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含水期是油田开采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在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的诸多因素,并且探讨了剩余油的挖潜技术,以期为实际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P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66-01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对象不再是大片连通的剩余油,而是转向了剩余油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后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极端重要。
一、剩余油的影响因素
(一)夹层分布位置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上部、中部与下部夹层都会增强储层的非均质,促进剩余油的产生。上部夹层给剩余油带来的动用,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油。因为受到沉积阶段水动力的制约,会造成上部夹层物性降低,在水动力和重力等多力的影响下,造成注入水横向推进阻力增大,造成注入水都流到下部夹层,从而使得夹层上部注水程度较低,油滴受到垂向上浮力的影响,因此油层动用程度较低,造成剩余油集聚。下部夹层在剩余油的控制上主要和自身的突破压力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夹层分布的范围较大,那么下部夹层油层吸水性普遍较差,如果夹层突破压力较大,那么剩余油就越富集。中部夹层的下部往往吸水较好,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主要以夹层的分布面积为主,往往不利于大规模的油气富集,仅形成小规模的剩余油。
(二)井网影响
基础井网是最先基于主力油藏而建立的,围绕现阶段剩余油分布结构展开,对于断块边角和注采不到位地方的剩余油挖采,仅仅依赖于已有的井网是远远不够的。增大水驱波的规模需要对井网展开相应的调节。对剩余油分析结果与挖采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后能够发现,对于严重非均质油藏中的剩余油,大概有半数是散布在差层当中。其就要求该种油层应该增大水驱动用规模,其中还应该对井距进行合理的控制,针对采井网展开相应的调节,设计满足启动差层要求的注采井网。
恶劣的井况问题给井网的完整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油条地下因为地质条件的多样性,特别是开发周期较长而处于高含水阶段的油藏,存在着一系列的井况问题,对于该阶段所采取的手段不仅需要处于完善的井下技术状态之中。而这些井大多生产时间较长,大修难度大,费用高,修复后也无法实施分层措施。因此,井网的恢复和井网遭破坏区剩余油的挖潜也多要靠损坏井的更新。
(三)地层倾角影响
针对有着垂向渗透性的底层,應该通过重力的作用来达到重力稳定驱的效果。通常而言,底层倾角会给地层的开放效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在地层倾角不断变大的过程中,水驱采收水平会有所降低,从中能够看出重力恶化了油水的分异性。
(四)原油粘度是影响
开发程度的核心因素,还是影响油藏水驱增油效果的核心指标。针对正韵律油藏,水驱开发效果会受到原油粘度的影响。如果原油粘度提高,那么与注水井相邻的受效层位会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值会减小。
二、高含水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研究
基于储层精细阐述展开,强化对剩余油的分析水平,提高开采的效果。通过使用油层储层模型,能够对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预估,从而提高开采的效果。在投入注水开发之后,油的分布情况出现了改变,注入水会顺着高渗透的重心微相带进行窜流,从而产生水流通道,随着其不断的汇聚而产生剩余油富集区,之后再按照油藏数值分析结果,从而找到剩余油富集区,建立改善挖采的具体对策。通过对储层分析结果进行使用,来进行老井复查。利用储层层内非均质研究结果,挖掘层内剩余油层内夹层对流体流动可以起到隔层或极低渗透率的高阻作用,影响驱油效率。
基于油藏具体情况展开,对相应种类的剩余油建立特定的挖掘对策,从而挖采出剩余油。围绕储层和剩余油分析结果展开,着眼于注水结构的完善,对剩余油富集区注采井网进行改进,还要采取分注、差层单注等方式来挖采剩余油。在剩余油富集区范围中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来改善剩余油富集区的注采井网。在对系统进行关停、调查和事故等情况研究后,从而能够实现及时调整与利用的目标效果。利用打塞、挤堵等手段封堵高吸水层,有效地改善了注入剖面。
(一)周期注水
通常情况下,周期注水主要是以周期性的方式来对注入量与采出量进行改变,在地层之中形成变化性的压力场,让流体在地层之中进行多次的分布,以此让注入水在平面压力差的影响下进行渗流,从而提高注入水波的效率。
(二)降压开采
在水淹油藏不再注水而变成衰竭式开发之后,那么驱动形式就会从水驱变成弹性驱动,使得地层中流场出现改变,在该过程中原油会从注入水进入到死油区。根据外国模型试验结果,利用衰竭开采方式可采出剩余油储量的3%~20%。
(三)使得液流方向发生变化
对油层中本来稳定注水产生的水流方向进行改变,将高含饱和度区中的原油进行驱出,从而来实现提高水驱油效果的目标。其中改变液流方向包括如下几种形式,改变供油与水流方向两种形式。在对部分注水井进行关停之后,再转注到另外部分井中,从而使得注入水波效率提高,还能够扩大水驱油的范围。根据国内外的理论和实际资料,注水井网一定形式的变化,可使驱油效率提高5%~8%。采用改变液流方向注水,可使原注水井网的注水采收率提高1.5%~2%。
