形,用一面坡斜阴线的方法雕刻出头部的心形纹饰。用两条弧形一面坡斜阴线分开身体和头部。在身上第一节处雕刻一凤鸟,呈站立状,羽毛敛收身体两侧,尾部翘起分叉,尾部略残,嘴中有一圆穿。此器布局绝妙,线条流畅,整体造型精致、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人龙合雕玉佩(图2),长4.5厘米,高2.9厘米,厚0.3厘米。玉受沁呈黄褐色,半透明。扁平形,透雕。两面纹饰相同,整体为人、龙侧面相连形象。龙曲体回首作半蹲卧状,尖额,椭圆形凸目,嘴唇上卷,角后扬,足前伸,尖尾巴上翘。人作下跪状位于龙前,面朝外,雕出眼、鼻、耳、头、肩,三处与龙相连。龙的角部有穿孔,可供佩系。此器造型新颖奇特,刻画简练朴质。
二、西周中晚期的合雕象生玉器多以某种动物造型为主体,附加的动物造型部分或全部凸出主体动物造型之外。
虢国太子墓出土的一件猴面人形佩(图3),高5.9厘米,宽1.9厘米,厚0.25厘米。整体为蹲踞人形,人首似猴形,头部盘有一龙,龙尾屈于人头之上。颈下也雕有龙,臀部饰一龙首,头部盘龙的卷尾处有一圆穿。虢国国君墓中出土两件人龙合雕玉佩,第一件(图4)高5.1厘米,最宽1.7厘米,最窄0.9厘米,厚0.7厘米。青玉,玉质温润光洁,微透明。整体为一蹲踞形状的侧面人。人戴冠,菱形眼,云纹大耳,身体雕刻为一条龙,龙头及下唇卷曲成人的胸部及双臂,龙的身体卷曲成人的臀部及下肢。背面只用单阴线刻出一云纹大耳。第二件(图5)高5.8厘米,宽2.8厘米,厚0.35厘米。青玉,冰青色,有少量淡黄色沁斑,润而微透。镂雕,整体为一蹲踞的人形侧面,头部长发后梳,龙尾处有一穿,玉人胸部为一卷曲成团的龙,下身蹲踞状,短尾。还有晋侯墓地出土了一件人龙合雕玉佩(图6),高8.1厘米,宽3.1厘米。青白玉,扁平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整体为半蹲状人的侧面形象,头部似鸟状,圆眼大鼻。头上有冠,冠上雕刻出一条龙,龙头向下,菱形眼睛,嘴唇上卷,吐舌,尾巴上卷形成穿孔。玉人上身是一卷曲成团形的龙,龙头较大,尖额,菱形眼睛,口衔尾,角后翘。玉人下身作蹲踞状。后腰部外饰一龙,头朝上,吐舌,与冠上头朝下的龙遥相呼应。
西周中晚期人龙合雕玉器在造型上有许多共同点:第一,人的形象大部分雕刻在侧面,且呈蹲踞的姿式;第二,龙的形象雕刻在人的头上或胸腹部、臀足的底下部;第三,龙的形象均部分凸出于人像,部分融于主体纹饰之中。
人龙合雕玉佩这类玉器在西周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比较多,这可能与西周时期人们崇拜雨师有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周时人们认为龙是兴云致雨的雨神,且进一步把龙人格化,遂出现以人为主体兼以龙为辅的合体造型——雨师玉像。西周的雨师玉像,造型共性是以人为主体,身上附设龙形,特别是人上臂处附龙形,与《山海经》所述“操蛇(龙)”的形象正合。《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待号,右雷公而为卫。”雨师与雷神相配。《抱朴子·登涉》:“(山中)辰、日称雨师者,龙也。”雨师的本性即龙性。葛洪《仙列传》:“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间,予亦化一赤虬,追慑于后。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雨师虽被仙道化,但仍是龙性,主雨。西周雨师玉像,可能是人们举行雩祭歌舞时所佩的玉器,用来祈雨。
三、东周大部分象生合雕玉器,其附加的动物造型全部纳于主体动物造型之内,附加动物造型仿佛成了主体动物造型的纹饰或纹饰的一部分。
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一件龙纹虎佩(图7),长16.4厘米,厚0.4厘米。玉大部分受沁呈黄色。扁平片雕,弓背卷躯,圆形眼睛,垂首大口,双爪缩于腹部,卷尾垂地。身部饰龙纹,腹部雕有一个双钩阴刻的龙头,好似老虎在垂首低吟,栩栩如生,形态生动。还有陕西宝鸡秦墓出土的一件蟠虺纹虎形玉佩(图8),通长13厘米,宽3.3厘米,厚0.6厘米。玉色一面青白,一面泛赤褐色。弧形扁平体。虎低头,口微张,口部钻一圆孔,弓背,尾梢回卷,头尾均着地,前后肢皆屈收腹下。通体浮雕密集的蟠虺纹,方形嘴唇,长方形眼眶内刻椭圆形双阴线,扭丝纹眼眉,扭丝纹长条状鬃毛,外围磨低一层均阴刻斜线纹。后腿爪部和腰部均钻一圆孔,爪足面雕出细虎珠纹,蟠虺形象则以浮雕勾云纹、极细的曲线、圆形阴线、斜线纹等组成,形象生动,一丝不苟,工艺精湛。
尽管上述龙纹虎佩和蟠虺纹虎形玉佩已清楚显示出合雕象生玉器趋向衰落,但阴刻的附加动物形象的存在,仍令人或多或少能意识到合雕的作法。到了战国时期,象生玉器缺乏附加动物形象,无从察觉合雕作法的影响,合雕的手法已经衰微。合雕象生玉器制作只在西周大规模出现。
(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