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一题目,是想向读者简要汇报我和生态教育团队对“生态教育”的理解,对“生命成长”的关切,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意义关联。
一、生态教育
1.“生态教育”并非“生态的教育”
生态的教育,是基于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进行的全民教育,是传播生态学知识、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所开展的教育。而我们所提倡并践行的生态教育,是充分运用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的基本思想、观念、原理、原则、结构、策略、方法,来审视、分析和化解各种教育危机的教育,致力于开展生态化的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优化教育内外部的环境与系统,创造教育的朗朗生态和清明景象。生态教育是一种简化的概括,严格意义上的表达,应该是关于教育的生态化研究与实践。
2.“生态教育”与“教育生态学”
用著名教育学者鲁洁教授的观点说,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是跨学科研究,是融教育学和生态学为一体的新的教育理论系统,属于教育科学的新领域。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教育,正是在学习这些前辈的教育生态学的基础之上,针对当下所存在的各种非生态、反生态的教育现象与教育危机所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最终指向问题解决的路径与策略。
3.“生态教育”的多视角与全方位
我们的生态教育研究与行动,首先关注并思考教育的伦理与道德,是否仁爱,是否公平,是否人性化,是否做到“君子爱分,取之有道”,是否立德树人;关注教育的本源性问题研究,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向何处去等,这些教育的性质与方向问题。
我们的生态教育特别注重“人”的研究,关注着“人”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之间的依存与影响,关注着“人”的身理、心理、态度、行为、习惯,特别是“三观”的形成与发展,关注“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生成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关于教育目的与对象的研究,也是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更是一个动态化的研究。
当然,我们更关注学科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问题的研究,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言蔽之,我们这里的“生态教育”,是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截至目前,我们还很难把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明确划归到何种类别,是宏观,还是微观;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还是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是以方式方法的运用为主,还是以人的健康成长为主……因为,在我们的眼里,教育就是关于人的培养,而人的培养就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在内部,是诸多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复合生态环境;在外部,更与诸多因子产生复杂微妙的关联。因此,我们的生态教育的LOGO,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三重创意与立体化呈现。
二、生命成长
由此,自然引出一个重要的话题,“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什么样态的成长,换言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命个体和群体是一种怎样的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学者吴鼎福教授在他的《教育生态学》中,曾列过一个“教育生态谱系树”。在我看来,这个生态谱系树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即教育就是生命的成长。人的生命成长如同树的成长,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自主、自由的生长,是一个分阶段、有梯度、从低到高不断向上的生长。因此,从这层意义看,教育就是生长。
1.基础厚实,是生命成长的基石。
树的生长,首先是它根系机能的发育与坚实,根深才能叶茂。在吴教授的生态谱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小学和学前教育是最重要的生命成长的基础阶段。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变化来看,处在大树根系部分的,不僅仅是小学和学前教育,还应该包括初中教育。小学和初中合在一起统称为义务教育。这是规范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是为未来人生奠基的基础教育,这是每一个生命体必须接受和完成的规定性教育。从幼儿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原则上是划试教区入学的,不通过考试选拔。因此,在我们生态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把初中教育划归到奠基性的教育范畴。
生态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者,更重视的是“学前教育”。而“学前教育”决不是狭义的、仅指3~6周岁幼儿的教育,更是广义的、0~6岁婴幼儿的教育。根据生命科学的研究显示,母体中发育至胚胎的新生命,就能通过母亲的拍打和呼唤,感知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交流与反馈。这就是发达国家或地区人们重视胎教的重要理由。当新生命降生之后,直到3周岁,这一段时间,是婴儿在母亲的陪护下发育身体,并逐渐认识周围环境、感受语言、了解家人、培育感情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婴儿教育,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是上帝赋予每一个伟大母亲的权利与义务。
胎教和婴儿期教育,是生命成长教育最美好的开始,第一责任人是母亲,第一成长环境是家庭。家庭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每个成员的优雅举止和文明语言,家人浓浓的亲情氛围和爱的气息,将是孩子成长和母亲开展胎教、婴儿期教育最好的生态场。从这点出发,生态教育,首先关注的是新生命的最原初的成长,关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睦、家庭文化,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每一个母亲的教育情怀与育人素养。 就我国的沿海地区来看,3~6周岁的孩子一般已经进入托班和幼儿园,接受学校的教育。从教育的生态链来说,这一段的教育应该是让一个个生命个体自由、快乐成长的美好时光,并逐渐融入群体的成长阶段。活动,游戏,是幼儿园生活的主色调;阳光,开心,像花一样开放,是每一个幼儿的美好的生命样态。进入一所好的幼儿园,遇到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即使一个孩子0~3岁的家庭教育有所缺席,也可以得到弥补。而事实上呢?一方面,我国还有很多地方3~6周岁的孩子上不了幼儿园;另一方面,即使是能够入园的孩子,也无法接受到尽如人意的幼儿教育!这就是我国目前幼儿教育的滞后现象。如果这一段的教育出了问题,这棵大树的根基就将埋下隐患,甚至,这个孩子的一生就可能毁掉,这不是危言耸听!