(四)单井吞吐
单井吞吐指的是通过对亲水油层的吸水排油原理进行运用,在相同口井中注入水,从而替出油。该操作过程包括注水、油水替换与采油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为一个周期,以此往返重复的开展。在注水过程中,会使得地层能量增加,注入水会流进大小孔道之中;在油水替换的过程中,注入操作中止,地层中的不同点压力会重新分布,最终保持稳定状态。在此过程中,还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使得油水再次进行替换,从而出现单相对流运动,使得水线原理油层运动,之后油水会处于新的均衡状态而不再向前推进。在采油阶段,消耗地层能量,降低地层压力,采出原油,在井筒附近形成了降压漏斗,使油层孔道中的原油驱入井底采出。由于毛管力对水有滞留作用,水被部分留在孔道中。
(五)非一般性调整挖掘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采取完善储层孔隙架构与流体特点方式来实现尽可能的开采剩余油的目标,其涉及到如下几点内容:第一,采取化学调剖的方式,来增加低含水的浸入量;第二,采取三次采油技术;第三,采用物理场去油技术,其中涉及有声场、磁场等;第四,采取人工地震采油技术等。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含水期油田开采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系统的作业体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步骤,针对客观的土质情况,地下水文情况等,用科学合理的规范来约束开采施工,确保在高含水期的开采作业不影响整体工序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陆建林,李国强,樊中海.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油学报,2001,22(5):48-52.
[2]刘吉余,马志欣,吕靖.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3):61-63.
[3]于春磊,糜利栋,王川.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6,23(5):592-594.
[4]文浩,刘德华,李红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定量评价——以赵凹油田安棚区核桃园组三段4层2小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上旬刊,2015,12(29).
[5]刘传鹏,陈元,王宏宇,etal.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5):63-65.
作者简介
娄立国(1982-04-05),性别:男,籍贯:黑龙江勃利县,毕业院校:大庆石油学院,职称:中级,目前从事工作:油藏开发。
[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P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66-01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对象不再是大片连通的剩余油,而是转向了剩余油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后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极端重要。
一、剩余油的影响因素
(一)夹层分布位置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上部、中部与下部夹层都会增强储层的非均质,促进剩余油的产生。上部夹层给剩余油带来的动用,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油。因为受到沉积阶段水动力的制约,会造成上部夹层物性降低,在水动力和重力等多力的影响下,造成注入水横向推进阻力增大,造成注入水都流到下部夹层,从而使得夹层上部注水程度较低,油滴受到垂向上浮力的影响,因此油层动用程度较低,造成剩余油集聚。下部夹层在剩余油的控制上主要和自身的突破压力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夹层分布的范围较大,那么下部夹层油层吸水性普遍较差,如果夹层突破压力较大,那么剩余油就越富集。中部夹层的下部往往吸水较好,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主要以夹层的分布面积为主,往往不利于大规模的油气富集,仅形成小规模的剩余油。
(二)井网影响
基础井网是最先基于主力油藏而建立的,围绕现阶段剩余油分布结构展开,对于断块边角和注采不到位地方的剩余油挖采,仅仅依赖于已有的井网是远远不够的。增大水驱波的规模需要对井网展开相应的调节。对剩余油分析结果与挖采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后能够发现,对于严重非均质油藏中的剩余油,大概有半数是散布在差层当中。其就要求该种油层应该增大水驱动用规模,其中还应该对井距进行合理的控制,针对采井网展开相应的调节,设计满足启动差层要求的注采井网。
恶劣的井况问题给井网的完整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油条地下因为地质条件的多样性,特别是开发周期较长而处于高含水阶段的油藏,存在着一系列的井况问题,对于该阶段所采取的手段不仅需要处于完善的井下技术状态之中。而这些井大多生产时间较长,大修难度大,费用高,修复后也无法实施分层措施。因此,井网的恢复和井网遭破坏区剩余油的挖潜也多要靠损坏井的更新。
(三)地层倾角影响
针对有着垂向渗透性的底层,應该通过重力的作用来达到重力稳定驱的效果。通常而言,底层倾角会给地层的开放效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在地层倾角不断变大的过程中,水驱采收水平会有所降低,从中能够看出重力恶化了油水的分异性。
(四)原油粘度是影响
开发程度的核心因素,还是影响油藏水驱增油效果的核心指标。针对正韵律油藏,水驱开发效果会受到原油粘度的影响。如果原油粘度提高,那么与注水井相邻的受效层位会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值会减小。
二、高含水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研究
基于储层精细阐述展开,强化对剩余油的分析水平,提高开采的效果。通过使用油层储层模型,能够对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预估,从而提高开采的效果。在投入注水开发之后,油的分布情况出现了改变,注入水会顺着高渗透的重心微相带进行窜流,从而产生水流通道,随着其不断的汇聚而产生剩余油富集区,之后再按照油藏数值分析结果,从而找到剩余油富集区,建立改善挖采的具体对策。通过对储层分析结果进行使用,来进行老井复查。利用储层层内非均质研究结果,挖掘层内剩余油层内夹层对流体流动可以起到隔层或极低渗透率的高阻作用,影响驱油效率。
基于油藏具体情况展开,对相应种类的剩余油建立特定的挖掘对策,从而挖采出剩余油。围绕储层和剩余油分析结果展开,着眼于注水结构的完善,对剩余油富集区注采井网进行改进,还要采取分注、差层单注等方式来挖采剩余油。在剩余油富集区范围中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来改善剩余油富集区的注采井网。在对系统进行关停、调查和事故等情况研究后,从而能够实现及时调整与利用的目标效果。利用打塞、挤堵等手段封堵高吸水层,有效地改善了注入剖面。
(一)周期注水
通常情况下,周期注水主要是以周期性的方式来对注入量与采出量进行改变,在地层之中形成变化性的压力场,让流体在地层之中进行多次的分布,以此让注入水在平面压力差的影响下进行渗流,从而提高注入水波的效率。
(二)降压开采
在水淹油藏不再注水而变成衰竭式开发之后,那么驱动形式就会从水驱变成弹性驱动,使得地层中流场出现改变,在该过程中原油会从注入水进入到死油区。根据外国模型试验结果,利用衰竭开采方式可采出剩余油储量的3%~20%。
(三)使得液流方向发生变化
对油层中本来稳定注水产生的水流方向进行改变,将高含饱和度区中的原油进行驱出,从而来实现提高水驱油效果的目标。其中改变液流方向包括如下几种形式,改变供油与水流方向两种形式。在对部分注水井进行关停之后,再转注到另外部分井中,从而使得注入水波效率提高,还能够扩大水驱油的范围。根据国内外的理论和实际资料,注水井网一定形式的变化,可使驱油效率提高5%~8%。采用改变液流方向注水,可使原注水井网的注水采收率提高1.5%~2%。
(四)单井吞吐
单井吞吐指的是通过对亲水油层的吸水排油原理进行运用,在相同口井中注入水,从而替出油。该操作过程包括注水、油水替换与采油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为一个周期,以此往返重复的开展。在注水过程中,会使得地层能量增加,注入水会流进大小孔道之中;在油水替换的过程中,注入操作中止,地层中的不同点压力会重新分布,最终保持稳定状态。在此过程中,还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使得油水再次进行替换,从而出现单相对流运动,使得水线原理油层运动,之后油水会处于新的均衡状态而不再向前推进。在采油阶段,消耗地层能量,降低地层压力,采出原油,在井筒附近形成了降压漏斗,使油层孔道中的原油驱入井底采出。由于毛管力对水有滞留作用,水被部分留在孔道中。
(五)非一般性调整挖掘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采取完善储层孔隙架构与流体特点方式来实现尽可能的开采剩余油的目标,其涉及到如下几点内容:第一,采取化学调剖的方式,来增加低含水的浸入量;第二,采取三次采油技术;第三,采用物理场去油技术,其中涉及有声场、磁场等;第四,采取人工地震采油技术等。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含水期油田开采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系统的作业体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步骤,针对客观的土质情况,地下水文情况等,用科学合理的规范来约束开采施工,确保在高含水期的开采作业不影响整体工序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陆建林,李国强,樊中海.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油学报,2001,22(5):48-52.
[2]刘吉余,马志欣,吕靖.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3):61-63.
[3]于春磊,糜利栋,王川.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6,23(5):592-594.
[4]文浩,刘德华,李红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定量评价——以赵凹油田安棚区核桃园组三段4层2小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上旬刊,2015,12(29).
[5]刘传鹏,陈元,王宏宇,etal.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5):63-65.
作者简介
娄立国(1982-04-05),性别:男,籍贯:黑龙江勃利县,毕业院校:大庆石油学院,职称:中级,目前从事工作:油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