我,我们,不止一次地呼吁:请关注幼儿园的小朋友吧!幼儿教师必须严格考核,必须持证上岗!
2.主体壮实,决定着生命成长的品质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成长的过程。走完了最为重要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生命面临第一次选择,那就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读职业高中,极少数进入中等专业学校。所以,这棵生态谱系树,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即读完初中之后,教育生态出现了选择,不再是一干向上,而应该是两干或三干并行。读完普通高中的,绝大多数读大学,少数走上社会;读完职高的,又是两干并行,一部分就业,一部分继续读职业大学。读完普通大学或职业大学之后,又是各自两干并至,大多数选择就业与少数继续读研深造。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高考的录取率已达到73%,原来所谓的高等教育即精英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高等教育正逐渐走向大众教育。如此看来,这个教育生态谱系树的主干部分应该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兼及各种社会教育与岗位职业的教育。从年龄段来说,应该是13~20周岁这一青春发育期的教育。至于读什么品质的高中(含职高或中等专业学校)或大学(职业大学),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事实上,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确定和录取的,并非以个人的自愿和需求来确定的。而这一阶段的生命发育与成长的状态,直接决定着每一个生命体未来的职业志趣、发展方向和物质、精神生活的品质,决定着劳动者的素质,当然,也直接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但,这一阶段生命成长质量的优劣,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庭来说,还受到各种各样课外教育机构的干预,这种干预有效还是低效、积极还是消极,目前,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大量存在,成为许多学生生命成长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正在整顿和规范的一个分支。
3.教育最美的姿态,就是一辈子学习和成长
现在看来,这棵教育生态谱系树的树冠,不能仅仅指研究生教育这个层面,更应该包括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等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性质的教育。生命的最美姿态,就是不断学习、劳动,再学习、再劳动……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世界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任何人要想适应社会,就必须一辈子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才能持续发展;不只是学知识,学技术,还要学识见,学智慧,才能顺应时代大势;不只是向前人学,向同行学,向生活学,还要向晚辈学,跨学科学,向未来学,才能走向世界与明天。
因此,生态教育人,不仅关注和研究学校教育,还关注和研究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老人教育、终身教育和网络教育。生命所到之处,就是生态教育所到之处。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生态教育。生态教育,伴随每一个生命从诞生到成长,直到走向人生的圓满。
这样的生命成长,其实是一个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友爱生命的成长。生态教育不允许做违背生命成长规律的蠢事,就像对待树木的生长一样。成长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行为,扎根大地,吸收营养,光合作用,承受风雨,经历四季,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的事。教育者能做的,永远是个性化的、适合的教育;改善土壤,及时浇水,合理施肥,适度扶持,消灭虫害,删除枯枝……
生态教育只能引导、推动、服务、欣赏于生命成长,不断探索和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与方法,提供适合不同生命成长的菜单式的课程,而不能代替生命的成长,强制或压抑生命的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关联。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